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走出以自我爲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觀念

小正是個多才多藝的孩子,具備畫畫的天賦。他既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又能吹出一曲曲動聽的笛子。在去年的市級才藝展示大賽中,他的笛子獨奏獲得了市級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小正媽媽一直以這個兒子為榮,而小正也儼然成了班上同學的“偶像”了。

但是,就是在這些亮麗的光環之下,小正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小正媽媽每次遇到他的同學,都能聽到他各種各樣的故事:他在大家眼裡逐漸變得“高大”起來,讓大家覺得高不可攀——他變得喜歡指揮班上的同學做事了,而且他說往東,其他同學就不能往西;他喜歡對別人進行評價了,喜歡揭同學的短,不顧及對方的感受;他自己的私有物品看得很重要,從不借予同學,但是當他忘帶學習用具時,他會毫不客氣地先“借”用,用過之後再告訴這個主人……如果碰到那些“不識趣”同學,他就會橫眉冷對,外加指責痛斥。

就這樣,小正藉著自認為的“優勢”將自己擺在了特殊的位置上,認為自己應處於團隊的正中心,從而偏離了自己該處的“軌道”。小正媽媽開始暗暗著急起來,這樣的性格,以後在社會上怎麼和別人相處?

幫助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案例中小正這樣的孩子,在他們心目中充滿了自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不顧,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

而這些孩子的表現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孩子往往把注意力過分集中於自己的需要上,不願意聽取他人的意見,不能接受與自己認識不一致的信息。

這種表現集中出現在獨生子女身上。獨生子女通常容易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上,往往會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這種過度保護會限制兒童的活動積極性和獨立性,壓抑他們的創造性,妨礙他們與其他人的正常交往,因而使他們的身心受到嚴重的束縛。過度保護的結果,帶給兒童的常常不是安全和歡樂,而是焦慮和失望。當他們一旦離開父母走向社會時,就會出現嚴重的不適應現象。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在情感上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不善於體會共享的歡樂,缺乏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又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缺乏可供仿效的兒童,他們只能模仿成人,容易形成言行上的早熟現象。

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這些特點,對於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具有消極的影響。但是,只要採取正確的家庭教育,這種消極影響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家庭教養方式對他們的社會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幫助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孩子的自我中心與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關。要幫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學習並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在正確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議做以下努力:

一、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要改變孩子的自我中心的習慣,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以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幫助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

二、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當父母遇到孩子獨佔、搶奪別人的東西的時候,應認真分析原因,尋找教育對策,給予說服和知道。

三、給孩子提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日常生活中,父母應有意為孩子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教育孩子要學會分享。鼓勵他們進行社會交往,培養他們關心人、同情人的情感傾向。

四、營造民主家庭氛圍。在民主的教養方式下,獨生子女既可以得到尊重和保護,又可以得到有目的的教育。專橫的教養方式將會使獨生子女得不到足夠的社會交往的機會,他們容易形成畏縮、利己、沒有安全感和少寬容的特點,社會適應能力和智力都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五、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成長應充當指導者的角色,滿足他們的正當要求。和尊重人、愛惜物的道德觀念。對於兒童的不正當要求和言行,應給予及時的說服教育,幫助他們抵制不正當的願望。這樣,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就不會出現特殊問題。

六、溺愛的教養方式容易形成他們的任性、嫉妒、膽怯、自理能力差但優越感強的特點,這就使他們形成一種畸形的自我概念,以致他們在家中以支配者自居,任性妄為,而在家外,窮於應變,甚至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