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爲千古一帝

五代十國是東晉之後的又一個亂世,朱溫弒君之後,大唐帝國分崩離析,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而後短短53年間,政權交替變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在那個時代人命如草芥,誰拳頭大就聽誰的。野心家們為了權利,互相征伐,血流成河,伏屍遍地,戰亂年年不止。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都說亂世才能出英雄,在那個亂世激盪的年代,有一個人,如彗星般劃過,照亮史策。

他便是周世宗柴榮,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柴榮是後周的第二個皇帝,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他姑丈。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柴榮本是郭威正妻柴守玉親侄子,所以郭威便是他姑丈。他很小就跟著郭威,郭威夫婦也是對他喜歡得很,便把他收為養子。所以,他應該叫郭榮,不過因為柴榮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文中還是叫他柴榮吧!

柴榮的出身不錯,爺爺和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富豪,姑母柴守玉曾經還是入宮的妃嬪。但亂世之中,誰也無法安享太平。自己姑母就因為改朝換代給趕出了宮,並在黃河渡口跟一個岌岌無名小混混成了婚,那個混混就是郭威。而他們柴家也逐漸落寞,柴榮便從一個富家貴公子變成了一個窮小子,不得不十二三歲就出來販賣茶葉,掙錢養家。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或許是來自於大家族的良好教育和傳承的經商天賦,柴榮用他的聰明伶俐,能言善辯,賺了不少錢,連他姑父郭威都跟著沾光。

而後跟著郭威夫婦,柴榮從小耳濡目染,對其性格影響不可謂不大。可以說,柴榮日後所取得的成就,有一半,是拜郭威夫婦所賜。

郭威帶他走南闖北,閱歷頗豐,所以他知道底下人的狀況;他上過戰場,刀光劍影,血流成河,勝過,也敗過,所以他知道什麼叫戰爭;他見證了郭威一步一步走上高位,所以,他見慣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知道人心險惡。這一切的一切,都為他日後的傳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可以說柴榮冷靜的頭腦,沉穩的性格,以及極高的軍事與政治才能,從小便開始培養,這一點,比郭威可是高上了許多。

後來郭威官越做越大,柴榮也屢立戰功,成為郭威軍中的得力助手。

話說當年郭威為後漢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皇帝劉知遠死後,後漢政權搖搖欲墜。郭威臨危受命先於河中滅李永貞,後又相繼平定了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使風雨飄搖中得後漢轉危為安。可惜他也功高震主,繼位的隱帝劉承祐,把郭威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滅了郭威滿門。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最終被逼入絕境得郭威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反叛,隱帝兵敗被殺,郭威帶兵入京,而後率軍北上抵禦契丹,途徑澶州,士兵兵變,黃袍加身,終於,在正月丁卯日,他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

於是,有了歷史上第一次"黃袍加身!"。

有趣的是,後世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便是學的他,其過程如出一轍,連劇本都懶得改,只不過最後奪的是他的大周江山,不知郭威知道了作何感想。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郭威是個人物,但其治國為政,在歷史上還是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可是,他沒能做的長,稱帝之後三年就因病逝世,而因為沒有子嗣,就把皇位傳給了他的養子,也就是柴榮。

柴榮繼承了周太宗郭威的遺志,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比於文治,其武功更是出眾,當年高平一戰,周軍先鋒騎兵先遁、步兵解甲,柴榮率禁軍親冒矢石,誓死拼殺,頓挫敵鋒,終於令士氣大振,將士奮勇爭先,陣斬北漢軍主將,一舉破敵。北漢皇帝劉崇潰退,次年憂憤而死。郭榮趁勢殺到太原城下耀武,使北漢數年不敢南犯。

而後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使得後周從此成為無可爭議中原至強,為日後宋朝的中原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想想其短短几年便取得了如此成就,其文治武功,簡直可以用變態來說。

可惜天不假年,柴榮在三十九歲正值壯年的時候一命歸西,僅僅在位六年,而留下的兒子又只有七歲,剛到上小學的年紀。最後,他親手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給了宋太祖趙匡胤。

要是其能為君30年、掃平天下也很有可能,而或許歷史上,將不會有"宋"這個朝代。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柴榮這個人,在歷史上就好比一顆流星,一閃即逝。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僅僅用了六年時間,就創造瞭如此的輝煌,五代亂世,雖然終結於趙家兄弟,但這個基礎是郭家父子給打下的,特別是柴榮治下的後周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當年柴榮病逝之前,正值其攻遼之際,連克二州三關,幽雲十六州收復在望。而柴榮死後,趙家兄弟傾舉國畢生之力,也沒能實現這一夙願。

這樣算起來,柴榮才是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趙家的大宋王朝,不過是其延續罷了。

朱元璋稱讚柴榮:"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歷史上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定能成為千古一帝

所以,"五代第一明君",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