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城隍(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城池的守護神,是負責陰間司法的第一關卡,維繫著整個地方的安危。城隍爺是一位公正無私的人,他們有任期制,所以每位城隍爺可以攜家帶眷來城隍廟任公職,在古代廟後方有長官宿舍和後花園。城隍爺也因任職地點不同,有等級之分,在京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府城隍爺是威靈公的地位;住在州的城隍爺封為“靈佑侯”,住在縣的城隍爺封為“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廟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有趣的是這一層封號中,很類似封建制度下的“王、公、侯、伯、子、男”的封號。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起源與發展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早在周朝,每到收穫之後,到了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劉邦得天下稱帝后,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自己打獵休息之地(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由史料記載來看,王曲城隍祭祀紀信據今已兩千餘年的歷史,比三國東吳蕪湖城隍爺周瑜和城隍廟要早四百年。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唐朝時,信仰城隍已相當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做為城隍神供奉。如蘇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蘇緘等。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時,他對城隍大感興趣,因為他是在土地廟裡出生的,因而對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於是一下子全國各地的城隍廟便如雨後春筍般修了起來。朱元璋說“聯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部署

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將軍、範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而各司依各廟配置,並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如頭城城隍廟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司。唯大抵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三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

七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注壽司。

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財神司、注壽司、功過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良願司、查過司、文書司、地獄司、功曹司、掌案司、檢簿司、驅疫司、學政司、典籍司、罰惡司、注福司、注壽司、督糧司、巡政司、感應司、保安司、儀禮司、稽查司、賞善司、提刑司、考功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功曹司、功過司、注福司、瘟疫司、感應司、罰惡司、功考司、記功司、事到司、監獄司、巡察司、賞法司、刑法司、察過司、見錄司、來錄司、警報司、賞善司、庫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廿四司:陰陽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禮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門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組廿四司,為採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來。

廿四司:陰陽司、任免司、感應司、差捕司、訊問司、府庫司、科甲司、農嗇司、匠工司、商賈司、錢銀司、幽冥司、糾察司、婚娶司、子孫司、醫藥司、壽命司、功過司、曲直司、監獄司、兵戎司、運途司、文書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組廿四司,司名皆為對偶,相當駢儷,文藝程度較高;且各司之職稱,皆為民眾所求而設定。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知名城隍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

東南三大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北京城隍楊椒山、福州城隍陳文龍、福建省都城隍周苛、蕪湖城隍紀信、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蘇緘、南昌城隍灌嬰、紹興城隍龐玉、曲沃城隍申生、濟南城隍鐵鉉、鄭州城隍紀信、和縣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蕭何、杭州城隍周新、臺南小南門城隍朱一貴。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民間習俗

奉祀城隍神,據《諸神聖誕日玉匣記》,明代定五月十一日為都城隍聖誕日。不過,由於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於民,例如蘇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們的生日也並不一樣。因此各城隍廟的聖誕之日也不盡相同。舊時於清明和中元之日,還有將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廟,全副儀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舉,民國以後在中國大陸已廢,但是在元旦,春節以及每月朔望之日,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祈禱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壽誕、六月初八日夫人媽的生辰以及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廟都要舉行廟會活動。這些廟會規模大、範圍廣、人數多。

城隍廟裡,每年都有錢、米、衣服、棉被、醫藥、棺木等的施捨,府城隍廟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日為最大的一次施捨活動,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規模的施捨。還有為人主持公道,排解糾紛的活動。在舊社會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廟戲臺上例有一場木偶“魯戲”。因那時窮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債,有家難還,無路可走,只得進城隍廟看“魯戲”當“守歲“。有樂善好施者,派人捎帶“紅包”,悄悄地分別送給那些窮苦人。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聊齋》——考城隍

我姐夫的祖父,名叫宋燾,是本縣的廩生。有一天,他生病臥床,見一個小官吏,拿著帖子,牽著一匹額上有白毛的馬來找他,對他說:“請你去考試。”宋公說:“考官還沒來,為什麼馬上就考試?”來的官吏也不多說,只是催宋公上路。宋公沒辦法,只好帶病騎上馬跟他走了。

走的這一路很生疏,到了一座城郭,好像是一個國王的國都。一霎時他就跟那人進入了王府,只見王府內的宮殿非常輝煌華麗。正面大殿內坐著十幾位官員,都不認得是什麼人,唯有關帝神他認得。殿外屋簷下襬著兩張桌子,兩個坐墩,已經有一個秀才坐在那裡,宋公便與這人並肩坐下。桌上分別放著筆和紙。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不多時,就發下試題來,一看上面有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一會兒,兩人的文章就作完了,呈交殿上。宋公文章中有這樣的句子:“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諸位神人傳著看完,稱讚不已。便傳叫宋公上殿。下令說:“河南缺一個城隍神,你很稱職。”宋公聽了,才恍然大悟,隨即叩頭在地,哭著說:“大神錯愛我,叫我去當城隍,不敢推辭。只是我家有老母,七十多歲了,無人奉養,請求大神準我侍候母親去世後,再去上任。”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正面坐著一位像帝王的人,叫取宋公母親的壽命簿來查看。一個長著鬍子的官吏捧過簿子來翻看一遍,稟告說:“還有陽壽九年。”諸神都猶豫了,一時拿不出主意,關帝神說:“不妨先叫張生代理九年吧!”便對宋公說:“本應叫你馬上去上任,念你有孝心,給你九年假期,到時再叫你來。”接著關帝神又勉勵了秀才幾句話,兩個考生便叩頭下殿。秀才握著宋公手送到郊外,自己介紹說是長山縣人,姓張,還給宋公作送別詩一首。原文都忘記了,只記得有這樣的句子:“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宋公便上馬作別而回。宋公到了家,像是做了一個夢醒來,那時他已死了三天了。他母親聽見棺材中有呻吟聲,打開棺材見他醒了過來,就把他扶出來,呆了半天才會說話。後來到長山縣打聽,果然有個姓張的秀才在這一天死去。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九年後,宋公的母親果然去世,宋公料理完了喪事,洗了個澡,穿上新衣服,進屋就死了。他的岳父家住城裡西門裡。一天,忽然見宋公騎著紅纓大馬,帶著許多車馬,到他家拜別。一家人都非常驚疑,不知道他已成了神人了。急忙跑到宋公家一問,才知道宋公已死了。宋公自已記有小傳,可惜兵荒馬亂中沒有存下來。這裡的記載只是個大概而已。

舉頭三尺有神明——城隍爺

轉自公號 幽明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