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 2005-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情況

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 2005-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情況

山川網: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在過去的四十年間,中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板塊,經濟曾分別先後領跑全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階段性的發展格局,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又如何?今天我們就來簡要聊上一聊。

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 2005-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情況

圖表來源丨21財經

一、2018年上半年四大區域板塊增長格局:中部平均為7.91%,西部平均為7.23%,東部平均為6.69%,東北平均為4.53%。

二、2018上半年中部增長領跑格局其實並非起自今年,而是2017年上半年四大區域板塊增長格局已經如此,當年度:中部增速為8%,西部增速為7.73%,東部增速為6.89%,東北為增速5.3%。

三、中國的區域板塊增長格局經過幾次重要轉折,改革開放以後的二十多年間,是東部沿海省份增長最快的階段;進入21世紀後有過接近十年的重工業重點發展時期,東北和西部在此階段增長迅速;而從2010年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推進,西部迎來了經濟的黃金時期。

四、中部增速領跑全國的格局全面形成,差不多是在2016~2017年。這個時間點,也正好是中國高鐵鐵路網絡全面搭建完成,中部地區得益於地利之便,成為中國新高鐵網的重要樞紐城市。

五、中部交通樞紐中,武漢、鄭州是已經完成“米”字形高鐵網的中部樞紐城市。長沙、合肥、南昌則是按照高鐵路網規劃,在接下來也將成為重要交通樞紐的城市。

六、由於外部貿易環境複雜,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發現引擎,已經從外向貿易型逐步轉向了擴大內需型。那麼在這個階段,消費力未能完全被釋放的中西部地區自然就成為過去十年間增長領跑全國的板塊。而進入內需拉動經濟發展階段後,中部地區的陸運中心樞紐價值日益提升。

七、產業轉型也是中部地區取代西部地區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重要原因。相比西部地區,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距離更近,交通物流成本更低,所以大量的東部地區產業和產能在進行內遷時,中部地區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

八、部分中部省份當下的發展模式,其實和前些年東部大省以製造業拉動經濟增長和就業,再轉化成消費的情況非常接近。也就是說,東部地區的增速放緩,意味著東部地區已經進入全新階段,從數量向質量轉化。產業升級效果已經逐漸顯現,以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東部最早發展地區,三產比重已經上升至全新高度(京滬二城早在2016年即分別超過八成、七成),核心城市平均收入開始向萬元靠近。

九、三產和二產是大幅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東部地區改革開放以後二產迅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後轉型向三產,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進步催動了東部地區從過度依賴對外貿易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二產提升地方經濟發展的接力棒傳給中西部。而在這一過程中,以東北為代表的部分地區,因未能抓住機遇即使從二產轉型三產,進入了經濟增長的陣痛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