18年全世界網友最愛搜索的僞科學,你中招了幾個?

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編譯 七君

當我們拿不準一個消息準確與否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先在網上搜索。

記者和信息可視化暢銷書作者戴維·麥坎德利斯( David McCandless) 從幾年前開始把在谷歌搜索上搜索頻次最高的條目整理了出來,然後逐個闢謠。

今年的版本剛剛出爐,我們精選了其中幾條和科學相關的,來看看你有幾條中招了?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馬桶水向相反。

錯。

由於科里奧利力(Coriolis effect)——由於地球的自轉,兩極的轉速沒有赤道附近的物體快,因此北半球的龍捲風和洋流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的順時針旋轉。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可是,科里奧利力對於馬桶這樣大小的漩渦的效果 並不明顯。

根據科學美國人的採訪,舊金山探索博物館的科學家 Thomas Humphrey 表示,馬桶沖水時很難看到科里奧利力的作用,“在中等緯度地區,科里奧利力產生的加速度大概只有重力的十萬分之一。因為科里奧利力產生的加速度相對於重力而言微乎其微,因此需要很長的距離才能顯示出科里奧利力造成的曲度,馬桶或廚房水槽是不夠大的。”

他說,在非洲某些接近赤道的國家,有些商家會在赤道南北各設置一個圍觀科里奧利力的收費廁所,這完全就是騙局。

事實上,由於赤道附近的科里奧利力很小,赤道附近4度內連颶風都很難形成,更何況馬桶裡的水呢?

從太空中可以看到長城。

大多數情況下很難。

這次是 NASA 親自出來放圖片闢謠。

長久以來,不少家長和老師從小就會告訴孩子,長城是人類建築的奇蹟之一。這句話沒錯。他們還會加上一句,從太空中可以看到長城。這就不太靠譜了。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的胡夫金字塔。@NASA

中國第一位上過天的宇航員楊利偉親口表示他沒有在太空裡看到長城。

下面是2004年11月24日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內蒙古附近的照片。黃色箭頭和紅色箭頭指的是長城的部分。你可以自己看看能不能用肉眼看到長城。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箭頭指的是長城。@NASA

NASA 的首席科學家 Kamlesh P. Lulla 表示,“在宇航員拍攝的照片中很難辨認出長城,因為長城的材料的顏色和質地和附近的地面類似。建築物的形狀、年代、相機的分辨率、氣象條件等因素決定了你能不能在太空中看到一樣物體。”

只有在特別好的氣象條件和其他因素下,才能拍到這樣的長城的照片——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NASA

至於在月球上能看到長城這個說法,阿波羅12號的宇航員艾倫·賓(Alan Bean)回憶,“你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地球是一個美麗的球體,差不多是白色的,有些黃色和藍色的斑塊,還有少量的綠色植被。在那個角度看不到任何人造物。”

在水裡撒鹽可以讓水滾得更快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在水裡撒鹽只會讓水滾得更慢,因為鹽水的沸點比純淨水更高——溶質加入溶液時,溶液的沸點會升高的物理規律。

食物掉到地上以後5秒鐘內撿起來還能吃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這個已經被闢謠過不知道多少次了。就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掉到便便上1秒鐘內撿起來的小魚餅乾,你吃不吃?

2006年,美國克萊門森大學的研究者就用瓷磚、木頭和地毯實驗了5秒種“定律”是否真的有效。

他們在瓷磚、木頭和地毯上塗上了腸道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然後間隔一段時間後把香腸丟在上面,測量香腸上的細菌數量。

他們發現,腸道沙門氏菌在乾燥的表面可以存活4周以上。在這個實驗中,5秒鐘內,掉在瓷磚和木頭上的香腸就沾上了數量可觀的細菌(40%以上的細菌從材料表面轉移到了香腸上),掉在地毯上的香腸粘的細菌稍少(少於1%)。

玻璃是一種液體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玻璃是一種非晶態固體。看到那兩個字“固體”了麼?玻璃是一種固體,只不過它內部的分子像液體一樣,各自有不同的朝向,不像晶體裡的分子那樣有秩序和規律而已。

悉尼大學化學系教授 Peter Harrowell 表示,“玻璃是剛性固體中最無序、最缺乏結構的那一種。”

還有人會說,中世紀教堂的玻璃窗的下部的確比上面要厚啊。那實際上是因為以前的玻璃窗的製造方法不夠先進,當初這些玻璃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就是不平整的。

但是,為何玻璃是這樣一種非晶態固體,這個問題是真的難倒了科學家們。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諾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 )曾在1995年寫道:“固體理論中最深刻,也是最有趣的無解問題或許就是玻璃的本質了。”

吃了東西后不要馬上游泳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風險較低。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腸胃學家 Roshini Rajapaksa 指出,雖然吃飽了馬上奮力游泳的確可能導致抽筋,但是對於大多數嬉水者來說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只有不到1%的溺死案例是因為剛吃完飯就下水造成的。

狗不出汗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許多人會告訴你,狗之所以熱了就要張嘴哈氣是因為它們的身體上沒有汗腺。這是錯的。

其實狗有汗腺,能夠出汗,不過它們只有腳掌上長著汗腺(外分泌汗腺),所以狗的爪子聞起來有特殊的爆米花味。但是,和用腳掌出汗相比,喘氣是它們散熱的主要方式。

那麼,狗的口水是不是相當於人的汗液呢?

也不是。

英國皇家外科醫生學會(RCS)的病理學家塞繆爾·喬治·沙托克(Samuel George Shattock)指出,狗的唾液和人的汗液根本是兩回事。

狗舌頭的前部並沒有任何腺體,後部有一些腺體,但是從微觀結構上看這些腺體並不是汗腺,而是粘液腺。因此,狗的口水也不是汗液。

糖吃多了小孩會多動症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這次是《英國醫學雜誌》(BMJ)出來闢謠。

2008年,《英國醫學雜誌》在一期聖誕節特刊中指出,糖不會導致孩子多動症。

有超過12個雙盲隨機實驗曾經研究過不同糖分含量的食物對兒童行為的影響,沒有任何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吃了更多糖的孩子的行為和吃了較少糖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哪怕是那些針對已經患上了多動症(ADHD)的兒童的實驗也沒有發現糖會讓多動症症狀加重。

硬幣從高空丟下來能砸死人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知道 Discovery 探索頻道的《流言終結者》闢謠小隊麼?他們專門做了個實驗來求證這個說法。

他們製造了一個可以以每小時103千米的速度發射硬幣的發射槍,這個時速和紐約帝國大廈(380米)頂上掉下來的硬幣砸到地面時的速度是一樣的。

他們用這把槍去打2個彈道凝膠(法醫用來測試子彈對人體傷害的聚合物)做的假人,但是對1個只造成了一小丟丟的損害,另一個則“表示”完全沒有反應。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被硬幣撞到後,彈道凝膠只起了小小的波瀾

你可以在下面的地址圍觀這一期《流言終結者》。實際上這一期的首發時間是2003年,但是到了2018年人類還在瀏覽器上搜素硬幣能不能砸死人。

www.bilibili.com/video/av14101237/?p=4

就這麼說吧,主持人已經以親生的屁股實驗了時速103千米的硬幣的衝擊力。他神色自若地完成了節目的錄製。

金魚的記憶只有3秒/7秒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有些人聽到的說法是,魚的記憶只有3秒,有些人聽到的說法是7秒。到底哪個對呢?

金魚看起來沒有記性是嗎?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就曾經研究過金魚的記憶力。

他們把一些金魚放到一個長條狀的浴缸裡,然後在魚缸的一頭打手電,然後在20秒後在那一側的魚缸裡施加電流。

很快,這些金魚就知道哪兒手電亮了就表示那兒要遭“雷劈”了,它們就會很快地逃到另一邊去。

有人可能會說,雖然金魚在很短時間內能記得要躲避閃光和“雷電”,但說不定它們過一會兒就忘了呢?

為此,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的心理學榮譽教授 Charles W. Eriksen 曾花了5年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 。

他在一個大魚缸裡養了20條鯰魚,每次在他餵食的時候他都會喊一嗓子“魚啊魚啊!”這樣幹了幾個月以後,每次他一喊,至少19條魚就會傻 fufu 地游過來。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一年後,他又重複了這個實驗,對著魚缸亂喊,結果有16條魚相應了他的呼喊。

5年後,他又故技重施,這次9條魚還記得他的喊聲,朝他遊了過來。

你只用了10%的大腦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這個謠言流傳很廣,許多老師和家長把這作為開發大腦的理由,用它來鞭策孩子學習。

2014年呂克·貝松的電影《超體》(Lucy)中對超能力者 Lucy 的超能力來源設定也是她充分開發了自己的大腦。

這個錯誤的信念可能最初來自於知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他在《人的能量》(The Energies of Men)一書中寫道,“我們只使用了潛在腦力和體能的一小部分。”

可惜這是錯的。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 Barry Gordon 指出,“我們大腦的每個地方都被用了,大腦大多數時候都是活躍的。讓我這麼說吧,大腦占身體重量的3%,但卻用掉了20%的能量”。

大腦耗能的大部分被用來進行神經元之間的通訊,然後你還說我們只用了10%的大腦?那大腦馬力全開的時候,供能還能跟上嗎?

梅奧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 John Henley 表示,“證據顯示,一天裡你大腦的100%都被用過了。”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當我們休息的時候,大腦可能只有10%比較活躍。

左腦和右腦各管不同的功能。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這張圖被廣為流傳,實際上它是設計師 Nobuyuki Kayahara 的作品,而和測左右腦毫無關係。這是一種被稱為逆轉視幻覺(reversible image)的視錯覺。

錯。

這個謠言是這樣的,左腦和右腦各有分工,左腦管理性和邏輯,右腦管情緒啊直覺啊什麼的,有些人用左腦多一點,有些人用右腦多一點。

好的,我們來看看哈佛大學是怎麼對這件事闢謠的。

左右腦的謠言實際上來自於1983年的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撰寫的書籍《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心理的框架:多元智力理論)。

在這本書裡,加德納批判了 IQ 測試對智力的狹隘理解,在普通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鳴。

但意外的是,許多人把加德納的理論簡化為模塊說——大腦有個音樂模塊,有個語言模塊,有個數學模塊,它們長在不同的地方。

實際上,後來的腦成像研究(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腦磁圖)顯示,對於大多數認知任務而言,大腦的2個半球都有份參與。

愛因斯坦曾經數學掛科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錯。

這個謠言的傳播挺廣泛的。

1935年,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猶太教拉比給愛因斯坦展示了一個標題為“曾經數學掛科的偉大的在世數學家”的文章,愛因斯坦笑道,“我數學從來沒有掛科過。15歲以前我就學會了微積分。”

小學的時候,愛因斯坦的成績是班裡數一數二的,而且他在數學這一科的成就“遠超學校的要求。”

他的妹妹回憶,在愛因斯坦12歲時,“他就開始展現出喜歡解決應用算數中的複雜問題的偏好了。”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整理的情報,愛因斯坦11歲前就已經精通大學物理,而且他的拉丁語和希臘語的分數也很高。

不過呢,他在其他科目上的確遭遇過掛科,比如法語,而法語掛科可能是他在參加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大學入學考試時遭遇滑鐵盧的主要原因。

根據1899年3月15日的一次教師會議記錄,愛因斯坦的法語因為很糟糕而被老師寫了批評信,這封批評信還被塞到了他的成績單記錄裡。

但是你要看到,從普林斯頓大學的材料看,愛因斯坦16歲就被特別允許參加大學入學資格考試了,比一般學生小2歲。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愛因斯坦高中畢業時的成績單,6分為滿分。3分那個是法語。

所以光從理科來看,愛因斯坦從小就是學霸好嗎?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不過癮,請戳

暑假玩得很爽是吧?開學後你就會感到智商對你的瘋狂打擊報復了

為什麼你在游泳池裡總情不自禁地想尿尿?

18年全世界网友最爱搜索的伪科学,你中招了几个?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giphy, The New York Times

Perspiration in dog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899 Apr 15; 1(1998): 921–928.PMCID: PMC2462491

Vreeman, R. C., & Carroll, A. E. (2008). Festive medical myths. BMJ 2008; 337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a2769 (Published 18 December 2008)

http://www.howfishbehave.ca/pdf/Long-term%20memory.pdf

https://deepblue.lib.umich.edu/bitstream/handle/2027.42/21711/0000103.pdf?sequence=1

http://uk.businessinsider.com/drop-penny-off-empire-state-building-2015-12

https://www.smh.com.au/entertainment/books/if-a-hurricane-rotates-in-one-direction-and-a-cyclone-rotates-in-the-other-what-happens-if-they-cross-the-equator-20050917-gdm2oo.html

http://content.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936731_1936743_1936758,00.html

https://www.nytimes.com/1984/02/14/science/einstein-revealed-as-brilliant-in-youth.html

https://www.cfa.harvard.edu/smg/Website/braincourse/brainlearning/unit1_sec2.html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do-people-only-use-10-percent-of-their-brains/

https://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visualizations/common-mythconceptions/

Residence time and food contact time effects on transfer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from tile, wood and carpet: testing the five‐second rule

P. Dawson I. Han M. Cox C. Black L. Simmons

First published: 06 October 2006 https://doi.org/10.1111/j.1365-2672.2006.03171.x

https://www.nytimes.com/2008/07/29/science/29glass.html?_r=1

https://www.nytimes.com/2005/06/28/health/the-claim-never-swim-after-eating.html

https://oceanservice.noaa.gov/education/tutorial_currents/04currents1.html

https://www.chem.purdue.edu/gchelp/solutions/eboil.html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an-somebody-finally-sett/

https://www.nasa.gov/vision/space/workinginspace/great_wall.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