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與蒙古族的禮儀文化

在蒙古族人民頂禮佛像、拜見尊長、迎來送往、致敬致賀、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及日常生活中,均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載體。

哈達與蒙古族的禮儀文化

哈達,蒙古語稱"哈達噶",發音上貼近藏語"卡達爾",漢語意為禮巾,是蒙古族等民族禮儀往來必備的絲織禮品,獻哈達是一種普遍而崇高的禮節。

哈達的顏色為藍、白、紅、綠、黃,藍色象徵藍天,白色象徵白雲,紅色象徵空間護法神,綠色象徵江河水,黃色象徵大地。敬獻哈達的禮儀 (一)敬獻哈達的不同場合及寓意 蒙古族的藍色哈達不僅象徵純潔神聖、清新永恆的蒼穹,還寓意著淳樸善良、美好吉祥等豐富多彩的情感。同樣的哈達在不同的場合,也體現著不同的情感價值。

1、調解矛盾敬獻哈達:表示愧悔、致歉、諒解,如對方接受了哈達,意思是願意重歸於好,化干戈為玉帛,照常往來。

2、活佛和學者接受群眾的哈達時,順手將哈達回敬於對方的頸上,這意味著祈禱菩薩保佑,萬事如意。

3、會見客人敬獻哈達:會客方將哈達裹成一把,突然拋向空中,如同從空中飄來的彩雲獻給客人,以表熱烈歡迎前來光臨,祝白晝吉祥夜吉祥,日照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願得三寶賜吉祥等。

4、拜會尊長敬獻哈達:學生將哈達捧在雙手托起,身體微微前傾,恭敬尊長,然後繞頭後掛在自己的頸上,以表敬意,感謝師長的教誨。

5、婚禮節慶敬獻哈達:傳統的進門儀式是十分講究的,從下馬、上車、進門、上樓到入廳每次都得唱一次頌歌,獻一條哈達。新娘入廳後,坐在新郎下首,迎親、送親的隊伍也入廳依次坐定,接著便獻"切瑪",敬酒,給佛像唱敬酒歌,父母獻上哈達,再在柱頭上掛哈達。參加婚禮的人唱歌,以示祝賀,主人獻哈達,感謝眾人,履行禮節後,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盡情吃喝玩樂到天明。親朋好友都可陸續送哈達和禮物,祝願恩愛夫妻,白頭到老。

6、送親朋好友遠行敬獻哈達:親朋好友遠行送別時敬獻一條哈達,祝福親友一路平安,萬事順風,心情愉快,我們的心就象哈達一樣純潔美麗,我們的感情就像哈達一樣心心相印,祝願親朋好友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哈達與蒙古族的禮儀文化

(二)敬獻哈達的方式 由於哈達所蘊含的深厚的宗教含義,敬獻哈達有著嚴格的禮儀規範:將哈達順長對疊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著被獻者。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

哈達與蒙古族的禮儀文化

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通常情況下,面對活佛、高僧、長輩要躬身俯首,雙手捧獻於其手中,或獻於案上,或通過代理人員轉獻,對方還會將哈達回掛在獻者的脖子上。對晚輩則要將哈達披掛於對方頸上。平輩間則略微躬身,將哈達獻到對方手中,這時受者也應躬身雙手承接,以示恭敬和謝意。 如今,在蒙古族的各種禮尚往來中都離不開哈達。

哈達已經成蒙古等民族群眾特有的禮儀往來必備之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世代相傳,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是人們純淨的心靈與純樸的情感具體的物化。

哈達與蒙古族的禮儀文化

旨在分享不涉及商業用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