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納雙千層底 重拾老傳統 嘗試新產業

手工縫製布鞋,如今在我們身邊是很難看到的場景,這種民俗技藝也似乎銷聲匿跡。不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對鄉村文化傳統的深入挖掘,孝義市高陽鎮高陽村村民重拾老傳統,選擇以手工製作千層底布鞋為方向嘗試創業,傳承民間技藝的同時拓寬了婦女就業渠道。

孝義:納雙千層底 重拾老傳統 嘗試新產業

一把剪刀,一根鋼針,一個擰麻繩用的鐵搓搓,還有幾塊削成人腳形狀的木頭,幾乎就是製作千層底傳統布鞋的全部設備。 工具雖然簡陋,工序卻不簡單,前後加起來有十幾道。正在製作布鞋的幾位高陽村村民介紹說,她們的年齡大部分都超過了60歲,年紀最大的已經78歲,童年時跟著母親學會了做布鞋,不過近三十年都沒再做過。如今雖然是重拾老手藝,但對手法、工序、原料選擇等依舊很熟悉。

71歲的王林梅主要負責搓麻繩,她說,製作一雙千層底布鞋首先從打版開始,把棉布一層層摞起來,中間用麵糊粘合。等底版晾乾後,再照著鞋樣剪好,並用白布包邊。三到四個包好邊的底版摞在一起,鞋底便有了雛形。接下來,便是最關鍵的環節——納鞋底。

孝義:納雙千層底 重拾老傳統 嘗試新產業

高陽村村民 任金花

做鞋納底子是最苦重的事,我納底子得戴上護手,不戴就把手勒破了,可費勁了。戴上這,一下一緊,納下的底子又耐磨又結實。

30多層布疊加、足有一釐米厚的鞋底,一針一針扎通,再把麻繩拉緊,如果是鞋號42號的成人鞋,做一隻至少要扎、拉500多次,辛苦可想而知。

孝義:納雙千層底 重拾老傳統 嘗試新產業

高陽村村民 王林梅

納底子的麻繩要均勻,納的人細緻,橫有橫行,豎有豎道,看見有方方正正的空隙。

接下來做鞋面、上鞋幫的活雖然輕鬆些,但要求心靈手巧和手法嫻熟、精準,這樣做出的鞋才會好看。

高陽村村民 王林梅:

鞋幫也是棉的,口子做得挺勻正,方口的、圓口的、鬆緊的都好。上鞋幫的麻繩要比納底子的細些,上得針腳要均勻,鞋幫大小要正好,做成的鞋就好看,這一雙完整的布鞋就成功了。

孝義:納雙千層底 重拾老傳統 嘗試新產業

布鞋做好後,還要拿木頭鞋楦塑形,給鞋底抹骨膠防水,一雙透氣、舒服、有保健功能的地道千層底傳統手工布鞋才算大功告成。

製作好的布鞋會打上“王家布鞋”的標記,因為這家布鞋作坊的負責人叫王建平。高陽村人王建平介紹,自己因為腳不舒服想找一雙布鞋來穿,但市場上買不到地道的布鞋。為此,他專門請村裡的老人來做,並由此萌生了開設布鞋作坊的想法,於2017年7月開始集中村裡的婦女製作布鞋然後出售。

孝義:納雙千層底 重拾老傳統 嘗試新產業

王家布鞋製作坊負責人 王建平

王家布鞋現在量腳定製,走的是個性化、特色化的路線,賣點就是老傳統、老手藝,還有健康舒適。

由於堅持純手工製作,六個人三天才能做兩雙鞋。通過微信朋友圈一雙160元到180元不等賣出去,也僅能支付婦女們的工資。堅信凝聚著前人智慧的優秀老傳統能重新走進現代生活,目前王家布鞋作坊正根據客戶需求逐步豐富產品樣式,進一步拓寬市場,期待在傳承、保護民俗技藝中給村民帶來更多實惠。

高陽村村民 王豔紅

通過這一年的時間,從頭到尾都能做下來了, 做鞋也不是為了賺多少錢,主要是為了以前失傳的東西能傳承下去,以後年輕人這種活計也就不會做。如果做鞋以後規模大了,我賺點零花錢沒有問題。

孝義:納雙千層底 重拾老傳統 嘗試新產業

王家布鞋作坊負責人 王建平

下一步計劃首先註冊王家布鞋商標,在堅持老傳統老手藝的基礎上擴大規模,讓高陽村的中老年婦女參與到加工布鞋的行列中來,讓她們有就業機會同時也增加收入,對家庭起到幫助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