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今日立秋

暑去涼來

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秋天是屬於童話的季節

立秋時節總讓人掉進那

金燦燦的童話記憶當中

午後明媚的陽光

送爽的陣陣秋風

哪怕是有秋老虎也是不怕的

聆聽秋之物語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立秋時節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初候,涼風至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涼風為八風之一。《說文風十三篇下部首》: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此起於震。

八風應節而至,即四立二至二分,風向變。按照風生於震,為四十五日一變風向,立秋,涼風至。《淮南子·天文篇》有“西南方曰白門,生涼風。”西南八卦中為坤位,坤為土。

涼風還有一層意思,特指古代仙山。《淮南子·墬形訓》:“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

二候,白露降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在七十二候中,立秋的第二候是“白露降”。氣溫的下降水汽凝結,便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立秋時節,白露初降,到了白露節氣,“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三候,寒蟬鳴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立秋之後,蟬鳴逐漸增多,有人認為是因為立秋後,溫度漸漸涼爽適中,食物充足,所以蟬鳴漸多;也有人受“寒蟬悽切”等詩詞的影響,認為蟬因感秋後陰寒而鳴。無論為何,蟬鳴總會響起,在人們的耳中,可以是豐收的讚歌,亦可以是悲涼的離歌。

立秋風俗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立秋作為季節轉換的節點

古代官方有各種祭祀活動

而在民間

從祭祀到飲食保健

民俗的內容則更加的豐富

貼秋膘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立秋節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漢代仍承此俗。

秋忙會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

立秋詠詩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初秋

[唐] 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秋詞

[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今日立秋,終於要和上蒸下煮的桑拿天 說(shuo)拜(shuo)拜(ba)啦(le)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秋天

抖落春的稚嫩

揮盡夏的狂熱

迎來生命豐收

願諸位在這立秋光景中

品味生命坦蕩

注:圖文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