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是蔣介石,是聞仲——《封神》解讀24

朝廷精銳的張桂芳軍團和九龍島四聖全部陣亡,聞仲痛心疾首,但是並不感到意外。 興周滅商是高層既定策略,不可逆轉。是中層神仙都知道的計劃,在野的神仙也有所耳聞,商朝的高層也能看得到這是個趨勢。

當然了,這個商人的高層指的是微子、箕子、微子啟、微子衍、聞仲,不包括紂王。紂王久居深宮,自信朝廷的軍事實力足以碾壓周邊一切諸侯,所以什麼都不怕,反正大權在握,底下幹活的又是半仙聞仲。紂王自然能和萬曆皇帝一樣盡情享樂,有聞仲在,何愁天下有事。

的確,紂王的想法沒錯,如果沒闡教神仙插手,聞仲確實能像張居正保萬曆那樣保紂王一朝無事。但是紂王畢竟是凡人,神仙對他來說就是廟裡虛無縹緲的存在,完全不知道神仙對凡人的碾壓,現在有了闡教神仙介入,朝廷與西岐的實力瞬間逆轉,情況完全超出聞仲所能掌控的範圍。而且以紂王的狂妄自大,連女蝸都敢調戲,一般的神仙哪會放在眼裡?所以哪怕是後來聞仲死了,紂王相信鄧九公能解決問題,一直到袁洪掌兵,紂王都確信天下無事。

聞仲作為能接觸到中層神仙的人物,對天下大勢可沒那麼樂觀。但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價值體系下,聞仲要對得起天、地、君、親、師。

天、地很抽象,聞仲未必知道天、地為啥要滅了商朝,直觀分析就是紂王無道,到了必須改朝換代的時候。再往後就是君、親、師,聞仲覺得只要把國家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跟天、地也有交代,對得起君、親、師。

那麼該怎麼做呢?當初聞仲力陳十策玩硬的不行。如今的朝廷,還不如那會兒。聞仲為了阻止國家傾頹,做出了最後的努力。在聞仲看來,紂王之所以肆無忌憚的想怎麼作就怎麼作,完全是內閣給他的底氣。聞仲既然已經開府,就得趁熱打鐵,對內閣下手。內閣大臣的節操很一般,比如深受皇恩的晁雷、晁田就當了二五仔。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聞仲要打擊的目標,就是內閣大臣的頭子費仲、尤渾。

這次,聞仲的幫手不是那些不到萬不得已不說話的王爺,而是一個非常會做官的人:魯雄。

最早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是蔣介石,是聞仲——《封神》解讀24

魯雄

魯雄就是個人生贏家。魯雄很懂得怎麼做官,他能做到左右逢源,在朝臣和閣臣的夾縫中求得生存,還生存的不錯,官拜左軍上將軍。魯雄價值觀沒問題,他也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但是他不是梅伯、杜元銑,不會為了自己所堅持的把命搭上。同時他又不是尤渾,最起碼的底線他還是有的,不至於節操盡碎。

也正是因為這樣,大臣們不反感魯雄,願意跟他玩耍。紂王也不討厭魯雄,甚至一直重用魯雄。當初蘇護題反詩,即便是黃飛虎在朝,紂王心目中的征討冀州的親信是殷破敗、晁田和魯雄。後來能勸紂王放棄親征,改派姬昌和崇侯虎聯合作戰的還是魯雄。紂王斬姜桓楚、鄂崇禹,即便是滿朝文武反對,魯雄依然按照紂王的意願,完成了監斬任務。在黃飛虎眼裡,魯雄是個將才。所以當姜文煥攻打遊魂關不利,改為北上攻打陳塘關的時候,黃飛虎派魯雄帶兵十萬幫助李靖協防陳塘關,粉碎了姜文煥迂迴的計劃。後來黃飛虎反出五關,當朝太師聞仲不得不做出姿態要攻打西岐擒拿黃飛虎。魯雄很聰明的勸聞仲淡定,說東、南不寧,不可再開西線戰場,給了聞仲和朝廷臺階下。

魯雄作為政壇的老將,總能在關鍵的時刻說出關鍵的話,辦出關鍵的事。在接下來這場關鍵的軍事會議上,魯雄不僅說出了關鍵的話,還辦出了關鍵的事。

聞仲得到前線戰報,說風林戰死,王魔、楊森、高友乾陣亡,張桂芳和李興霸形式萬分危急。聞仲趕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商討對策。別管眾將怎麼想,魯雄看明白聞仲的策略了。聞仲不想和西周打仗,聞仲想的是攘外必先安內。當時天下大亂,東、南二侯公開造反,西、北二侯無限接近造反。他們為什麼造反?還不是因為紂王不是東西。紂王為什麼有機會不是東西?還不是因為他權利不受控制。紂王憑什麼權力不受控制?還不是因為有內閣鉗制百官。既然如此,只要解決了內閣,制約了紂王的權利,內修政理,則皇祚永固,外患漸輕。這才是治本,現在看來,聞仲的策略無疑是對的,如果成功了,歷史完全有可能改寫。

當初聞仲派張桂芳去西周,那是因為二晁出乎意料的賣國投敵,讓聞仲十分生氣,這才引出來張桂芳激情討伐西周。事實上聞仲沒指望張桂芳能滅掉西周,他的期望值是能滅就滅,不能滅就殺殺西岐的銳氣,展示朝廷的實力。

等到風林等人陣亡,張桂芳和李興霸倆人帶兵防守總可以吧。即便是人手不夠,朝廷再添兵就是了。黃飛虎當初在朝歌周圍練了四十八萬精兵,其中的十萬人是魯雄掌握著。還有十萬人跟著二晁“脫商”了。如今張桂芳損兵折將,聞仲抽調五萬人去協助防守還是很富裕的。

兵有的是,將選誰?別說聞仲了,紂王都不敢提讓自己的親信殷破敗、雷開之類的人帶兵了。這幫人搞強拆、砸攤子、搞自己人是把好手,出去打仗?還是別丟人現眼了,萬一再有內閣大臣投敵,紂王的臉算是丟盡了。

就在選將這事難產的時候,魯雄站出來了,說他要去。

聞仲一開始覺得魯雄開玩笑,九龍島四聖都掛了,魯雄這麼大歲數又不會法術,去了不是送死麼。不料想魯雄胸有成竹,給聞仲打起了啞謎,說不僅不要武將,只要帶倆參軍一起去。聞仲秒懂,一個老頭帶兵打仗,不僅不要先鋒,還要倆參軍。明白了,老頭打得不是仗,是政治。西周沒有公開造反,所以不會進犯汜水關。張桂芳成名已久,不是那種貪功冒進的人,防守還是沒問題的。魯雄去前線的目的很簡單,幫助聞仲整死費仲、尤渾,只要朝政清明,比軍事強大更有作用。這是外官張桂芳、風林不可能明白的。

聞仲趕緊配合,以前還被聞仲評價為惑亂朝綱的奸臣費仲、尤渾,此刻成了被聞仲笑眯眯的推薦的見機明辨的參軍。費、尤二人和聞仲做對多年,知道聞仲視他們為眼中釘肉中刺,這次肯定不懷好意,趕緊推脫他倆大學不是學的這個專業,幹不了參謀的活。聞仲壓根不給他倆推諉的機會,非說他倆懂得隨機應變、通達時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紂王沒想那麼多,認為派親信去監督前線也好,這下這倆貨不去也不行了。

魯雄很高興,他這趟的任務倒不是弄死姜子牙,能弄死費、尤二人就行。但人算不如天算,張桂芳在發出求救信之後,便飛蛾撲火,力戰周營群將,力竭後自殺殉國。魯雄早沒得到消息,晚沒得到消息,這都快到西歧了,消息傳來,張桂芳戰死,全軍覆沒。魯雄驚呆了,心說老子不是來打仗的啊,誰打仗只帶著費仲、尤渾和區區五萬人啊?這不是瘋了麼。那都到西歧了怎麼辦?開戰是不行的,乾脆趁著天熱,屯兵山上避暑,給聞太師彙報一下再說。順便研究一下怎麼讓費、尤二人壯烈殉國呢?

五萬人在西岐山駐紮觀光,想瞞也瞞不住。對付凡人魯雄,姜子牙還是很有把握的。為了展示一下有法術的好處,姜子牙下令,三軍要在大熱天準備好羽絨服、軍大衣、雪地靴備戰。然後還沒等到三軍罵娘,姜子牙施展法術,讓天氣驟變,狂風暴雪突降西岐山。這一變故太突然了,毫無準備的魯雄就跟遠征俄國的拿破崙、突襲蘇聯的希特勒一樣,敗給了寒冷的天氣。

最早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是蔣介石,是聞仲——《封神》解讀24

冰凍岐山

當週兵殺上西岐山喊著繳刀不殺的時候,魯雄都不搭理他們。廢話,老子都凍僵了,要刀自己拿!姜子牙下令,首惡必辦,從者不問。所以周兵捉拿了魯雄、費仲、尤渾,其餘只要沒凍死的都逃回了商朝,他們是一刻都不敢在西周待著了,這地方太冷了。

人生就是這樣的無常,費仲、尤渾從沒想過天子寵臣如今能落得如此田地。看著高高在上的姜子牙,費、尤二人匍匐在地上,祈求饒命。魯雄還是魯雄,他看懂了形式。這一次跟晁田、晁雷那次不一樣,當初二晁之所以能不死,是因為這二人有十萬精兵,況且二晁不是首惡,在內閣的地位比費、尤差得遠。所以二晁活了。這一次姜子牙下令遣散商軍,只抓了魯雄、費仲、尤渾,斷無生還的可能。費、尤人人切齒,不殺不足以說明西周的偉光正。而魯雄雖然不作惡,但是他親自監斬姜桓楚、鄂崇禹。如果不殺魯雄,日後姜子牙跟姜文煥、鄂順沒法交代。這是政治立場問題,不是懲惡揚善的問題。

魯雄自知必死,因此破口大罵姜子牙。隨後魯雄陪著費仲、尤渾被斬首,魯雄也算是為自己的人生畫了一個比較圓的句號,怎麼說也算是忠臣良將寧死不屈。況且魯雄雖死,也算是幫助了聞仲除去大患。這位左軍上將軍,只能送聞仲到這裡了。接下來的路,要靠聞仲自己走了。

魯雄雖死,但是聞仲的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卻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那麼,這個策略是不是正確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