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三省三地找風沙

今年是三北工程啟動40週年。40年來,三北工程造林4.377億畝,在祖國北疆築起了一道抵禦風沙、保持水土、惠及百姓的綠色屏障。

近日,記者跟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北工程40週年”採訪團,走進遼寧省彰武縣、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黑龍江省拜泉縣等三北工程建設重點地區,在不是風沙肆虐的季節,探尋曾經深受風沙之苦和防沙治沙的那些人、那些事。

風沙在記憶

“村裡幾乎一棵大樹也沒有,土地基本都是流動半流動沙丘。和最近的阿爾鄉鎮直線距離雖然只有6公里,但因為沙漠化太嚴重,去鎮上要多繞五六公里的路。”回想過往,阿爾鄉鎮副鎮長馬輝連連搖頭。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三面被科爾沁沙地包圍,全村土地總面積7.8萬畝,昔日林地面積卻僅有4000畝,森林覆蓋率不足6%。

位於科爾沁沙地南部的彰武縣四合城鄉下河村,是“阿爾鄉沙帶”的必經之路,20年前,這裡的沙化程度高達75%。“我小時候幾乎就沒有看到過綠色,別說什麼草啊、樹呀,就連村裡的路都被黃沙埋了。我早晨經常是從窗戶爬出去,去打掃堵住屋門的沙堆。”伴隨下河村村民楊海清成長的只有細細黃沙。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十山九禿頭,風起黃沙飛。”這是生活在遼寧省彰武縣、科爾沁沙地邊緣老人們的共同記憶,但對生活在當地的年輕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現在的北甸子村,能栽樹的地方全部種上了樹,近6萬畝的流動和半流動沙丘,全都變成了固定沙地和基本農田,全村有林地面積已達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9%。一條寬3公里、長15公里的三北防護林帶,橫亙在北甸子村與科爾沁沙地之間,將遼寧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線向北推移了13公里。

“樹越來越多,風沙越來越少。”老人們的風沙記憶已定格在遙遠的過去,摁下終止按鈕的就是三北防護林。

風沙在冬春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工程。工程區域橫跨13個省(區、市),建設週期長達70年。

如今,三北防護林工程體系建設已走過40個春秋,在萬里風沙線上防沙治沙、護農促牧、興林富民,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轉變。

據遼寧省三北防護林工作總站站長秦秀忱介紹,截至2017年底,遼寧累計完成三北工程造林3549.7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初期的11.1%提高到目前的42.78%,淨增加31.68個百分點。建成水土保持林620.1萬畝,每年可減少土壤流失量1401.43萬噸。

三北防護林將沙地固定在遼寧內蒙古邊界,遏制了科爾沁沙地南侵的步伐。據2014年全國第五次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遼寧省沙化土地面積為766.05萬畝,比1994年第一次監測淨減少546.75萬畝,年均遞減率為2.08%。

“這片林地正處在生長期,栽這些樹之前,降雨量很少,現在明顯感到降雨多了。”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後旗三北五期工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科左後旗林業局局長王海英告訴記者,這近百萬畝林地上,承包保活造林的施工隊伍超過60個,將在兩年或三年內完工。

科左後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上世紀70年代末,全旗80%的沙地牧場沙化,草甸地鹽鹼化。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農牧業人均純收入僅83元,不僅大大低於當時全國人均463元的水平,也低於三北地區人均334元的水平。

在三北工程的帶動下,科左後旗生態建設成效顯著,51.7%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整體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目前,科左後旗已累計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320.5萬畝,完成投資38845.8萬元。全旗境內建起了以主交通幹線為軸線的防風固沙林帶,保護鐵路公路長度2400公里。森林覆蓋率從1997年的5.1%提高到2017年的21.6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0萬畝。1977年,全旗沙化土地面積為1688萬畝,到2017年全旗沙化潛在沙漠化面積為815萬畝,減少了873萬畝。

截至2017年底,科左後旗已營造帶、網、片相結合的農田牧場防護林16.6萬畝,有效庇護農田300萬畝,保護牧場332萬畝。糧食單產由1977年的210公斤/畝,增加到2017年的380公斤/畝,增產幅度達81%。牧草單產由1977年的110公斤/畝,提高到2017年的165公斤/畝,增產幅度50%。

冬春依然多風,沙卻已波瀾不驚。

風沙在腳下

“那時風災水災特別多,往往頭一天種的種子,第二天一場雨就沖走了,種了毀毀了種,春天更是‘三刮四種’,實在頭疼。”見不著樹,水土流失嚴重,成活率低,一塊地反覆耕種幾次才能有點收成。過來人都說,栽活莊稼比養活一個娃還難。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位於“北大荒”的腹地,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曾是水草豐美之地,“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是這裡曾經的寫照。

“但隨著人口增加,掠奪式開發、毀林毀草開荒加劇,全縣黑土層厚度由墾殖初期的1米銳減到30釐米,許多土地已經是‘破皮黃’。”拜泉縣林業局局長李英歌告訴記者,當時坡地年跑土1400萬噸,相當於流失一個村的耕地,全縣2.7萬條侵蝕溝每年侵蝕土地相當於半個鄉的面積。

“照那樣下去,拜泉終有無地可耕、無地可種的一天。”上世紀80年代起,眼看著家鄉曾經肥沃的土地就要變成荒地,拜泉縣的村民都著急起來,“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年年種樹,年年治溝。”今年63歲的拜泉縣丁家溝村民溫盡莊對記者說。

三北工程啟動以來,拜泉縣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綜合治理,大力推進人工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截至2017年末,全縣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12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退耕還林4.2萬畝,退化林分修復1.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小流域182個。

“要讓水土資源不流失,最主要的就是要通過綠化保持水土。”李英歌介紹,“屯穿裙子路鑲邊、圍著大屆造一圈;五百米一個塊、屯子中間扎腰帶;溝塘營造薪炭林,實現戶均三畝柳”是拜泉縣建設防護林的要求和標準。截至2017年末,拜泉縣森林活立木蓄積已達722萬立方米,價值60億元。

通過共同營造農田防護林帶、防護林網格,拜泉縣365萬畝耕地全部得到庇護,小流域綜合治理年均治理面積超過10萬畝,坡耕地泥沙流失量減少89%,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1%,風速降低38%,連續30多年未發生風剝地。

從長期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興安嶺南麓連片特殊困難片區縣和深度貧困縣,到如今的全國產糧大縣,人均收入由過去不足百元增加到現在的7333元……三北防護林工程已成為捍衛“北大倉”的綠色衛士。溫盡莊說,他家的玉米畝產已從80年代初的75公斤提升到750公斤,大豆的畝產也達到150公斤的高水平。

“現在基本不怎麼用化肥農藥了。”曾一度依靠大量化肥農藥維持高產的“北大倉”已經逐步恢復肥力。目前,拜泉縣土壤黑土層大都在25釐米以上,201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3.5億斤,畝產平均超過400公斤,分別比造林前提高305%和220%。

山坡上綠樹成蔭,大豆苗、玉米苗長勢正旺。但要知道,腳下25釐米厚的種植層下仍是沙土。

當前,三北地區仍是我國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災害最突出的地區。三北五期工程以防沙治沙為根本任務,規劃建設和完善32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力爭使區域內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得到進一步治理,促進工程區生態狀況全面轉入“整體好轉、局部良好”的新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