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爲啥從「狄」變成了「胡」?

先秦和漢朝的時候,北方少數民族經常騷擾中原王朝。先秦的時候,中原王朝稱北方少數民族為“狄”,為啥漢朝開始後,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呢?

中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為啥從“狄”變成了“胡”?

(鬼方)

周朝人自稱華夏,以中原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春秋》在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現狄的記載。這時晉獻公在位,與狄人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戎與狄常常混稱。

那麼,“狄”是什麼意思呢?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於遠方之義”。關於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商朝。當時,在商朝西北方有一個與軒轅黃帝聯姻的氏族−大隗氏,統治階級稱那裡是鬼方。因為比較遠,人們稱那裡是狄人。

與鬼方同樣被稱為狄的還有很多部落,北方的非諸夏人都被稱為狄,所以又有白狄,長狄,還有周王族同族的姬姓之狄。到了秦漢以後,匈奴這些和鬼方人毫無關係的人也被稱為狄人。

當時,狄人的生活條件很差,非常項目中原王朝豐厚的物質,所以經常出兵侵擾中原王朝,所以雙方經常打仗。

中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為啥從“狄”變成了“胡”?

(胡人)

應該說,北狄是戰國末年及秦漢以後中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但是在北狄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民族,並且非常強大, 這個族名逐步取代了北狄這個稱謂。

這個少數民族就是胡人。胡人也是一個統稱,內部有很多部落,不過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大鬍子,這也是胡人的來歷。在胡人部落中,尤其是以匈奴部落最為強大。

“胡人”的說法出現很早,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既有胡服,那麼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西漢政治家賈誼在《過秦論》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句子。

中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為啥從“狄”變成了“胡”?

(胡人)

在現在人的理解中,胡人泛指不開化的少數民族,暗含輕視。其實,“胡”原本是秦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自稱。在《漢書·匈奴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可以說,胡是匈奴王的自稱。

在胡人中,匈奴是最強大,在匈奴的東部,還有一隻胡人,歷史上稱為東胡。根據史料記載,東胡族系包括東胡、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漢朝大軍趕走匈奴後,東胡系各個部落開始強大起來,還曾多次建立中原王朝。

當胡人的影響越來越大後,胡人便取代了狄人,成為公眾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謂。【參考資料:《漢書·匈奴傳》、《過秦論》】(作者:每日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