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五行》之:天干地支的祕密

《破解五行》之:天干地支的秘密

《破解五行》之:天干地支的秘密

《破解五行》之:天干地支的秘密

編者按:本文作者從多角度探討了天干的本義、天象、曆法和五行能量來源,從中一步步揭開天干的秘密,應當說是目前在此方面的理論探索中比較完美、有力的解說。但編者認為,作者在十二月曆與十月曆(也就是天干歷)的對應、來源、組合上,仍然存在缺陷,同時,在整個太陽系內的變化既有太陽影響的共性,也有其它行星影響的個性,還有地球自身的特殊作用系統。而人生的生老病死、富貴夭壽、興衰榮枯則往往是個性和特殊性產生的!如果一切歸功於佔主導作用的太陽,那人類就可能是“均平富,等貴賤”了!但畢竟暇不掩玉,仍然有著其寶貴的閃光之處,故此轉載。

天干地支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簡稱為“干支”,天干共有十個字數,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個字數,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知識告訴人們,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都有一個陰陽性質的分類,和有一個五行性質的分類,具體的分類劃分為:

天干分陰陽:甲、丙、戊、庚、壬屬於陽幹,屬於陽,說明它們都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乙、丁、己、辛、癸屬於陰乾,屬於陰,說明它們都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屬於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於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於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於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於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地支分陰陽:子、寅、辰、午、申、戍同屬於陽,分屬於陽,說明它們具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醜、卯、 巳 、未、酉、亥同屬於陰,分屬於陰,說明它們具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屬於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 巳午同屬於火,午為陽火, 巳為陰火;申酉同屬於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子亥同屬於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辰戍醜未同屬於土,辰戍為陽土,醜未為陰土。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從甲子開始,繼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 、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到癸亥為止,共合為六十數,之後再從甲子開始循環。

天干的運行週期為十,以十個時辰、十天、十個月、以及十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週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形成穩定的週期律。地支的運行週期為十二,以十二個時辰、十二天、十二個月、以及十二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週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形成穩定的週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製造出一個以六十個時辰、六十天、六十個月、以及六十年為一週的運行週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形成穩定的週期律。由於天干地支配合產生的週期以天干“甲”與地支“子”為開始,因此人們又將這個以六十為一個過程的週期稱為“甲子”。

天干週期和地支週期在明確地告訴人們,在我們生活的空間內,在天上存在著一個以十進制為一個循環週期的規範化與標準化的自然運動程序,在地上存在著一個以十二進制為一個循環週期的規範化與標準化的自然運動程序,它們都是出自於大自然的創作,是不可人為更改的自然規律。

如果說一年有十二個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個地支有著相對應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著倍數的相應,人們會覺得很有道理,因為時支和月支的變化週期有具可觀察性。如果說還有十二天的地支週期,和十二年的地支週期,就很難有說服力,因為誰也不能感覺到和能夠觀察到這兩個週期性的變化所在。

再說天干的十進制,雖說十進制是現代社會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計量標準,但要說天上也存在一個十進制的自然運動,這未必有人相信。這個自然運動的主體是什麼?運動的過程怎樣進行?能夠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嗎?

古代的人們為什麼要創造出一套天干?為什麼又要創造出一套地支?它們是根據什麼為依據,通過怎樣的方法產生出來的?當現在人們要追溯它們的起源時,確實遇到不少的難度,因為古代的人們根本就沒有留下為什麼要創造天干地支的解釋。現在人們對天干地支的認識,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說的那一套照搬,幾千年來都沒有一點突破性的新意。由於缺乏創造過程中的原理和依據,現在人們對天干地支提出質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明白就問,這是很應該的,只有大膽地提出疑問,細心地研究考證,才能有所發現。

怎樣才能解開天干地支之迷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陰陽理論為基礎,以五行原理為工具,因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想到作用而產生,宇宙間一切物質都由陰氣陽氣相互作用而創造,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按照五行原理運行,只有抓住陰陽五行的理據,結合現代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在破解了陰陽與五行以後,運用陰陽五行的基本原理,本人又破解了天干地支之迷,從一步步的破解中,發現了古代人們創造天干地支的現實依據和基本原理,發現了它們創造天干地支的真正用意。

天干地支的真實用意

天干與地支有什麼作用呢?人們最普遍的認為,它們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工具,它可以記時,記日,記月,記年。相信稍有點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中華民族很早以前就運用它來記載時間了。年有干支,月有干支,日有干支,時有干支,從考古的發現中,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商朝,就有以干支來記時間的記載,從挖掘出來的大量商朝甲骨文卜辭中顯示,以天干地支來記載時間在當時已經非常普遍,而這種記時的方法直到今天,在中華民族中還在普遍地使用著。以天干地支記錄時間的做法,現在的農曆中仍然存在,並沒有因為科學的進步而被拋棄,雖然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是一種非常落後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它始終沒有消失。

干支真的只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嗎?如果從表面現象上看,干支的確是在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時間歷史,在公元歷還未進入中國的時代,古代人一直用干支在記載著年代,記載著每個月,每一天,每一個時辰,干支記年有著漫長的歷史記載為根據,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如果從本質內涵上看,用干支記載時間的說法卻又顯得有很大懷疑,如果單純是為了記載時間的話,不論從哪個角度上看,用數字記載時間比用干支記載時間都方便簡單,而且容易追溯,數字化必然是最優越的記載工具。以公元記年為例,數字記載的最大好處是逐漸進位,採取十進制的計算方法,每一年都會在一個相同的數列順序上,佔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準確時間位置,不會與其他年份錯亂。比如1997年,是香港在脫離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百年之後,正式迴歸中國母親懷抱之年,在整個紀元歷史中,不論時間跨越了多少世代,這個1997年只有一個,或者有人會問,再過一萬年後,不是也會又有一個1997年嗎?從數字上看,是有這麼個回事,但一萬年以後的那個1997年,在前面已經增加了一個數字,它將出現在數列中未來的位置上,與現在的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完全是兩個不可混淆的時代。

但干支記時就麻煩多了,每個年份只有固定的干支年號,卻沒有自己固有的數字時間定位。這干支六十年後一循環,單說甲子年,到底是哪個甲子年?以公元記年以來的兩千年當中,就有幾十個,重複實在太過多,而且歷史越長,重複越多,顯然,干支記年怎麼也比不上數字記年簡單清楚。

懷疑天干地支為記載時間的工具,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在實踐中,天干地支不僅僅被用作記時間這麼簡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還被中華民族廣泛地應用於預測之中。據《黃帝內經》的記載,在遠古時代,中醫就運用天干來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比如說肝病甚於庚辛,愈於丙丁;肺病甚於丙丁,愈於壬癸;脾病甚於甲乙,愈於庚辛;心病甚於壬癸,愈於戊已;腎病甚於戊已,愈於甲乙等。在唐朝的時候,又發展為以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為預測事物

趨勢與結果的專用工具,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四柱”預測術,後來經過宋朝、明朝、清朝的不斷髮展,“四柱”預測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影響力非常大的預測術,它被廣泛地用來預測人的命運趨勢。即使時到今日,以天干地支為工具平臺的預測方法,仍然是最具優勢的預測手段之一。 天干地支具有的預測功能,經過中國人長期的運用,證明有非常高的準確度。這讓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天干地支是超越現代科學的先進知識,它有可能隱藏著宇宙的秘密信息,隱藏著氣候變化的秘密程序,隱藏著人類生命的神秘密碼,隱藏著事物發展過程的神奇節奏,如果它沒有隱藏著這些人們未知的秘密,天干地支又怎可能用於準確的預測呢?

如果懷疑干支不是用來記載時間的話,又怎樣解釋在現實中,干支在實際上起著記載時間作用的現象呢?從年、月、日、時的干支來看,干支確實有記載時間的作用,但可以這麼說,這只是干支一種無意的功能,也是一種簡單的功能作用,它根本不是人們創造天干地支的本意。人們將干支用於預測方面,則是對干支所起作用的無限高度發揮,這也不是創造天干地支的原意。嚴格地說,古代人們創造天干地支,其原意既不是用來記載時間,也不是用來記載什麼神奇的秘密,它的真正作用,是用來記載天上與地上風、寒、溼、燥、火這五行之氣的運動變化情況,準確地忠實地記載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運行的盛衰狀態和規律特點,這才是天干地支隱藏的最大秘密。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甲乙攜帶著風氣,丙丁攜帶著火氣,戊己攜帶著溼氣,庚辛攜帶著燥氣,壬癸攜帶著寒氣,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氣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運行變化。

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寅卯攜帶著風氣,巳午攜帶火氣,申酉攜帶燥氣,亥子攜帶寒氣,辰戊醜未攜帶溼氣,以一種獨特的程序運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氣有著另外的一種既遵循五行相生規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規律運行的模式。

六十“甲子”的原本意義也不是用來記載時間,而是用來記載在特定時間內天上五行之氣的狀態與地上五行之氣狀態的。比如六十年的天干地支,它記載的是每一年當中,主宰天上的五行之氣的性質是什麼,地上五行之氣的性質是什麼。如甲子年,它要表明的是,在當年之中,天上以為逐漸增強的風氣為統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漸增強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如亥癸年,它要表明的是,在當年之中,天上以逐漸衰弱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漸衰弱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同樣,每月,每天,每時的干支,也是記載著當時的天氣性質和地氣性質。

為什麼古代人要不厭其煩地記載下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規律呢?原因是天地的五行之氣不但對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力,而且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生存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狀態,一方面可以用來分析未來環境氣候的變化趨勢,另一方面可以用來預測環境對生命體的影響趨勢。能夠預測未來的環境趨勢,這對人類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即使在現代社會,對未來環境狀態變化趨勢的預測,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不過是現在的預測手段比過去更加先進更加科學而已。

如果天干地支只是對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的記載,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認識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的變化規律呢?很明顯,天干與地支所反映的是兩個不同位置上發生的問題,那麼這製造出天干規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麼?製造出地支規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麼?也是在問:到底是誰製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氣的運行程序規律?是誰製造出了地上五行之氣的運行程序規律?解開這兩個問題,才是全面認識天干地支的根本所在。

天干地支記載的只是天上與地上五行之氣,這說明是對現實世界認識的記錄,是一種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高,是一種從普遍原理到基本規律的的發現。現代的人們試圖破解這個秘密時,也必須遵從一條從感性認識開始的道路,從親身的體現中發現問題,在發現的問題中找出原理。

天干表明是說天上的五氣規律,地支表明是說地上的五氣規律,對於天上的五氣,人們怎樣去感受?這存在有一個方法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對於地上的五氣,既然它在地上,就必然能夠被人們感覺到,它的產生原因也容易被發現,根據先易後難的做事原則,認識地支五行之氣的規律,追溯地支的產生原因,必須是首選題目。

天干的秘密

地支記錄了大地氣候的溫度、溼度、風力的變化,並記錄了由這種變化而產生的五氣分佈規律,從這個排列規律中說明了地上五行之氣對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果說地球大氣層屬於地氣的一部分,那麼天干又記錄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氣呢?

天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氣的變化,這一點是肯定無疑。人們可以再想一想,天上出除了大氣層以外,還有什麼?還有太陽,還有月亮,還有滿天的星星,從地支的產生原理中已經知道,太陽的能量和月亮的變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氣的主要因素,從原理上推算,天干記載的應該是天上星體的五氣運動規律,但天上有無數的星體,究竟天干記錄了哪些星體的影響呢?

《黃帝內經》為人們揭開了這個迷,書中記載,天干所表達的五行之氣變化,是指天上近地星體運動對地球所產生的影響,而重點又是以太陽系內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影響為代表,書中說到: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門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豬,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

古時候人們所說的歲星,現在已稱為木星,所說的熒惑星,現在已稱為火星,所說的鎮星,現在已稱為土星,所說的太白星,現在已稱為金星,所說的辰星,現在已稱為水星,它們和地球一樣,都是太陽系裡的行星。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就發現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兩大秘密:一是五星與五行有著性質上的相應類似關係;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質對地球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力。

木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風的性質,與東方,與青色,與肝臟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故定為木;火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火的性質,與南方,與赤色,與心臟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故定為火;土星具有五行中溼的性質,與中央,與黃色,與脾臟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故定為土;金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燥的性質,與西方,與白色,與肺腑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故定這金;水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寒的性質,與北方,與黑色,與腎臟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故定為水。

五大行星有五行性質,它們又是怎樣產生出一陰一陽兩種性質狀態的呢?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會有一個強盛和衰弱的轉變過程,五大行星的運行也不會例外,從一個側面上看,可能看到的是不斷上升過程,從另一個側面上看,看到的是不斷下降的過程,簡單地說,當確定了行星在旋轉過程中面向太陽時的最高點為中點後,在中點前為上升過程,在中點後則為下降過程,上升時體現為陽性,下降時體現為陰性。

於是,古代的人們根據五大行星在運行中一陰一陽變化產生的不同影響力,作出了明確的性質區別:

將木星在上升階段產生的陽性性質定為甲木,將木星在下降階段產生的陰性性質定為乙木;

將火星在上升階段產生的陽性性質定為丙火,將火星在下降階段產生的陰性性質定為丁火;

將土星在上升階段產生的陽性性質定為戊土,將土星在下降階段產生的陰性性質定為已土;

將金星在上升階段產生的陽性性質定為庚金,將金星在下降階段產生的陰性性質定為辛金;

將水星在上升階段產生的陽性性質定為壬水,將水星在下降階段產生的陰性性質定為癸水。

從此,由五行性質中區分出陰陽屬性的十大天干,忠實地記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對地球有規律變化的影響。

人們或者覺得這太過神奇了,太陽系中的五大行星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影響力?現在人們已經知道,金、木、水、火、土這五大行星本身是不發光不發熱的,它們所以都擁有著明亮的光輝,完全是它們對太陽光線的反射所致。地上五行之氣的產生,是由於地球從太陽吸收了光和熱,由於五大行星不發光不發熱,如果說它們製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氣,那麼肯定這不是由光和熱產生,這是毫無疑問的事,但是除了光和熱以外,五大行星還能有什麼力量來影響地球呢?這些影響力又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

雖然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不發光不發熱,但它們也和地球一樣,反射太陽的光,放射自己的紅外線,有自己的電磁場,有自己的信息場,有自己的引力場,而且五大行星都有各自的自轉週期,各自的繞日公轉週期,更由於五大行星的質量有大有小,產生的影響力也有強有弱,反射的太陽光也有強有弱,於是這諸多因素的綜合,為五大行星各自制造出了強弱不一,週期不一的,但同是由光波、紅外線、電波、引力波等組成的信息能量波。

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因頻率不同和強弱不同,故對地球上生命體產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古代的人們發現:木星發出的信息能量波,對人體產生一種與風氣一樣的功能作用;火星發出的的信息能量波,對人體產生一種與火氣一樣的功能作用;土星發出的信息能量波,對人體產生出一種與溼氣一樣的功能作用;金星發出的信息能量波,對人體產生出一種與燥氣一樣的功能作用;水星發出的信息能量波,對人體產生一種與寒氣一樣的功能作用。這就是天干中五行之氣的產生的原因所在,雖然天上星辰無限地多,由於金、木、水、火、土五星為太陽系內的行星,比較靠近地球,相互間的影響力必然最大,因此成為了太陽系中星體及其附近星系影響力的代表。

在十天干中,所有陽幹都表示處於不斷上升和不斷擴張的增強狀態,所有陰乾都表示處於不斷下降和不斷收縮的減弱狀態,這就說明,天上五氣各自都有一個從弱到強,再從強到弱的變化,它們分別以兩個時辰、兩天、兩月、兩年為一個變化週期,甲表示為木氣在不斷增強,乙表示為木氣在不斷減弱,丙表示為火在不斷增強,丁表示為火在不斷減弱,戊表示為土在不斷增強,已表示為土在不斷減弱,壬表示為水在不斷增強,癸表示為水在不斷減弱。

從太陽系內的行星排列狀態來看,最近太陽的為水星,其次為金星,再就是地球,然後為火星,接著為木星,接過去就是土星,再就是天王星,再然後就是海王星,如果說十天干源自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話,當將天干與太陽系行星對比較後,就會產生出兩點的疑問:

一是太陽系內的行星並不只有五顆,為什麼古代人單單就提金、木、水、火、土五星,而對地球以及天王星、海王星等又一點也不提?難道古代的人們不知道太陽系內除了五大行星外,還有其他行星麼?

二是按照五大行星的排列,土星離地球最遠,但在五行相生的規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金,為什麼土星產生的作用,偏偏要排在五行性質的中間位置上?這不是脫離了實際情況了嗎?

可以肯定,我們的祖先們對太陽系的行星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只要認真地以五行性質對照天干進行思考分析,自然會醒悟出其中的秘密。站在五行的認識觀點上來看,太陽系內不管有多少顆行星,它們最終也只能產生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不同的性質,根據類似現代數學中合併同類項的原則,選出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為代表,就可以將太陽系內所有行星的不同個性性質作出歸納。從這個意義上看,可見五大行星不單在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太陽系內五行性質相同的其他行星,這就是古代人們雖然知道太陽系內有諸多行星,但始終只提五大行星,而不再提其他行星的根本原因。

人們可能也在疑問,地球也是太陽系內一顆非常重要的行星,它的五行性質又是屬於什麼呢?如果要想從古書典藉中找到這方面的解釋,肯定找不到,因為根本就沒有清楚地解釋這些問題的答案存在。沒有解釋並不等於沒有表達的信息,表達地球五行屬性的信息肯定存在,只是它隱藏得比較深,讓人們一時難以看清楚而已。

按照太陽系內行星的排列,地球位於金、木、水、火這四大行星的中間,但在天干的五行性質排列中,本應地球屬於的位置卻被土星佔據了,為什麼土星要位居原屬於地球所在的中間位置呢?從表面上看,這是不可思議的錯誤觀點,但實質上,這個看似荒唐的劃分,其實是有一定根據的。它在告訴人們,地球在五行的性質中,和土星的性質一樣,同屬於土,這樣,土星不但表示自己的五行性質屬於什麼,同時也代表了地球的五行性質屬性,在十天干中,土居中央,並不是表示土星在中間位置,而是表示地球在五大行星中位於中間,當以地球代表了土星的性質後,站在地球上看,前有水星與金星,後有火星與木星,這和天干中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性質排列呈一致性,這也證明了天干是以太陽系行星中木星、火星、地球(土星)、金星、水星的排列順序為基礎的創造。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自轉運動公轉運動,必然地要向周圍的空間發射自己的信息能量波,它們射向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只是其中面向地球方向的一段,而不是全部。當這五類信息能量波相互匯合後,經過震盪組合,自然地形成一條有序的變化規律,當這條有序的變化規律與地球的運動變化相結合後,於是就產生出了以十個時辰、以十天、以十個月、以十年為週期的四種變化過程,製造出十天干這種有序的變化性質。

或者人們覺得五大行星產生的影響太過有序了,由它們製造的十天干週期律,簡直有順序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現代天文學已經非常先進,各種天文觀察的儀器設備已經非常現代化,即使是這樣,人們還是未能發現十天干的運行秘密,不管人們理解也好,還是不理解也好,天干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還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存在事實,幸好我們的祖先們發現了天干具有的重大科學價值,將它記載下來。

地支的秘密

是誰在製造出地支的五行規律?是太陽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太陽發出的光和熱,為地球的氣候環境帶來有規律的變化,這種有規律的變化製造出了地支五行之氣的有序運行,因此,只要對月支與時支的變化進行追蹤,就會明顯地發現它相應的五氣變化。

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當中,每個月份都有一個相應的干支,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當中,每個時辰都有一個相應的干支,稍為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月份與時辰對應的地支是固定不變的。什麼月份,什麼時辰,它們擁有的地支十分清楚,絕對不會錯亂,也不能人為地改變,農曆的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有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六月為未,七月為申,八月為酉,九月為戍,十月為亥,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醜。在時辰的定位上,晚上二十三點到凌晨一點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早上五點到七點為卯時,七點到九點為辰時,九點到十一點為巳時,十一點到十三點為午時,十三點到十五點為未,十五點到十七點為申時,十七點到十九點為酉時,十九點到二十一點為戍時,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為亥時。

將天干與月份和時辰對照,則會則發現,天干與月份與時辰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對應,只是有規律地轉換。從這個問題中說明,一天的時間變化,一年的季節變化,重點在體現地上五行之氣的變化,地支的排列,則是對地上五行之氣變化過程的如實記載。

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的根據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人們都已經非常清楚,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週即為一年,在一年當中,月亮則圍繞地球旋轉了十二週,於是人們將月亮圍繞地球旋轉一個週期的時間定為一個月,這是一年有十二個月的原因。

為什麼十二個月都要配上一個有五行性質的地支呢?這不是隨意性的劃分,而是由每個月所擁有的性質特徵來配備。

人們將一年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按照四個明顯性的特點,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季的特點是溫暖,夏季的特點是炎熱,秋季的特點是涼爽,冬季的特點是寒冷,四季的變化規律,體現了陰氣陽氣相互作用產生的變化過程,先從春季的陰氣漸消陽氣漸長階段開始,再發展到夏季的陽氣極盛階段,然後轉入秋季的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階段,最後發展到冬季的陰氣極盛階段,完成一個年運動變化週期。

人們從一天的氣候變化中,發現了它與一年的氣候變化有相應的同步,早晨顯得清涼,中午顯得炎熱,傍晚顯得乾爽,午夜顯得寒冷,形成一個小四季的運行變化週期。

十二個月與十二時辰的地支排列告訴人們,寅卯月與時為風氣旺盛,巳午月與時為火氣旺盛,申酉有與時為金氣旺盛,壬癸月與時為水氣旺盛,辰戍醜未月與時為土氣旺盛。

以現在的科學知識來看,引起一年四季氣候與一天晝夜氣候發生變化的原因,完全是由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運動製造出來,重點體現為一個固定地域對太陽能量吸收狀態的變化。太陽光和熱的變化,製造出一年的氣候變化,製造出一天的氣候變化,由此更加就肯定了太陽是地支五行之氣的產生來源。

從原理上分析,一天的氣候變化,相當於對一年氣候變化的縮小,而一年的氣候變化,則相當於對一天氣候變化的放大,對一年中十二個地支月份性質的分析,更容易發現地支規律中的秘密。

在陰陽運動規律上,從陰消陽長開始,到重陽極盛,然後進入陽消陰長,再到重陰極盛,它們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非常有序的漸變過程。一年的季節變化,為陰氣陽氣相互作用後的具體形式,處於陰陽運動規律週期中的每一個月份,都有自己特定的陰氣與陽氣的量變狀態。於是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比如寅卯處於陰氣漸消,陽氣漸長階段,性質體現為風木,巳午處於陽氣極盛階段,性質體現為火熱,申酉處於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階段,性質體現為燥金,亥子處於陰氣極盛階段,性質體現為寒水。

由特點而分成四季,這人們容易理解,而不能理解的問題是,同樣處於陰氣陽氣運動變化週期過程中的辰、戍、醜、未,為什麼又要成為季節的過渡期?這一切都是量變引發質變的結果,由於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的性質特點,全部由地球上的陰氣陽氣相互消長變化所造成,其原因是:當陰氣漸消,陽氣漸長髮展到寅卯月時,它風木的性質最明顯,風的特性作用力最強,當發展到辰月時,雖然還是處於陰氣漸消,陽氣漸長過程中,而由於小小一點陰氣不斷漸長而產生的量變,已經造成辰月的性質上發生了變化,此時,它既不再體現為風木性質和程度,但又未能達到火熱性質的程度,於是成為兩者之間的性質過渡期。

在巳午月,陽氣極盛,火熱的性質最明顯,火的特性作用為最強,當進入戍月後,陰氣開始復甦,這點陰氣的出現,雖然還很弱小,但這一點點的量變,已經造成戍月性質的改變,此時,它既不再體現為火熱性質的程度,但又未能達到燥金性質的程度,於是成為兩者之間的性質過渡期。

當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髮展到申酉月時,燥金的性質最為明顯,燥的特性作用力最強,當發展到戍月後,雖然還處於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過程中,但小小一點陰氣不斷漸長的量變,已經造成戍月性質上的變化,此時,它既不再體現為燥金性質的程度,但也未能達到寒水性質的程度,於是成為了兩者之間的性質過渡期。

在亥子月,陰氣極盛,寒水的性質最為明顯,寒的特性作用力最強,當進入丑月後,陽氣開始復甦,這點陽氣的出現,雖然還很弱小,但一點點的量變,已經造成丑月在性質上的改變,此時,它既不再體現為寒水性質的程度,但又未能達到風木性質程度,成為兩者之間的性質過渡期。

辰、戍、醜、未為前後兩個季節的過渡期,雖說它由前個季節逐漸消退,後個季節逐漸增長產生,但這四個過渡期都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這樣,就不得不引發人們產生質疑,在實際的氣候變化中,這四個季節過渡期究竟有沒有氣象學方面的科學依據呢?其具體的發生原理是怎樣的呢?

地支的五行之氣是對地球氣候環境的忠實記載,它的運動變化過程必然有自然現象在演繹,其原理也必然在大自然的變化演繹中顯露出來,只要用心分析,必然會有體會。

人們所說的氣候環境,基本上是指對人們生活影響最大的低空大氣層,這個層次的氣候變化,對生物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它在溫度溼度和風力等等方面的變化,直接在左右著生物的生長狀態。對近地大氣層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它重點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為近地的大氣溫溼度,也稱作為“天氣”,另一部分為地表層的溫溼度,它包括陸地與海洋的溫度,也稱作為“地氣”。雖然天氣與地氣都從太陽中吸收能量,但大家都知道,天氣來自稀薄的氣體吸收的能量,而地氣則來自厚實土地吸收的能量,由於組成的物質不同,於是造就了天氣與地氣各自有不同的性質特徵,天氣吸熱快,散熱也快,變化迅速,地氣吸熱慢,散熱也慢,變化緩慢。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遇到這樣的情形,炎熱的夏天裡,在陽光的強烈照耀下,風帶著酷熱,地面熱得燙腳,此時,若遇到一陣突然而來,迅速而過的狂風暴雨,大雨過後,空氣涼爽了,但地面還帶著溫熱,這就是天氣變化快,地氣變化慢的體現。

由於天氣的變化與地氣的變化之間,在過程中存在有一個時間差,地氣的變化必然要滯後於天氣的變化,這個時間就差就成為了季節過渡期的製造者。比如在夏季的時候,天氣炎熱,地氣也炎熱,當季節轉涼時,天氣迅速跟隨著轉涼,但地氣還帶著餘熱,在慢吞吞地開始發生變化,逐漸地轉涼,於是出現了天氣的冷在逐漸增加,而地氣的熱在逐漸消退的現象,這就成為前一個季節消退,後一個季節增長的過渡。

因為春季有一個特定的性質風,以寅卯為純正的性質體現,夏季有一個特定的性質火,以巳午為純正的性質體現,秋季有一個特定的季節燥,以申酉為純正的性質體現,冬季有一個特定的性質寒,以亥子為純正的性質體現,於是木氣漸消,火氣漸長的過渡期製造出了辰土;火氣漸消,金氣漸長的過渡期製造出了未土;金氣漸消,水氣漸長的過渡期製造出了戍土;水氣漸消,木氣漸長的過渡期製造出了醜土。

古代的人們在經過實踐觀察後發現,每個月分的五行性質,並不是從當月的初一開始,也是說並不是以月亮的運行為依據,而是以陰氣與陽氣的量變為依據,這種依據在氣候上的反映,是有據可查的。為了讓人們準確地劃分每個月的性質時段,古代的人們找到了自然界中能夠判定量變的標定點,創造出了一套以二十四個節氣為性質量變定位點的劃分方法,二十四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與十二個月分五行之氣的關係:

從立春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雨水,到驚蟄點前止,是以陽木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驚蟄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春分,到清明點前止,是以陰木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清明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穀雨,到立夏點前止,是木氣向火氣轉換的過渡時段;

從立夏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小滿,到芒種點前止,是以陰火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芒種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夏至,到小暑點前止,是以陽火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小暑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大暑,到立秋點前止,是火氣向金氣轉換的過渡時段;

從立秋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處暑,到白露點前止,是以陽金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白露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秋分,到寒露點前止,是以陰金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寒露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霜降,到立冬點前止,是金氣向水氣轉換的過渡時段;

從立冬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小雪,到大雪點前止,是以陰水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大雪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冬至,到小寒點前止,是以陽水性質為主體的時段;

從小寒時分為起點開始,經過大寒,到立春點前止,是水氣向木氣轉換的過渡時段。

從節氣與月分的關係中可以看到,寅月的木氣從立春點才開始,卯月的木氣從驚蟄點才開始,辰月的土氣從清明點才開始,巳月的火氣從立夏才開始,午月的火氣從芒種才開始,未月的土氣從小暑點才開始,申月的金氣從立秋點才開始,酉月的金氣從白露點才開始,戍月的土氣從寒露點才開始,亥月的水氣從立冬點才開始,子月的水氣從大雪點才開始,丑月的土氣從小寒才開始。

月份與時辰的地支規律可以給人們一個明顯的體驗感覺,比較容易理解,人們一定注意到,在年份和日份中,同樣存在有一個相同的地支系列。年份以十二年為一個地支變化週期,日份以十二天為一個地支變化週期,這兩個週期表示的是什麼?如果也是表示溫度、溼度、風力的變化過程,為什麼人們對此不會有明顯的感覺?

年支與日支同樣是表示地球上五行之氣的變化過程,這是毫無疑問的,雖然在巳午年,全年不會有特別炎熱的氣候現象,在亥子年,全年不會有特別寒冷的氣候現象,同樣,在巳午日,不會特別特別炎熱,在亥子日,也不會特別寒冷,這令到人們很難感覺到年與日地支變化的存在。人的感覺不明顯,說明它的產生的變化規模比較弱,影響是肯定存在的,只不過它們被月份與時辰地支產生的明顯現象所掩蓋,不能因為弱,就忽視它的存在,年份與日份地支所產生的影響,仍然有一定的分量,一樣可以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發生作用。

年支的程序表達了一個十二年為週期的五氣循環過程,日支的程序表達了一個以十二天為週期的循環過程。由於地氣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太陽的光和熱,這就說明,我們祖先在遠古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地球對太陽能量的吸收並不是每一年都等量相同,而是有多有少,存在有一個以十二年為週期的量變過程,而且還發現,地球每一天吸收的太陽能量也都發生變化,有一個以十二天為週期的量變過程。

地支傳遞出了一個信息,地氣的五行性質,是地球吸收太陽的光和熱後,由大氣層與地表層的溫差變化共同產生。無論是年支、月支、日支、時支,體現的都是大氣層溫溼度與地表層溫溼度相互作用過程規律,由於月支與時支的變化程序最為明顯,最容易為人們感覺和認識,只要認真地瞭解月與時的地支變化,就可以從中認識年支與日支的相應變化過程。

當再回頭看地支的時候,就會明白: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在記錄著大地五氣的變化狀態。從地支的陰陽屬性從看到,子表示寒水處於強盛狀態,醜表示為溼土處於衰弱狀態,寅表示為風木處於強盛狀態,卯表示為風木處於衰弱狀態,辰表示為溼土處於強盛狀態,巳表示為熱火處於衰弱狀態,午表示為熱火處於強盛狀態,未表示為溼土處於衰弱狀態,申表示為燥金處於強盛狀態,酉金表示燥金處於衰弱狀態,戍表示為溼土處於強盛狀態,亥表示為寒水處於衰弱狀態。地支的排列,體現了五行性質的有序變化過程,有一點需要明確的地方,地支不是數,它們之間沒有一個在量上的重疊相加關係,但由於地支的排列順序固定不變,故又可以當成為數來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