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軒境Elvis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根基,縱觀中外歷史,不同國家、不同王朝,選擇首都都是經過各方面充分的考慮,
有的是歷史文化的沿襲,有的是戰略位置重要,有的是為了加強中央的控制力,有的是為了均衡各方面的勢力,有的則是國家發展需要……新中國成立之初,關於首都也是有著眾多的選擇,但是充分考量上述因素,權衡利弊最後選擇了北京。當然,現在分析起來有點像事後諸葛亮,如果選擇了其他城市作為首都,我們也可以找出放棄北京的種種理由,不過在我看來,當初選擇北京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根據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新中國正式決定首都是1949年3月,在黨七屆二中全會中提出的。民間的傳言當時有機會成為首都的城市,有曾經的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有新興的工業城市哈爾濱、武漢、上海,還有革命根據地延安等,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中國其實還沒有完全解放,包括南京、武漢、上海等南方廣大地區還在國民黨的控制範圍內,北京與已經解放的洛陽、開封、哈爾濱比,優勢明顯。即使不考慮當時國情,我們先看看這幾座首都候選城市自身的優缺點。
西安:歷史悠久,中國最鼎盛的王朝的國都,擁有雄厚的文化積澱,地理位置位於中國腹地,有利於戰略防守。不過,自唐代後西安再也沒有作過首都,城市建設和經濟相對滯後,位置偏西,交通不便,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城市發展和外擴都會受到影響。
洛陽:古代曾經輝煌的國都,地處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區,擁有悠久的傳統,但自從唐宋之後逐漸沒落,甚至連省會都沒有保住,經濟落後,運輸不便,自然環境也不如古代,這種局面不是短期能就能改變的。
開封:宋朝國都,極為重要的全國性首都,地處華北平原,是運河樞紐,但一方面歷史影響力遠遜於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另一方面與洛陽一樣,經濟落後,加之受交通不便和黃河水患的影響,不僅難以成為一國之都,甚至之後省會都被逐漸崛起的鄭州取代。
哈爾濱:東方的莫斯科,最早解放的大城市,靠近蘇聯,便於得到蘇聯的支持和保護,但是歷史地位與那些古都相比相差甚遠,位於北部邊疆,一方面不利於戰略防禦,另一方面不利於掌控全國局勢。
武漢:當時中國重要的經濟和工業中心之一,鐵路和航運發達,武昌是中國民主革命發祥地,漢口經濟又高度繁榮,曾被譽為“東方芝加哥”。不過,武漢鮮有作為都城的歷史,底蘊不足,雖有長江,但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一遇戰爭,很容易遭受打擊。
上海: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世界金融的中心之一,擁有天然的海港和河道,萬商雲集,經濟極為發達。不過,一方面沒有作為首都的歷史,另一方面位於沿海,無險可守,軍事防禦幾乎為零,很容易遭受敵人的海上打擊,極其不安全。
延安:中國革命的根據地,解放軍的大後方,但是缺少古都的底蘊,地理位置更加偏僻 ,不可能稱為新中國的首都。
南京: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古都之一,中華民國的首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但是,一方面受國民黨殘餘勢力的影響,而且新中國政府也不希望繼承舊政權的首都,這就像國民政府沒有選擇北京一樣,另一方面看似地理位置險要,但是歷史上只有明朝和中華民國兩個全國性的政權選擇定都南京,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偏東南,古代時不易把控北部邊疆局勢,反而易於敵人由北往南進攻,到了現代又太靠近沿海,與上海一樣,很容易受到敵人海上的攻擊。
我們再來看看北京的優勢:
歷史文化的沿襲。中國最後三個封建王朝以及北洋政府都選擇定都北京,經歷了數代積澱,擁有作為一國之都的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
地理位置優越。北京的地理位置的確得天獨厚,北有燕山,南有黃河,西有太行,東有渤海,既有天險可守,又是交通要衝,雖位於內陸,但距離渤海不遠,雖位於華北平原北部,但君臨南方,可以掌控全國。
軍事戰略意義重要。自從明朱棣遷都北京,就可以發現北京軍事戰略意義的重要性。“北依山險,南壓中原”,利用地勢既可以防禦北方的襲擾,也可以阻擋南方的攻擊,雖然靠近大海,但渤海是內海,又有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天津作為屏障,不易遭到外海攻擊。中蘇友好時無戰爭之憂,中蘇交惡時“天子戍邊”有利於邊防。
基礎設施完好。作為國都,明清兩朝已經為北京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北京是和平解放的,沒有受到戰火的摧殘,整座城市保存基本完好,經濟損失很小,並不需要太多的重建工作。
良好的經濟基礎和便利的交通。雖然當時北京的經濟在國內並不算太強,但是地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北邊有東北的重工業支持,南邊是廣袤的華北平原,而眼皮底下的天津經濟實力在全國排名第二。北京交通便利,有鐵路,有運河,有機場,距離大海又不遠。
可見,相比其他城市,北京的確擁有不少成為首都的優勢,某些方面看來即使不突出,但也差不到哪裡去,綜合各種因素和當時的國情,北京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最終北京成為了新中國的首都。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承接元明清三朝,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曾經的北京或是北平再一次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成為了這個國家的象徵。
漫步歷史的長河,經歷了歷史的烽煙瀰漫,看遍了歷史的爾虞我詐,感動了歷史的前赴後繼,這個苦難的民族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逃不過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躲不過的明槍暗箭。“國都”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遠勝於其他任何城市,曾經的熊熊燃燒的阿房宮旁的咸陽、曾經留下女皇武則天英姿的神都“洛陽”,曾經記錄南朝繁華的“金陵”還有汴梁“開封”還有學步的“邯鄲”,正是他們記錄了這個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不屈。
回想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歷史,曾經是國都的城市豈止一二。自從秦朝終結了五百多年的紛亂歷史,自從秦始皇繼位以後,自從華夏第一次形成後來國家的那一刻,“國都”在文明和文化上都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咸陽也成為後來意義上的中國第一任國都。
自三國孫權開始,南京就以建業的名字作為東吳的國都。後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又為避晉愍帝司馬鄴名諱,改名為建康。後來司馬睿繼位之後,正式進入東晉,定都建康。後又有劉宋皇帝劉裕以及蕭道成“齊”、蕭衍“梁”、陳霸先“陳”加之明初太祖、建文帝定都南京,南京成為建都的最佳選擇之一。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南京,我想最合適的是“水”,他有著江南水鄉的氣息。
就國都的地位能夠力壓南京的恐怕少不了西部的明珠—西安,西安的歷史就是中國的歷史,我們每個華夏子女流淌的血都有西安的印記。從我們所熟知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周朝,西安就成了國都,伴隨國都的還有周幽王那烽火戲諸侯的滑天下之大稽。到了大秦帝國,咸陽和西安第一鳳凰逆磐,大秦劍鋒所指天下無不望風歸降,伴隨著嬴政成為“始皇帝”,西安也成為了“天下第一古都”,幾千年後看著塵土掩蓋的兵馬俑,我們彷彿還能看得見當初秦銳士的廝殺場面。走過了短暫的秦帝國,迎來了強盛的大漢帝國,這是絕大多數的本命帝國,既有“文景之治”的盛世,也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不屈氣概,後又有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共計13個王朝在這裡建都1140年之久,上下五千年歷史西安獨佔最大的部分。西安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古代做都城時間最久的城市。我有一個“長安”夢,身在長安,夢在長安,也埋在長安。多想讓時間倒流回過去,去每個時代的西安看看,去看看他的繁華,去看看的硝煙,去看看他的每一次毀了重建,去看看落魄書生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如果用一個字來描述西安,恐怕“土”字再合適不過,黃土的厚實,山的堅韌不拔。
其實沒有一個城市象“北京”一樣能夠代表現在中國人的性格,現在的中國人最具有包容性,就像我們的56個民族一般,血濃於水。曾經的北京正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融合的前哨。曾經的北京的見證了盛極一時的元帝國,記錄了蒙古族的不可一世、亞洲霸主。也記錄了明成祖的文治武功,鄭和的七下西洋,記錄了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萬國來朝。記錄大清帝國的開疆拓土,也記錄了之後的恥辱,圓明園的恥辱,鴉片戰爭的恥辱,甲午海戰的恥辱。站在北京街頭,習習寒風,冷的讓人思緒萬千,讓人格外冷靜。故宮、明長城,記憶中的圓明園,北京是一個讓中國人能夠記住與恥辱的城市。用一個詞來描述北京,那就是“冷”,既是寒冷還是冷靜。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考慮定都問題時曾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等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是權衡之下還是選擇了北京。
雖說現在作為一個國都,北京擁擠了人口帶來交通和飲用水等諸多問題,但是不管如何想必之下沒有比北京更適合做國都的了。
1.本身中國經濟中心自從東晉開始已經是南重北輕了,如果政治中心也設在南方,難免會造成整個國家的重心完全南傾,北方將毫無存在感,長此以往必造成內部分裂,如果南北方分列二,南方最終也將無險可守,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國的統一絕大多數都是自北向南。
2.很多時候我們不相信風水,也不迷信,但是我們總應該相信古人的智慧,古人聚居到現在形成的大城市幾乎都是沒有大型災害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成都和重慶。國都也要講求有王氣,依山傍水、龍盤虎踞是有必要的,水如同血液山如同脊樑。這一點北京都比西安和南京好得多,西安三面環山,形如口袋,地理上相對比較封閉。而南京則是水太多了些,總是缺少是有骨氣的東西。
3.考慮地理位置,對全國的輻射能力,尤其是對我國地形上的突出部的輻射能力,更顯重要。重點我國古代的外患更多的也是來自於北方,有是東北和西北,所以定都上必須重點考慮對這兩部分的輻射。南京不用說,對這兩個地方基本沒有輻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定都南京的王朝通常都短命的一個原因所在。西安輻射西北尚且可以,輻射東北基本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還有等等其他一些原因。這裡由於篇幅和個人水平限制,不能再做跟多的論述。
做一個有獨立觀點的歷史人,從經濟、地理、人文、技術等等全方位剖析歷史事件,希望能釋疑解惑,有喜歡的可以點下關注。
原野的風
解放初期毛主席與各屆人士談論首都的選址問題!當時提出的備選都城有哈爾濱、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等!
其實當時有很多代表屬意哈爾濱。因為哈爾濱是中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且工業發達。當時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一邊倒,即“親蘇”。由於哈爾濱靠近中蘇邊境,建都哈爾濱能更好的接受蘇聯的援助和扶持!但哈爾濱偏居東北一隅,而當時中國尚未解放全境,建都於此不利於統一全國,所以被周總理否定。
當時所剩的候選城市為北京、西安、開封、洛陽、南京!王稼祥從東北赴京向毛主席彙報工作,二人談起了建都選址的看法!
王稼祥先從南京說起,南京是國民黨的首都,基礎設施齊全,但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是割據的短命王朝,並不適合建都!而開封處於黃河下游,經常受黃河水患影響也不適宜建都!
排除了南京、開封,就剩北京、西安、洛陽三個城市了。王稼祥接著說西安處於祖國腹地,在古代內有關中平原物產豐富,外有黃河與長城可以做屏障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的確是個建都的好地方!但現在黃河、長城都在祖國腹地,再也優勢不見。西安太靠內陸,與中國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交通不便,已經不適宜建都。
毛主席問,“那洛陽呢?”王稼祥答道,洛陽地理位置居中,在歷史上建都的也多為強盛王朝,是個適合建都的好地方!但洛陽自宋後再未做過都城及省府,基礎設施已不能承受首都之重。所以只能選擇北京!
王稼祥接著闡述。 北京歷經元明清三代為都,基礎設施完好。將來世界必然是海運時代,而北京又恰巧離海不遠。雖說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入侵多來自海上,但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只要我們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部署海軍重兵,完全可以解決防守問題!
王稼祥的話與毛主席不謀而合!使毛主席更下定了建都北京的決心,所以北京就成了我們偉大的首都!
隨心所欲127929471
建國之際,關於定都何處的問題擺到了領導人們的面前,南京、北京、西安、洛陽、上海,甚至延安和哈爾濱的方案都被提了出來。經過多番論證、篩選,北京和西安這兩座城市成為最後的競爭者。
先說說被篩選下來的幾個攪局者,它們各自都有哪些優劣勢: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又是民國首都,經濟發達,又有很多前政府僱員可以利用,這些都是它的優勢;劣勢在於國統區人民對新政權的支持力度成疑,歷史上以南京為首都的朝代又多是分裂小朝廷,關鍵是下場又不太好。排除。
上海,中國最繁華富有的城市,經濟發達是它最大的優勢;劣勢也是長期處於國統區,國際勢力、買辦資本家、幫會組織各方勢力糾纏,會給新生政府帶來嚴峻挑戰。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上海屬於沿海城市,缺乏戰略縱深,不符合首都定位。排除。
延安,新政府的福地,從這裡走出的人民軍隊最終解放了全中國,群眾基礎深厚;劣勢是經濟太困難,交通不便利,作為首都確實有礙國際觀瞻。排除。
哈爾濱,是解放戰爭中最先解放的城市,工業基礎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上距離蘇聯很近,這是它獨有的優勢;反過來,地理條件也成為它致命的劣勢,一是位置太靠北疆,不易輻射全國,另一方面,今天友好的老大哥蘇聯,明天未必不會撕去溫情的面紗,不可不防,這也是領導人們心照不宣的共識。排除。
洛陽或開封,雖然頂著多朝古都的名號,但地處中原大地,經濟落後,民生凋敝,又時常面臨黃河水患的考驗。排除。
最後來說說西安,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合適做首都的城市,漢唐盛世無論從經濟到文化到國力,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相對巔峰時刻。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國防方面有很大的戰略縱深可以利用。
西安的主要劣勢有三點,一、漢唐盛世之際,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在中原一帶為主的北方,現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早已經轉移到了華東華南沿海地區,西安所在的陝西的工商業和農業與之相比,實在相形見絀。二、近一千年來,西安並未做過首都,底氣不足。三、還是地理位置(這是個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命題),與經濟發達地區相距他太遠不說,從交通便利程度,遠不能與北京相比。只好忍痛排除。
通過排除法,北京站到了最後。北京的優點到底在哪裡?
一、元、明、清三大統一王朝的故都,多有王者之氣,自帶首都光環。
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輻射面廣。
三、未經戰亂,城市保存完好。
四、北方地區成為解放區時間比較早,有濃厚群眾基礎。
五、接近華東、東北經濟發達地區。
六、有一定地理縱深,利於國防。
個人覺得很可能還有一點原因,這座古老的城市,曾經見證過開國領袖的青蔥愛情。
歷來現實
我來回答一下,對不對不重要,個人想法。
經濟基礎就不說了,說說其他的,中國人選擇建都的思路大概都是一致的,首先得有險可守,其次要有靠山(也就是說要有依靠),在然後要相對大面積的開闊地帶。最後當然就是資源等物質基礎。
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有名的建都城市,先說洛陽,洛陽從地理位置上看屬於古代的經濟政治中,同時地形上可以說是一個小盆地,周圍群山環繞,易守難攻,洛河穿城而過,北邊又有黃河,位於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地帶,黃河水文好的時候漕運正好可以通到,往東不遠就是華北大平原。東可控制華北華東,西可連接西北西南。同時又位於中國南北中間,所以是古代選都熱門城市。
然後說說西安,西安基本位於目前版圖正中間,背靠大秦嶺,又有四個關隘可守,八百里秦川,在古代人口少的時候,整個關中平原就可以養活都城裡的人口,故才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到了唐朝中期,整個關中已經養活不起龐大的都城人口,只能從江南運來大量的糧食,但漕運最遠只能到洛陽,從洛陽到長安就只能走陸運,陸運不但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同時我國西部人口密度明顯小於東部,西安正好位於胡煥庸人口線的邊緣,故從經濟上和人口結構上來講就有些偏了,種種原因導致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西安都喪失了競爭力。
接著說一下南京,南京同樣有金陵可以依靠,有長江天險可以守,同時位於華北平原最南端和富庶的江南地帶,北控華北,南掌東南。但是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都比較短命,我覺得和經濟、南北性格差異多少有些關係。越是富庶越是不願意失去,我聽過這麼一個說法,感覺略有道理,宋朝沒能統一北方有一部分原因宋朝太富有,北方被禍害成赤貧一片。宋朝國民不願意北方的窮人影響了他們現在的生活,大概和現在的韓國略有相似。還有就是南方人普遍沒有北方人彪悍勇猛。所以只能落到一個短命的下場。再從地理位置上講一下,南京在這幾個城市裡是最南的,中國座次裡邊,南的地位是最低的。
最後再來說北京,背靠燕山,坐擁華北,聯通東北,地理位置就不用說, 雖然古代時候屬於苦寒之地,但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整合大中華都開發的比較富庶。同時又屬於沿海地帶,還有山東遼東拱衛的內海。對海洋貿易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況且北京作為近代國都也有好幾百年了,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北京最靠北,而北永遠都是皇權或者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徵,可以俯瞰著整個大中華,所以僅憑這點其他的城市就比不上了。
以上所說的四個城市都是位於中國人口主要聚居地中東部,這種種因素再加上當時親俄的國際形勢,到了近代選都的時候,自然北京就脫穎而出了!
陽光差等生1
1949年建國,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席捲中國大陸,天津、南京、武漢、杭州,上海都是著名的大城市,北京(當時還稱為北平)成為最終的選擇。當時領導人為何選擇北京作首都,而不是其他城市呢?這確實是很具體的歷史問題,需要查閱當時的決策過程。我們只能談一談,當時北京被選中成為首都,有哪些優勢。
1940年代,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是上海,政治中心是南京。北京則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當時北京在北方的經濟地位,還不似今天這般突出,作為華北的明珠,商旅匯聚的大城市,優勢還是相當明顯的。北京連接蒙古草原、華北平原和東北關隘,四方來聚,八方相匯,這一點從元朝就已開始(北京之崛起,和內地與關外的經濟往來密切相關),明清民國五百年來,北京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固有中央政治的加持,市場因素也不能小視。一旦北京成為經濟大城市,這種優勢是很難消失的。而經濟繁榮是政治文化地位的保障。北京雖在河北省中央,地位一直都高於河北。1930年6月,北平一度被被降格為河北省轄市,不到半年又升級為“院轄市”(民國行政院轄市,相當於今天直轄市)。由此可見,北京在華北的首要城市地位一直都很穩固。
1940年代末,新政權冉冉升起,當時領導人想把首都確立在北方,北京就會是第一個考慮。橫看整個北方,經濟發達,政治地位超出的大城市,其實並不多。西安靠近中國地理中心,距離胡煥庸線太近,遠離中國經濟重心。其競爭力是很弱的。接下來的提問就是,為何當時要把首都定在北方,而不是選一個南方大城市呢?
唐宋以來,中國經濟重心明顯南移。尤其到清朝民國,江南蘇淞地區的錢糧賦稅半於天下。從政治平衡的角度說,如果再把首都定在南方繁榮地區,結果往往是:錢糧米稅、中央大權,財政權,通通聚於一地。對於講究格局的執政者而言,這樣的安排實在太過侷促,對遼闊的北方大地,尤其人口和經濟還佔相當比重的華北地區,控制力顯然會下降。因此,中央權力在北,錢糧財稅在南,兩者保持距離,維持南北方政治經濟生活的平衡,似乎是更為理想的治理結構。對於具有“南北格局”的國家而言,這種安排似乎很正常。比如說,越南經濟中心在南方的西貢(今天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三角洲,北方大城市河內就一定要是政治中心。當然,這完全是基於國內地緣政治的理解猜測。
菁城子
首先,從歷史原因來分析,北京是明清兩代的古都,在人們眼裡作為首都,名正言順,很容易被接受。無論是文化,還是政治、經濟、文化,北京都十分繁榮,所以,當初就把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西安也曾是國都,但是他的缺點就是太偏西了,西安作為世界四大古都,但是,由於經濟限制,西安已經不能滿足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需求。從唐朝開始,西安的地勢、經濟就開始減弱。
西安,洛陽等地的交通也是一個制約條件,同時,北京具有在戰略地勢上的先天優勢,北京北控遼東、內蒙,東臨渤海,南接華北,西邊是太行山脈,大漠燕山為屏障,京漢鐵路為暢渠。
在這樣的優勢面前,西安、洛陽、南京等熱門城市是無法相比的。事實證明,北京確實有著無限的活力,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國際化的超級大城市。不過,我們在閒暇之餘,也不妨去西安古都感受一下慢節奏的生活。
歷史密探
就中國漫長曆史而言,歷代王朝統治者始終無法擺脫政治軍事和經濟人口中心城市的兩難選擇。夏商都城都在中原腹地黃河中游平原地帶經濟核心區徘徊,典型的城市是洛陽安陽。洛陽,具有北臨黃河,其餘三面皆山地形,易守難攻。
洛陽缺點,伊洛盆地太小,關隘太多,糧草自給率太低,無法長期堅守。一旦帝國疆域擴大難以勝任,唐以後洛陽基本喪失都城資格。
周滅商之後,出於歧周根據地易得民心,天子御戎需要,開始守國門,顯然河東是中原經濟人口中心。
歧周關中典型城市西安,擁有較廣闊渭河平原,地勢更險要,重點關隘不多,主要弱點是潼關一陷落,幾無翻身可能。氣候條件變化大,城市過於集中,迂迴餘地非常有限。帝國版圖一大,在古代西安屬於甕中之城,唐以後也基本廢棄做首都的念頭。
安史之亂後,中國古代王朝鬥爭方向開始真正走出中原,面臨長城以北狩獵和草原鐵騎的威脅,中原王朝天子把軍事重心轉向華北。北京,作為華北防線第一重鎮,在北宋滅亡,王朝政治經濟中心開封陷落後,遼金少數民族政權把首都定在北京,以期控制中原。
北京背靠燕山和太行山,既可以屏障北方大規模機動騎兵入侵,又可以使用大規模機動部隊南下攻擊廣闊的華北中原地區。缺點,失去華北後缺乏後續人力物資資源,而且右側山西地形複雜,敵方一旦出奇兵,抵禦手段不多,也難以發揮集群作戰效能。
五胡亂華後,中原王朝丟了西安洛陽後,被迫把政治經濟及人口資源衣冠南渡,長江作為抵禦外族入侵的最後屏障。南京作為軍事重鎮從東晉開始一直延續到近代海洋威脅時代。
南京三面環山,大江半抱,沿江南岸還有一層山水環接。缺點,城西南河道常淤,除了採石磯,江面寬闊,難以抵禦,鎮江龍潭方向、下關碼頭也是缺口空檔,關鍵南京城南沒水路得到江浙補給渠道。城牆雖堅固,但後勤和兵員物資補給是短板。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短命,交通和統治者想贏怕輸,缺乏冒險精神是重要原因。軍事重鎮一丟,政治首都杭州只能眼望滾滾東海水,淚灑錢塘潮了。
從洛陽到西安,從南京到北京。中國曆代王朝始終兩難定都,一般只好看最大敵人在哪,然後天子守國門,軍事首都丟了,南下遷移政治首都,政治首都丟了,基本算亡朝了。經濟首都不能離太遠,不然守不住政治首都的。
青篋
東北的崛起改變了中國地緣政治。
北京不僅東控大海、西負大漠,而且是東北和關內的中樞。
事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安祿山叛亂是分水嶺,之前多是關西勝關東,所以建都長安為多,此後誰不控制東北、華北,都過不了好日子。
很多人考慮安全問題,確實明朝吃了這方面的虧,但是考慮到安祿山叛亂之前,西安也不是中國中心,只是那時候海上沒有貿易,河西走廊恰似現在天津濱海一樣,是貿易繁榮之地。建都長安,一樣北控河套、西臨商貿之路,所以漢唐頗具擴張之勢。
中國雖然號稱中國,但是在實踐中,居中和偏安一樣不被人讚賞。以洛陽、開封為中心都無法真正建立一個大帝國,南京、杭州更不必說。
可以說,天子守國門是明朝的口號,但並非明朝的特色。
結論,中國是大國,選擇首都不能一味走安全路線,那是偏安,而是要利於擴張。
試想新中國建都西安,估計對海洋的渴望遠遠達不到今天的地步。正是因為北京即強大又有危機,所以鼓勵中國要在陸上、海上都要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都有擴張的衝動,符合現代中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