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三顆海洋衛星齊發,聽聽蔣興偉院士怎麼說?

今年下半年三颗海洋卫星齐发,听听蒋兴伟院士怎么说?

今年下半年,“海洋一號C”衛星、“海洋二號B”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將發射升空。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對衛星發射、在軌測試、地面應用系統運行等作了詳細部署。這3顆衛星的發射準備情況如何?各自優勢是什麼?未來應用前景怎樣?記者日前採訪了蔣興偉和張有廣。

記者:3顆海洋衛星的發射準備情況如何?

蔣興偉:目前,這3顆衛星均完成了全部載荷的研製,正進行整星平臺測試和衛星出廠前的各項準備。

“海洋一號C”衛星和“海洋二號B”衛星已完成所有正樣載荷的研製,正進行整星熱試驗和性能測試以及衛星與運載火箭的對接試驗。中法海洋衛星波譜儀及散射計正樣產品完成交付,正進行發射前的整星測試及各項試驗,預計8月完成整星出廠前的全部工作。

負責衛星地面數據接收、處理、運行控制和業務應用的各個分系統正加緊大系統聯調,對內、外部接口、運行流程等進行調試,隨後將開展系統試運行。到9月初,整個地面系統各項工作將準備就緒。

記者:發射這3顆海洋衛星有何意義?

蔣興偉:當前是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期,是海洋衛星等高新技術“提速增效”支撐海洋事業發展的機遇期。我國海洋衛星起步晚、數量少,全球海域高頻次觀測能力不足,只有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海洋二號A”和高分三號衛星在軌運行,難以滿足海洋事業發展對衛星遙感的需求。

這3顆衛星是我國規劃和實施中的海洋水色衛星星座和海洋動力衛星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發射和在軌運行,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沒有海洋業務衛星在軌運行的現狀,實現海洋衛星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以及向系列化、業務化方向快速邁進,為海洋事業發展提供可靠、穩定的遙感數據支撐,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記者:3顆衛星有哪些優勢和特點?

張有廣:這3顆衛星分別屬於我國海洋系列衛星中的海洋水色和海洋動力環境衛星兩個系列。

“海洋一號C”衛星是“海洋一號A”和“海洋一號B”衛星的後續星。它優化了載荷設計,減少了雜光影響,新增了紫外觀測波段和星上定標系統,大氣校正精度和水色定量化觀測水平大幅提升。作為一顆業務衛星,它將與後續的“海洋一號D”衛星組網運行,形成上、下午雙星組網,開展大幅寬、高精度、高時效觀測,具備全球1天2次的水色水溫探測覆蓋能力。

“海洋二號B”衛星是“海洋二號A”衛星的後續星,是一顆業務衛星,也是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的首顆星,主要遙感載荷有微波散射計、微波掃描輻射計和雷達高度計等,這將是目前在軌利用單一衛星平臺獲取海洋動力環境信息最多的衛星。它測高精度提高到5釐米,具備完全自主的高精度精密測定軌能力,達到國際同類衛星的觀測精度和同等精密定軌水平。該衛星將與後續的“海洋二號C”和“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形成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全球大中尺度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監測體系。

中法海洋衛星是落實中法兩國航天合作協議、面向海洋風浪探測和全球氣候變化需求研製和發射的一顆具有海風海浪聯合探測能力的衛星,將率先實現全球海浪譜信息的空間連續獲取能力。它將是世界首顆具備全球全天侯、全天時連續同步獲取海洋風浪信息的衛星,在海洋防災減災和海上航行安全保障等方面較其他衛星優勢明顯。

記者:3顆衛星的功能和應用前景如何?

張有廣:3顆衛星將在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維權執法、海洋環境保護、海域海島管理、海洋資源調查與服務、極地與大洋科學考察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中發揮重要作用。

“海洋一號C”衛星將用於觀測全球海洋的葉綠素濃度、懸浮泥沙、可溶性有機物等海洋水色信息,以及海表溫度、海冰、海霧、赤潮等海岸帶動態變化信息;“海洋二號B”衛星將用於觀測全球海洋海面高度、海面風場、有效波高、海洋重力場、海底地形等海洋動力環境要素;中法海洋衛星將用於獲取全球大面積海洋波浪譜、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和極地海冰信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