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西北有沒有前途?以河源爲例

粤东西北有没有前途?以河源为例

編者注:2018年7月30日,孫不熟受邀參與2018河源國家高新區發展高峰論壇,演講主題為《大灣區時代的河源機遇》。會上,孫不熟還受聘為河源國家高新區園區顧問專家。現將講演整理成文,部分段落有刪節與改動,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與企業。

文|孫不熟

拉寬珠三角,做大“共振區”。

我是第一次來到河源,來到咱們高新區,這兩天我有兩個發現,一是幾乎所有的產業,以及過來掛職的領導幹部,都是從深圳來的。二是今天所有的與會專家,除了我,也都是從深圳過來的,這說明河源(高新區)的確是深圳下的蛋,有“小深圳”的面貌與底色,充滿著活力與幹勁。

於是我就有兩個感慨,一個是深圳對廣東是有貢獻的,過去很多人講,深圳作為一個計劃單列市,不怎麼給廣東省納稅,對省裡面的貢獻不大,現在我認為這是錯的,深圳對全省的貢獻主要不體現在納稅,而體現為“輸血”,比如河源、汕尾都享受到深圳很好的產業援助。

第二個感慨是省城在這裡的存在感比較弱,我們知道廣州在省外是一個響噹噹的一線城市,但在省內,卻又是一個“弱省會城市”,這個“弱”不是實力之弱,而是姿態之弱,體現為不爭奪、不抽血。想像一下,如果廣州像內陸一些強省會一樣,那省城之外,可能寸草不生。所以廣州之“弱”,某種程度上也是廣東之福。

當然,我還要說一句公道話,說省城在這裡全無存在感,也是錯的,省城對粵東西北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轉移支付,體現在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有一種說法是,省廳每花一塊錢,裡面有7毛是廣州出的,實際上說明省城大哥的擔子不小,對待小兄弟很厚道。有廣深兩位有能力、有擔當的大哥,粵東西北的發展就有了靠山。

我們還是說回河源,河源位於廣東省東部,距離廣州、深圳不到200公里,但經濟發展水平與珠三角有云泥之別,GDP總量至今不到1000億,人均GDP甚至不如很多中西部同類城市……我在想,這裡面的原因是什麼?

先說一件小事,我昨天是坐著

綠皮火車過來的,從廣州東站到河源站,吭哧吭哧近三個小時,我感到非常驚訝,作為第一經濟大省,從省城到下面的地級市(不僅是河源),一直到今天居然還需要乘坐綠皮車(規劃中的京九高鐵廣河段仍在建設)。我老家是湖北一個縣城,大約10年前到省城就通了城際動車,可見粵東西北在基礎設施上的短板。

這裡面想必存在很多客觀原因,但有一個肯定不容忽視,那就是廣東在財政支出上的左支右絀。眾所周知,廣東是第一納稅大戶,但在人均財政支出方面,卻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排在20名開外,如果不計算深圳,名次還要下滑六七名,有人大代表曾呼籲“讓廣東的人均財政支出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我不知道這個原因對全省的鐵路建設會有多大影響,但對城際鐵路的影響想必不小,因為城際鐵路不是鐵道部投資,而主要靠省市財政支持。

所以,我猜想,河源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因為沒上車啊

,這個“上車”在含義上是雙關的,既指沒有與珠三角實現基礎設施的聯通,也指它沒有與珠三角的發展實現聯動。

粤东西北有没有前途?以河源为例

7月30日,2018河源國家高新區發展高峰論壇舉辦,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長、河源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衛,河源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鋒出席。廣東省政府參事、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魏達志,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劉祥,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城市戰爭創始人孫不熟,受聘為河源國家高新區園區顧問專家。(圖片來自河源國家高新區)

區域經濟往往存在一個聯動效應,就是相鄰城市之間的共振現象,表現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以廣東省為例,珠三角9市基本上被綁在一架戰車上,或者說成為一個“共振區”,各自發展的步調一致、節奏相通,但9市之外的粵東西北區域,就與這架戰車完全區隔開來了。

河源就是一個典型,因為沒有“上車”,河源就和珠三角沒有聯動起來,珠三角的節奏就和你沒有關係,珠三角的水滿了,也流不到你那裡去。

所以,對河源,以及廣大的粵東西北城市來說,最緊要的事情就是

趕緊上車,上珠三角這輛超級跑車,與之成為一個“共振區”。

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我認為河源可以做這樣幾個事情:

第一還是基礎設施的連接,特別是要通過城際軌道與珠三角打成一片,成為一個板塊,與之實現共振。對廣東省來說,也亟待把珠三角這個無敵艦隊繼續做大,綁定更多的小船,才能繼續做大蛋糕。

在高鐵與互聯網的時代,城市的空間尺度大幅度提升,珠三角何必仍侷限於傳統的9+2呢?完全有條件擴容。更何況,國家現在提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而不是“珠三角大灣區”,這說明,未來的“共振區”肯定會比現在更大,這就是粵東西北的機會。

第二是人口。人口爭奪戰的重要性河迫切性相信不用多講,現在廣州深圳都把姿態放低,河源還有什麼好說的?如果爭取不到學歷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農民工也可以啊。先有人口,再有人才

,人口都沒有,人才就是無本之木。河源如果能把深圳東莞惠州的農民工吸引過去,也是非常的可觀,千萬不要低估了藍領工人,在一些發達國家,他們比白領還掙得多。

第三是強心。城市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區,才能構建起整個城市的凝聚力,提升商業活力,減少人口外流的壓力。目前河源全市的人口是370萬,但中心城區只有大約50萬的人口,這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年輕人都講究生活品質,中心城區如果太差,連星巴克和電影院都可能撐不起來,這樣的城市如何吸引人才?

第四是合作。河源與深圳是對口幫扶關係,但老實說,強扭的瓜不甜,長遠來看,還是需要變幫扶為合作。這方面,河源可以積極主動,多想一想可以為深圳做什麼,如果能幫深圳分憂,那深圳自然不會虧待河源。比如深圳現在最大的痛點是土地資源緊缺,全市嚴控30%的產業用地紅線,河源能不能騰挪一些產業用地指標給深圳?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我相信深圳把產業轉移到河源的動力會更大。

第五是制度。同樣是戶籍新政,西安可以做到當場辦理,而其他城市做不到,這就是西安的制度紅利,通過這項紅利,西安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十分出彩。河源既無獨特的行政地位,也無沿江靠海的地理優勢,唯一能自己掌控的就是精簡行政流程、提升服務效率,比如廣州註冊公司要註冊地址,河源能不能不要?深圳落戶要幾個月,河源能不能當天辦理?可以說,一個城市越落後,就越需要制度改革這項紅利。

當然,以上講的都是河源,不一定能完全代表粵東西北,但我相信情況都是相似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粵東西北要發展,靠獨立自主、自立門戶肯定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全面對接珠三角,義無反顧地登上珠三角這艘航空母艦,與之達成共振效應,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舞臺上,在高鐵與互聯網的支撐下,我相信珠三角這艘航空母艦的體量還可以更大,還可以帶動更多的小船一起往前開。航母只要仍在變大,就是粵東西北的機會。

編者注:上文根據孫不熟在河源高新區發展論壇上的講演整理而成,觀點僅代表個人,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