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箭CEO張昌武:空天往返,未來的火箭不再有去無回

“我們要把航空的技術和航天的技術進行結合,做到空天往返,把飛機的技術運用到火箭上,把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運用在空天往返的飛行器上。將來不僅能將衛星飛行器送到既定軌道,還能實現載人,不管是失重體驗,還是將來到月球的多次往返旅行。” 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近日在“2018青春上海•造就FUTURE”演講大會上如是說。

蓝箭CEO张昌武:空天往返,未来的火箭不再有去无回

張昌武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就職於匯豐銀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主要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的工作。從金融領域投身商業航天,張昌武在2015年創辦了藍箭航天。這是一家從事火箭研製和運營的民營企業,聚焦中小型商業航天應用市場,致力於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及商業運載火箭,專注研製獨立、自主、可控液氧甲烷航天發動機及液氧甲烷火箭。

2018年3月20日,藍箭航天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推力室試車成功。這款發動機被命名為“鳳凰”,寓意吉祥和諧、一飛沖天。而藍箭航天也成為繼Space X、Blue Origin(藍色起源)之後,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掌握液氧甲烷發動機技術的商業航天公司。

根據藍箭航天設定的核心任務節點:2018年,完成“鳳凰”百噸級發動機的研製;2019年,將基於這款發動機的中型液氧甲烷液體火箭生產完畢到出廠的狀態,並爭取獲得發射許可;2020年,完成發射,正式商業化。

“低成本、高頻次成了現在商業火箭的關鍵詞。”張昌武認為,要實現這兩個目標,讓火箭可重複使用,就必須讓液氧甲烷從歷史的技術庫裡走上神壇。

蓝箭CEO张昌武:空天往返,未来的火箭不再有去无回

液氧甲烷成本低,“民用甲烷價格普遍在3-5塊錢一公斤,相比於我們航天的煤油,液氫液氧,它的價格算白菜價。”液氧甲烷無毒無汙染,比衝高,動力強,燃燒之後不結焦,在未來的航天事業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火箭到現在仍然是一個作品,而不是一個產品,更談不上是一個商品。”批量化的生產能有效降低火箭生產成本。張昌武認為,如何大規模生產,提高火箭的產能,保證火箭的可靠性,是所有火箭製造商的新課題。

在重複使用上,張昌武用航空和航天相比,每一個老百姓都坐得起飛機,這是因為飛機所代表的航空是可以重複使用的。而原先航天領域的火箭“是一張單程票”,把特定載荷送到預定軌道便結束了使命。

“但未來的火箭不再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程。”張昌武認為,火箭的發展趨勢也將航空化,將航空技術與航天技術相結合,建設空天往返系統。火箭有去有回,一面可實現成本降低,另一面回收積累下來的大量數據,“為將來人類登上月球、火星做好技術積累。”

要實現商業火箭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火箭在研發製造中不僅要滿足環保、經濟的要求,還必須做到重複性使用。他希望未來的火箭“能做到20-100次的複用”。產量上,“每年能實現50-100發”,最終將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從目前的1-2億美元降到1000萬元人民幣,甚至更低。

“商業航天的關鍵在航天,而不是商業。在做航天的過程中,不能過於突出商業化,更要回歸航天的本質。”從2015年開始,國內商業航天產業密集發展。在張昌武的眼裡,這仍然是一個“充滿想象力和情懷的領域”,他希望每一箇中國人都能關注。

蓝箭CEO张昌武:空天往返,未来的火箭不再有去无回

以下是演講實錄:

我創辦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首家民營運載火箭企業,過去三年裡,我們見證了中國商業航天的快速成長。

火箭,在航天領域是運輸性工具。火箭把一個載荷從地面運送到它的任務軌道,在這個過程中,火箭的核心任務是到達一個制高點。

火箭在整個航天工業裡也是至高無上的。是什麼造就了航天工業體系?客觀的說,是火箭。是什麼造就了火箭?是國防工業。所以從誕生之初,運載火箭就是跟國防、軍工、彈道導彈技術緊密相連的一個運載工具。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運載火箭承擔的使命,更多的是國家任務,例如深空探測、軍事發射。在2000年以後,這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Space X在2002年註冊成立。在這之前,是藍色起源(Blue Origin)。時至今日,美國除了這兩家火箭民營巨頭,還有另外小十家民營運載火箭企業。在過去10年裡,美國將進入太空的運載能力悄無聲息地轉移到了民間,讓更廣泛的企業擁有進入太空的能力。這催生了我們新一代低軌開發的熱潮,也在2015年,我們國內商業航天的環境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去年年底,美國頒佈了新的開通法案,在航天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不僅把視角聚焦到低軌開發,同時我們也提出全新的再次重返月球的想法。國家層面,美國、俄羅斯有重返月球的計劃。很多私營企業也有重返月球的計劃。這是因為在未來太空商業的開發過程中,不僅有面向空間載荷的商業服務,未來的人類還會走出地球,去低軌進行太空失重體驗,去進行更遙遠的星際旅行,再進一步開拓火星。在航天技術突飛猛進的大背景下,這一切都不再遙遠。

是什麼造就了運載火箭?從產品上說,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每一個擁有運載火箭技術的國家,最核心的一項技術就是液體火箭發動機。只有一款規模適當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才能託舉起一個規模相當的火箭。只有我們具備進入太空的能力,才能進一步發展人類的太空事業。不管是中國液化系列的航天發動機,還是Space X的猛禽、藍色起源的BE-4這樣的新型發動機,都是每個國家進入太空的核心中的核心。

在國內,我們的航天基礎處於世界一流地位。我們站在中國航天人60年的肩膀上持續開發液氧甲烷發動機。人類為什麼需要液氧甲烷?因為原來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承擔的使命是一張單程票,把特定載荷送到軌道。但未來的火箭不再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程,而是要做到重複使用,做到低成本、高頻次發射。

低成本、高頻次成了現在商業火箭的關鍵詞。如何實現火箭的可重複使用呢?這時候液氧甲烷就從歷史的技術庫裡走上神壇。

液氧甲烷的特點是特別經濟。液氧甲烷燃燒之後完全沒有結焦。從綜合性能比衝的角度,它優於煤油,略劣於氫氧,這樣一款推進劑在未來航天中將扮演異常關鍵的角色。

甲烷就是我們生活中用到的液態天然氣。它的一個核心特點是無毒無汙染。火箭發射過程中,在一級落區有殘渣落下來,冒著紅煙。之所以有紅煙,是因為火箭裡有有毒的飛行器介質。但未來的航天推進劑,不會允許有毒推進劑的存在。

從綜合性價比上講,目前民用甲烷價格普遍在3-5塊錢一公斤。相比於我們航天的煤油,液氫液氧,它的價格算白菜價。

我們一直思考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是不是能復飛、復飛的成本是怎樣的。通過液氧、煤油的組合來實現火箭高頻次的復飛,有著不可克服的難題。這個難題最主要是由推進劑組合帶來的。而甲烷之所以成為Space X發動機的來源,成為藍箭在開發下一代發動機中的首選,就是因為液氧和甲烷燒完之後只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沒有任何殘留,大大降低火箭發動機在復飛和飛行過程中的修復成本。

甲烷不是一個新技術,之所以現在走上舞臺,也是從火箭的復飛、從液氧甲烷綜合比衝的性能、從液氧甲烷可以託舉起火箭的規模和角度這幾個方面考慮的。甲烷是一個比衝較高、動力超強的推進劑。

我們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研製中國第一款民用液氧甲烷發動機,目前為止已經完成整個發動機80%的生產製造。今年下半年會在藍箭自己的試標臺上,對發動機進行一系列試驗,確保它是一款經得起太空飛行考驗的火箭發動機。

相比較於航空發動機,火箭發動機並不是神秘的機制裝置。火箭發動機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設計,更重要是在後期不斷試驗考核,通過我們地面各種狀態的驗證,來保證它能進入到太空異常惡劣的環境中工作的狀態。

我們需要什麼類型的火箭進入太空去開發未來的低軌市場呢?我們認為,中型運載火箭是目前唯一可以託舉起未來低軌發射市場的火箭發射序列。通常意義上,低軌運載能力在4噸到10噸級的火箭被稱為中型運載火箭。

關於重複使用問題,航空和航天的一個巨大區別就是,航空的機票能做到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乘坐得起,因為航空能重複使用。未來火箭發展趨勢也是讓它航空化、多次使用。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可回收過程中積累大量數據,為將來人類登陸月球、火星做好技術積累。

火箭到現在仍然是一個作品,而不是一個產品,更談不上是一個商品。所以,如何大規模生產,比如將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等先進生產製造的經驗跟航天工業的經驗結合,提高火箭的產能,保證火箭的可靠性,是所有火箭製造商的新課題。

我們要打造一款面向於未來低軌、中級軌火星發射市場的優質運載火箭。我們需要滿足環保、經濟、快速響應的要求,做到在發射場不超過七天的發射準備時間,並且能做到20-100次的複用,每年能實現50-100發的產量。這樣商業航天才能從量變走向質變,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也將從目前1億、2億美元降到1000萬人民幣,甚至更低。

不管對於藍箭這樣的私營企業,還是國家隊,還是世界上各個航天領域的佼佼者,我們都要把航空的技術和航天的技術進行結合,能夠做到空天往返,把飛機的技術運用到火箭上,把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運用在空天往返的飛行器上,做到空天往返系統的建設。將來不僅能將衛星飛行器送到既定軌道,還能實現載人,不管是失重體驗,還是將來到月球的多次往返旅行。一款空天往返的空天飛機成為我們航天工業發展的下一個新目標,成為新的里程碑。

正如火箭一樣,只有一臺高效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才能支撐起空天往返的運輸系統。我們也會在後續的五年時間裡,通過發動機、液體火箭、空天飛機的技術路線,去實現中國人的航空夢、航天夢、太空夢。

航天一直是封閉在較小範圍內的事業,從2015年開始國內的商業航天產業密集快速發展。我們也希望在未來,伴隨互聯網經濟、消費經濟向前發展的過程中,能有更多人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航天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見摸不著,但其實不管從國家安全角度,還是我們日常使用的定位導航服務,航天無處不在。所以在這樣一個充滿想象力和情懷的領域,需要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關注,中國的航天事業才能持續走在世界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