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作為一名雲南人,炒雜菌,煮雜菌湯,是兒時最香的記憶。

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那些總也抹不掉的撿菌、挑菌、洗菌、炒菌、吃菌的經歷,在每年的夏秋兩季,總會催促著我回到曲靖會澤老家,然後親自去大山裡撿幾回菌,一次次炒製出非常熟悉但卻回回倍感新鮮的美味。

往往筷子未動,心卻早已按捺不住。看著通常由幾隻大海碗盛著端上桌的“盛筵”,親朋好友們相互招呼客套後,你一筷我一筷,迫不急待地開始分享來自大山的饋贈……

老人們喜歡牛肝菌的滑嫩,孩子們喜歡“羊眼睛”的香脆;男人們說道著豬拱菌的營養,婦女們談論著老花菌的酸爽;客人們驚訝於松茸的稀罕,家人們讚歎著小黑菌的數量;你喜歡谷熟菌,他喜歡蕎麵菌;你說今年的雞樅出菇數量少了,他說今年乾巴菌的價格老高老高……

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一陣陣喧鬧過後,總有一個話題被提起並達成共識,那就是雜菌最香。作為從小在山裡奔走的農村野孩子,之於雜菌之香感觸頗深。

為什麼雜菌最香呢?且聽今日頭條“玩轉曲靖”小編給你慢慢道來……

雜菌香,香在異同難料。市場裡賣的野生菌,總是被分門別類,按品種和等級嚴格區分。上山撿回來的雜菌卻不一樣,有高檔貨,有普通貨,有低端貨;有快過季的,有正當時的,有剛應季的;有成熟的,有半開的,有未開的;有紅的綠的,有黃的粉的,有黑的白的;有軟的,有硬的,有不軟不硬的;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有嬌貴得一觸即碎的,有瓷實得任捏任揉的;有滿山都是的,也有一朵難求的……

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雜菌香,香在每回都挺雜,多個品種,異香撲鼻,口感特殊,層次分明;雜菌香,更香在每回都雜得不一樣。這回十個品種,那回八個品種;這回“硬貨”多點,那回“軟貨”多點;這回偏滑爽,那回偏滋嫩。同與不同,總是難以意料。

雜菌香,香在辛勤付出。要吃雜菌,市場裡買來配、故意弄雜顯然是不現實、不具操作性的。通常,我們只有親歷親為,頂著晨曦,踏著露珠,哼著小曲,冒著汗水,深入大山,扎進草叢,用時間、用體力、用心去尋覓那或大或小、絕不雷同的一朵朵菌子,積少成多,積朵成籃,最後變成滿滿的收穫。菌子撿回家了,還要再行分撿,剔除生蟲的、長黴的、過度開放品質變壞的,然後清洗、配料、炒制……為食一碗菜,奔波一整天,過程可謂艱辛,但每一個環節都能讓人充滿激情,讓人很享受。

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雜菌香,香在風險掌控。吃菌有風險,貪嘴須謹慎,為吃一朵菌,兩眼冒金星那就不好了。吃菌的風險,大家都知道,尤其是雜菌,稍有差池,甚至有可能因此喪命。所以,吃雜菌一定要有一個對菌子非常熟悉的人,不但要熟悉各種菌子的口味,還得了解它們的性情,知曉它們是否能夠搭在一起吃。不熟悉的一定不可隨意加工食用。有一句話說“不確定性與風險,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或許正是因為對這種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掌控,以及最終安全享用雜菌的舒適,讓我們吃雜菌時的獲得感更多吧,所以雜菌才那麼香,那麼讓人難以忘懷。

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雜菌香,香在和諧友善。呼朋喚友,是撿野生菌、吃雜菌的最好“打開模式”。一群人有說有笑、有唱有跳地上山撿菌、洗菌的快樂是一方面。其次,能在一起吃雜菌的人,通常都是平時相處得較好的親戚朋友、同事戰友,相互間的信任程度較高。再次,就算吃菌的人中加進來幾個不太相熟的,但每一個人往往都能在一碗炒雜菌裡找到自己喜愛的東西。一碗雜菌,照顧了所有人的情緒,大家共同分享喜好的東西,融洽與和諧得到完美體現……(範芝果/文)

你敢吃雜菌嗎?關於撿菌、吃菌,有什麼難忘的經歷沒有?

曲靖味道:撿野生菌,炒雜菌,煮雜菌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