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農村酒席上的「缸肉」是怎麼做的?

夜貓子是誰


海寧缸肉是海寧市及周邊地區的一道著名的鄉土菜餚,海寧人喜歡叫它酥肉,因為在海寧人眼裡,一塊好的缸肉,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酥而爛。

缸肉的製作除了需要肉缸,最好吃的燒法是用柴火燒,所以,除了在飯店之外,想要吃正宗的缸肉,還真得去農村。 1、製作缸肉要選取上好的,新鮮五花肋條肉,肥瘦相間,三層分明。

2、將五花肉洗淨並刮淨肉皮上的細毛,切成均勻的,大塊的四方塊,然後用稻草十字形將每塊肉塊綁好。

3、燒缸肉最傳統的,也是最能保持肉的原汁原味的鍋具是陶缸。因為陶缸傳熱慢而均勻,非常適合燉肉。在同等時間裡,陶缸比普通鍋類煮出來的肉更酥爛,更入味。

先在缸底均勻的、薄薄的鋪上一層乾淨的稻草杆,然後再整齊的碼入肉塊。這樣做一是防止糊鍋,二是稻草可以吸油,三是讓肉吸收稻草的清香。 4、再倒入沒過肉塊的清水,加入鹽、老抽、黃酒、紅棗、枸杞、姜塊、蔥結等調味料,有些還會加入自己秘製的湯底,缸底用柴火燒旺將水煮開,沸騰煮上三四十分鐘,待肉塊表面上色後加入白糖或者冰糖,轉入中小火燜上四小時以上,一直待肉綿酥、濃香、味醇、汁稠即可。

經此法燉出的肉,肉皮呈琥珀色,輕按就能出油,肥肉入口即化且不膩口,瘦肉酥爛絕不會塞牙,實在是人間一大美味,據傳當年蘇東坡也曾被此缸肉的美味折服,正是在此基礎上創制了“東坡肉”。 不過,現在很多農家酒席上,為了方便和省時,會直接用大鍋來製作這道缸肉,雖然燒得仍是柴火,鍋底鋪的也是稻草,但是在口感上,遠比不上用陶缸燉制的來得酥香軟糯。

如果朋友們實在饞的不行,想自己在家制作的話,也可以用砂鍋,沒有稻草,就用棕葉或荷葉代替稻草鋪在鍋底,當然,這樣製出來的缸肉只能算是翻版缸肉了。


陌上花開且緩歸


海寧缸肉其實就是東坡肉的前身,你可以仔細看看其製法,與東坡肉差別不大👌

曾有史書記載,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蘇東坡曾捐錢給海寧的安國寺來建造大悲閣,順便還寫了一篇《宋安國寺大悲閣記》,這說明蘇東坡肯定是來過海寧,至於吃沒吃海寧缸肉,沒有記載。

後來到了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被貶黃州,苦悶之中無處發洩,就開始當上了美食家,自己在家做豬肉,他在所著《豬肉頌》中寫道:“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看見沒,很明顯就是海寧缸肉的做法,只是蘇東坡將“大缸煮肉”改成了“瓦罐煮肉”。後來蘇東坡輾轉到各地為官居住,這種豬肉的製作方法也隨著四處流傳,最後老百姓就直接叫它做“東坡肉”啦👌

海寧缸肉曾經登上過《舌尖上的中國》,製作流程電視上面都介紹的七七八八了,正宗的做法是用陶缸煮肉,陶缸傳熱慢而均勻,燉肉更酥爛入味。另外還要用土灶,燒柴禾才是農家做法。

這些準備工作完了,就是將大塊的五花肉要用稻草捆起來,據說是為的是吸收到草木的香味(其實壹周君倒覺得是為了方便取放),陶缸里加水,加老抽和黃酒,先煮再燜,一直到燜透。至於加紅棗、枸杞這些都是後來人改良的做法。

製作好的缸肉最後是要被切成小塊來吃的,食客這個時候可以觀賞老闆的精緻“剪刀手”,用長長的竹籤挑上一小塊放入嘴巴里,油而不膩,入口即化,多層次的味道一起湧現😁這就是所謂的:“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特異凡常”。

說到這裡,壹周君還是建議大家去海寧當地的缸肉店品嚐吧,比如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賈師傅海寧缸肉。

這種地方特色美味,也只有身臨其境,用文化底蘊帶入味蕾,才能吃的盡興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