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別老想放水,真的該減稅!

姜超:別老想放水,真的該減稅!

上週公佈了2季度經濟數據,緊接著21世紀等媒體報道央行窗口指導一級交易商、額外增加MLF額度買入中低等級信用債,而在週末一行兩會集體發佈了資管新規的配套細則,監管尺度有所放鬆,而市場也聞風而動,當天股市大漲債市大跌,這是不是意味著痛苦的去槓桿不做了,要重新開閘放水呢?

客觀來說,目前的政策確實存在調整壓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長下行。

最直觀的壓力來自於經濟增長。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來本輪經濟反彈的最低點,在過去10年當中僅高於金融危機時09年1季度6.4%的增速。

從三駕馬車來看,均在減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從17.6%降至12.3%,內需中的投資增速從7.6%降至5.2%,消費增速從9.8%降至9%,而且無論投資還是消費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從生產法來看,2季度工業明顯減速,而服務業增速居然有所反彈。但是服務業的回升主要歸功於三大行業,交運倉儲、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業,前兩者的回升還好理解,一個代表物流行業、一個代表移動上網,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業增速的回升有點不合邏輯,因為金融業做的是錢的生意,但明顯到處都缺錢啊,貨幣和融資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業怎麼可能越來越好呢?

這其實說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經濟還在增長,大部分靠貨幣驅動的傳統經濟都在減速。

二是債務違約激增。

今年上半年,債務違約風險明顯增加。

從債券市場來看,到目前為止債市新增13個違約主體,而17年全年只有12個違約主體,違約主體數量測算的信用債邊際違約率為0.5%,遠高於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債市違約未兌付的本金大約800億,佔17萬億信用債存量的比重也約在0.5%。

而且從違約企業類型來看,只有7%是地方國企,而民營企業比例高達74%,其餘19%的所謂中外合資企業其實也是民營企業,民企是債務違約的重災區。

而從P2P行業來看,6/7兩月爆雷的平臺超過100家,多分佈在江浙滬地區,後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計成交額超百億的平臺。月均問題平臺數量創下最近一年半以來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此外,由於股市持續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東公告質押股票存在強平或者面臨強平風險。

去槓桿導致信用收縮。

而所有這一切,都與去槓桿引發的信用收縮有關。

經濟增長和債務償還都需要錢,而代表全社會融資的最重要指標是社會融資總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為9.1萬億,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萬億,6月末的社融餘額增速降至9.8%,創下03年有數據以來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還不足以代表真實的融資變化,因為政府融資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銀行活動不在社融的統計當中,所有的融資都直接或間接通過銀行進行,因此我們不妨看一下銀行的總資產。截止今年6月份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為257萬億,同比增長僅為6.9%。

而按照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會的平均融資成本高達7.6%,這已經遠高於銀行的資產增速,說明目前的融資增速已經保證不了存量債務的利息償還,必然會帶來債務違約風險以及經濟下行壓力。

問題是,該怎麼辦呢?在我們看來,要解決信用收縮的問題,有三個可以選擇的辦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從央行的角度來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經不少了。

首先,貨幣政策其實已經做了調整,6月份貨幣政策例會表態要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明顯不同於以往講的“合理穩定”,已經暗示了貨幣政策轉向了中性偏松。

從年初到現在,央行已經3次定向降準,累計釋放2.3萬億基礎貨幣,相比於央行35萬億的總資產,這一規模已經非常可觀了。

而針對信用市場的凍結,央行還創設了MLF抵押品機制,鼓勵公開市場交易商購買低等級信用債,並可以從央行手中換取流動性。

從效果來看,其實已經有一些了。比如在貨幣市場,目前7天回購利率R007已經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點下行了100bp,已經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場,上週AA級企業債利率也終於開始下降。

放水沒有未來、舉債沒有空間。

但是,如果還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實是沒有未來的。

在08年之後,我們已經經歷過三輪超級寬鬆週期,央行分別在08年、12年和15年放鬆了貨幣政策,從結果來看,確實在隨後的一年都出現了經濟的反彈,但是都不可持續,結果是貨幣越來越多,債務越來越高,地產泡沫越來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發動經濟主體再度舉債。但是在經過三輪舉債之後,經濟的總負債和GDP的比值已經達到歷史頂峰的250%,其實已經沒有舉債空間了。

很多人說250%的負債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負債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嗎?

確實負債率多高是頂沒有定論,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為日本是個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國家負債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國也只有250%左右,和我們基本相當。另外,我們其實不應該和發達國家比,因為發達國家是高福利社會,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而BIS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的平均負債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而言負債率已經太高了。

如果把中國三大經濟主體分拆來看,目前負債率最高的是企業部門,其負債/GDP高達159%,處於全球最高位,未來只能去槓桿,沒有舉債空間。

而居民部門負債/GDP也達到55%,雖然貌似低於美國等80%-100%的水平,但考慮到中國居民佔GDP分配的比例遠低於美國,用居民部門負債/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國居民負債率已經接近100%,和美國已經差不多了。

最後看上去唯一能舉債的是政府部門,目前中國政府部門直接負債/GDP的比值大約為36%,但是這隻統計了國債和地方債,沒有考慮到以地方融資平臺、PPP、政策性銀行、社保和醫保資金壓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隱性負債,這其實說明政府的舉債空間也沒有那麼大。

目前,我們的廣義貨幣M2總量已經接近180萬億人民幣,相當於26萬億美元,比美國還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國的M2只有10萬億人民幣,不到美國的一半,如果我們老是不停放水,別人不停緊縮,那麼匯率該怎麼辦呢?

可以降準,不要降息;可以寬貨幣,不要寬信用。

客觀來看,我們認為這一輪央行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還是和以往有明顯區別。

以往三輪放水,央行都是降準、降息一起來。降準相當於寬貨幣,增加商業銀行的資金供給。而降息相當於寬信用,刺激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

而這一次我們的主要目的應該是避免信用凍結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不是再度刺激經濟和地產泡沫。因此適當的定向降準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業銀行的資金供給能力。而且目前中國大型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依然高達15.5%,而歷史上最低的法定準備金率只有6%,這說明存款準備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調空間。

但是另一方面,應該儘量不要降息,因為這相當於對地產泡沫火上澆油。而且目前中國的貸款基準利率只有4.35%,處於過去幾十年的最低點,其實也沒有多大的下調空間。

因此,只要央行堅持使用定向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不去主動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樣。

二是靠監管放鬆。

這一次的信用收縮,源頭其實就在於去槓桿下的金融監管加強,影子銀行全面規範。

從12年到17年,商業銀行的資產從120萬億將近翻一番到250萬億,這背後的主要其實是影子銀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還有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力發展通道業務,幫助銀行逃避表內資本監管,從而使得貨幣超發。

而從17年開始,隨著資管新規的起草、徵求意見到正式出臺,影子銀行先後開始萎縮,最終導致了社融當中非標融資的全面下滑,從而拖累了社融增長。

因此,如果金融監管放鬆,確實是有助於緩解信用緊縮。而在上週末(7.21-7.22)三部委發佈的資管新規細則,確實在監管尺度上有所放鬆,因此市場的反響也特別熱烈,畢竟誰都想過好日子,不想過苦日子。

去槓桿節奏放緩,絕非再度加槓桿。

從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出發,其實可以理解金融監管的適度放鬆,因為影子銀行的發展壯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內將影子銀行全部都關掉並不現實。所以資管新規給各家銀行留出了兩年半的緩衝期,同時在操作上給各家銀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說自己來掌握影子銀行的回表節奏,老產品清不掉的可以暫時續作,新產品在期限匹配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配置非標資產。

但是,去槓桿節奏放緩,絕對不代表再度加槓桿。因為影子銀行發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業務,而在出臺的細則當中通道業務依然被嚴令禁止,同時打破剛兌的方向也沒有變化,因此影子銀行也不會死灰復燃。央行明確表示老產品的規模必須控制在《指導意見》發佈前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之內,所投資新資產的到期日不得晚於2020年底,其實只是減緩了影子銀行的萎縮節奏,而不是重新大力發展影子銀行。

過去影子銀行發展失控導致的慘痛教訓還歷歷在目,這樣的錯誤相信我們不會再犯了。

三是靠財政發力。

其實除了靠央行放水、監管放鬆之外,靠財政發力也可以緩解信用緊縮。

財政一方面通過稅收從經濟當中收錢,另一方面通過支出把錢花出去。因此財政拿的錢越少,花的錢越多,經濟當中的錢也就越多。

而財政花錢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加大財政支出的力度,而這其實也是我們在過去三輪經濟減速週期當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觀察到財政支出實際增速的明顯回升,以及財政赤字率的明顯擴大。

而當前要改善信用收縮,其實也可以考慮再度增加財政赤字率,這其實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畢竟財政發力的副作用應該遠小於貨幣放水。

而且可以改變財政花錢的方式,從加大財政支出轉變為減少財政收入,也就是加大減稅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實打實的減稅。

這幾年政府一直在鼓勵減稅降費,但是從今年上半年的稅收增長來看,我們的稅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稅同比增長16.6%,企業所得稅增長12.8%,個人所得稅增長20.3%,其中沒有一項低於10%的GDP名義增速。

如果稅收增速和經濟增長相當的話,上半年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還有個人所得稅就分別多交了1900億,600億,以及700億,合計多交了3200億。這說明我們居民和企業的真實稅負水平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還在大幅上升。如果把這部分多交的稅退給實體經濟,那麼全年就可以減稅6400億,直接拉動0.8%的GDP增速。

而且我們看美國的經濟、股市不斷上行,其實貨幣還在收緊,就是靠減稅在激發經濟的活力,這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別老想放水,真的該減稅!

總結來說,我們認為到目前為止央行層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貨幣定向寬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是並未直接降息刺激經濟。

而金融監管政策只是尺度調整,放緩了去槓桿節奏,讓影子銀行平穩關閉,從而讓去槓桿更可持續,但絕非重新發展影子銀行再加槓桿。

而真正該做的絕非央行放水、放鬆監管,因為影子銀行失控、貨幣超發其實是我們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還是飲鴆止渴,可以緩解一時之痛,但換來的是無盡的痛苦。

真正該做的應該是財政減稅,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實意的減稅,減稅的標誌至少應該是明顯的稅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稅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減稅的好處有很多,可以直接減輕居民和企業的負擔、而放水舉債其實是加重了實體的長期負擔,減稅也可以穩定經濟增長,而且把錢從政府還給實體經濟還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鳥。

希望我們能夠保持貨幣的定力,加大減稅的魄力,這樣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組合。

一、經濟:下行持續承壓

1)需求依舊低迷。7月中上旬主要37城市地產銷售同比下降8.8%,降幅比6月的-19%明顯收窄,但其中三四線城市銷量降幅仍高。7月前兩週乘聯會乘用車零售、批發增速分別為-12.9%、-14.3%,顯示汽車銷售依舊低迷。

2)工業繼續減速。7月中上旬6大集團發電耗煤同比增長11.3%,增速與6月份基本持平,但7月中旬發電耗煤增速大幅降至3%。7月前兩週全國高爐開工率比6月明顯下降。均顯示7月工業在繼續減速。

3)經濟下行承壓。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從需求看,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增速均明顯下滑,從生產看,工業明顯減速,而服務業的回升難以持續。2季度社融增速降至9.8%的歷史新低,意味著下半年經濟仍將承受持續下行的壓力。

二、物價:通脹壓力減弱

1)食品價格反彈。上週菜價反彈,豬價大漲,食品價格結束5周下跌,環比上漲0.8%。

2)7月CPI小降。7月以來菜價、豬價先跌後漲,截止目前7月商務部食用農產品價格、農業部農產品批發價格環比分別下跌1.1%、2%,預測7月CPI食品價格環比下跌0.6%,7月CPI小降至1.8%。

3)7月PPI回落。7月以來鋼價高位震盪,煤價油價見頂回落,截止目前7月港口期貨生資價格環比持平,預測7月PPI環比下跌0.1%,7月PPI同比見頂回落至4.4%。

4)通脹壓力減弱。2季度雖然PPI小幅反彈,但CPI明顯回落,整體物價仍在繼續走低,2季度GDP平減指數降至2.8%,已經連續3個季度下降。展望未來,我們認為PPI已經見頂,後續回落幅度將加快,而CPI將繼續保持低位,這意味著後續通脹壓力仍將繼續減弱。

三、流動性:貨幣維持寬鬆

1)貨幣利率小升。上週貨幣利率R007小升8bp至2.69%,R001上行14bp至2.5%。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上行15bp至2.46%。

2)央行大幅投放。上週央行操作逆回購5800億,逆回購到期400億,逆回購淨投放5400億,國庫現金淨投放700億,上週央行公開市場淨投放6100億。

3)匯率繼續貶值。上週美元指數下跌,人民幣兌美元走弱,在岸、離岸人民幣分別貶至6.79、6.78。

4)貨幣維持寬鬆。上週央行發佈關於資管業務的《央行通知》,銀保監會發布《理財新規》細則,其中打破剛兌、消除嵌套、統一監管等原則並未改變,但在標投資、壓縮節奏、計價方式等方面較市場最悲觀預期有所放寬。我們認為在信用收縮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貨幣將保持寬鬆格局,而金融監管尺度的放寬也有助於改善信用凍結,但不會改變去槓桿和信用收縮的大方向。

四、政策:加大信貸投放

1)國稅地稅合併。國務院發佈《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國地稅由分設向合併改革有利於提高運行效率,提升納稅人便利度,降低納稅遵從成本,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2)央企重組整合。央企重組整合仍被國資委列入下半年重點工作。國資委表示,要穩步推進裝備製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臺,持續推動煤炭、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資源整合,加快推進免稅業務、煤炭碼頭等專業化整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3)加大信貸投放。銀保監會表示,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力度,大中型銀行要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降。

五、海外:特朗普點評美聯儲,鮑威爾重申漸進加息

1)特朗普點評美聯儲。特朗普上週接受CNBC採訪時說,他沒有為美聯儲加息“激動”,每次經濟走強聯儲就要再次加息。特朗普評價鮑威爾今年出任美聯儲主席,稱他在聯儲委任了一個很優秀的人。但他認為聯儲加息可能干擾美國經濟復甦,稱擔心加息的時機可能不好,在日歐央行都保持貨幣寬鬆時,加息可能會讓美國處於“劣勢”。

2)鮑威爾重申漸進加息。上週鮑威爾出席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的聽證,重申當前最佳途徑就是保持漸進加息,很難預料當前貿易討論的結果,美國經濟所面臨的風險大致均衡,FOMC意識到加息太快或太慢的風險。

3)特朗普指責歐盟操縱匯率。上週特朗普稱,歐盟等一直在操縱匯率,並降低利率,而美國在加息,美元也變得越來越強。其講話過後美元指數走低。今年二季度以來,美元指數已經大幅上漲近5%。

4)特朗普首席經濟顧問看多美國經濟。上週三特朗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週三對經濟發表了樂觀看法,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將大大高於過去10年的常態,現在的經濟增速是3%,兩個季度後可能達到4%,而且未來還將出臺更多的減稅措施。他還表示,預計很快會收到來自歐盟的重要貿易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