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日前,一篇《感謝貧窮!707分考入北大,她的這篇文章看哭所有人…》走進國民的世界,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新聞社、錢江晚報······等媒體都轉發了此則消息。

新榜中搜索相關話題,“感謝貧窮······”的文章依然也是熱度不減。

隨即,河北省政府作出表態,8月1日下午,受省委書記王東峰委託,省教育廳廳長楊勇來到棗強縣棗強鎮新村,看望慰問新考入北京大學的王心儀同學。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河北日報官微)

寒門學子需要關注、需要扶持。

北大加冕在身的王心怡憑藉自身的努力,進入到國民的世界,10w+的文章下方可見眾多國民的熱議,其中不乏有言說要資助王心怡的。

此外,據報道,走紅後,有商家找上門來出價不菲找她代言,但被她拒絕。

且不談,王心怡拒絕代言,能為其收穫一片讚許,單就商家找其代言廣告這件事情而論,商家看重的是王心怡走紅網絡本身自帶的流量,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變相”社會扶持的表現

王心怡是寒門學子的榜樣,她所得到社會關注、扶持是情理之中。而在這裡,誠如,河北省教育廳所表示的那般,為貧困家庭學生全面排查建檔立卡,研究幫扶和救助政策惠及更多的家庭和學生,才是解決眾多寒門學子有學難上的根本之策。

“假如河北王心怡考的一所三本”

假如,王心怡考上的不是北京大學,而是普通的三本院校,她的求學之路又會是怎麼樣的。

拿西安本地來講,三本學校費用均在1w以上,遠遠高於一本院校費用。更何況,河北“王心怡”只有一個,我們有的,更多的是普通學子,他們沒有“北大桂冠”加冕,沒有社會資助······或考上普通一本,或是三本、專科、中高職······,那麼,試想一個貧困家庭如何支撐孩子的求學路。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西安三本收費一覽表)

王心怡只是個例,遠遠不能代表所有寒門學子,不是每一個貧窮的孩子都能早當家,不是每個刻苦學習的人都能考上名校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的毛坦廠中學,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該校以其連續多年的高本科達線率,加上校方極為嚴格的管理,和大量的陪讀家長,在網上有著“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的稱號。

在紀錄片《高考》中,復讀生何飛,就是在毛坦廠中學學習。

她全部的夢想就是能衝擊“一個好二本”,她把所有關乎未來都寄於成績上面,她所有的欣喜、痛苦都源自於成績的起伏。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最後,何飛只考取了一所三本大學,儘管不理想,但已無力再復讀一年。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為此,針對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

國家本專科生資助政策

的確,這對寒門學子來說,是福音,大政方針助力寒門學子上學之路,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具體政策落實到各個縣區、各個學校。

動搖中的“寒門出貴子”

“寒門學子”統一面臨的問題,均是家庭條件不足,像是何飛的這種拼,是無奈。自古“寒門出貴子”,這句話的分量似乎在很多人心裡多少有一些動搖。

考上三本院校,上與不上都是為難,考慮到,上學成本vs畢業後社會謀生資本,所以,這很有可能是一場摸著石頭過河的局。

索性,不如出門打工支撐家庭,但是,年齡、閱歷尚淺,他們又該如何自處。出門打工只是暫時獲取金錢支撐家庭之舉,何況,中國千百年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觀念早已紮根在人們心底,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的人們的心底。

寒門的父母們都無比渴望孩子有一番出息,讀書改變命運的口號依然響徹,高考真的有可能改變人生。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然而,現實是:二十年前考入名校的寒門學子和現在考入名校的寒門學子數量大不相同。

於是,天涯社區的那篇《寒門再難出貴子》依舊是人們時而不時的談資

階層固化是歷朝歷代都有的,不論是“寒門出貴子”還是“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些是相對而言的。

魏晉南北朝,士大夫把控人才制度,有志之士出路希望渺茫。唐朝開創了“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有了進入仕途的機會,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矣”。

紀錄片《高考》第五集講的是——“留學大潮下”,45萬學子放棄高考 ,準備留學考試。

北京的劉昊雲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母親五年前放棄公司副總職務專職陪女兒備戰SAT(美國高考,在香港設有考點),最終劉昊雲託福119(滿分120)SAT2360(滿分2400)。

即便是這樣的成績依然沒有申請到理想的耶魯,轉而去了同樣是世界名校的西北大學。

誠然,中國有很多“劉昊雲”,他們一開始就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並且後天更加的努力,恰恰和“寒門出貴子”映成了比對。

現如今,高額的學府房價、xx名校壟斷教育資源、富貴階層從小成功模式與經驗的培養·····這些都使讀書這條朝聖路上的“大蛋糕”難以均分。

最近,微博上的一篇文章也引起了熱議,“年薪50萬的二胎父親失業後還不起房貸”。

年薪50萬,家裡有兩套房,1套是2011年買的,總價120萬,每月還貸6000。

為了孩子上學,2015年買了一套學區房,價值300多萬。光貸款就有260萬,每月還款1萬7,還要算上首付的70萬抵押貸款,又要還款七八千。兩套房子房貸加起來要3萬多。

16年政策放開,響應國家號召,又生個女兒

,因為其經常出差,還在國外研究所待過一兩年,家裡父母孩子沒人照顧,老婆不得不辭職照顧家。所以,現在家裡還有2個孩子,以及一個不上班的媽媽。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社會階層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的差距。而教育又是彌補階層差距最省力、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

從學區房、課外輔導,到流行鋼琴、舞蹈、游泳等才藝培訓,再到近幾年的暑期遊學,中國的家長渴盼孩子成鳳成龍。然而,這樣花銷不菲的“教育”,底層家庭如何能承擔的起呢?

如此,教育成本之高,這必定是築起了一道大牆,徹頭徹尾地隔離了這些無時無刻不焦慮的底層生命體。農村出身的他,縱然年薪50萬,在中國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依然也在為失業、還房貸、孩子上學等家庭生計問題焦灼。

“寒門不只有貴子,還有留守青少年”

更何況,有些寒門,並沒有人人口中期盼的“貴子”。

在去年熱議的“格鬥孤兒”事件中,涼山少年坦言道:與其回到涼山吃洋芋,倒不如留在格鬥場有肉吃。

涼山的貧困與一些痼疾,恩波俱樂部的艱苦訓練,涼山少年所面臨的抉擇。

他們擔心,如若回到涼山,很可能輟學、遊手好閒、打架偷竊甚至涉毒,成為問題兒童。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歸根到底,“格鬥兒童”面臨的困境,其實是農村貧困家庭面臨困境的一個例子。如若處理不好,則會陷進極端局面——被貧窮支配心靈。

當讀書成為奢望,又或者對他們來說,自己本身就是讀書絕緣體,於是,他們年齡尚淺,便出門打工。他們桀驁不羈,遊走於遊戲室網吧和奶茶店之間,但大多讀完初中或沒讀完初中就輟學的學生。

擁有600萬粉絲的三炮,初中沒畢業、曾在廣東打工的農村青年,成了快手廣西第二大網紅,但他也只是萬千農村留守青年當中的個例。

這些人的出路,又該如何自處呢?

所以說,考上北大的王心怡同學只是個案,農村貧困地區這些令人焦灼現實似乎才是最該關注的點,90後乃至現在剛剛登上舞臺的00後,這些低學歷的農村青年,他們這些鮮活的生命體依舊在焦灼。

中國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如想要批量複製河北“王心怡”的“北大貴子”殊榮,又是何等困難!

誠然,河北“王心怡”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除此以外,我們也期待有一天,無所謂是“北大”、還是“中專”,這些都不是寒門學子遙不可及的夢。

文字:李燎 排版:李燎

精彩回顧

—The End—

徵稿啟事

『拙見 西安』 公開徵稿!內容不限,但須原創首發,一經採用,會奉上豐厚稿酬。 來稿請發[email protected].

我們有千萬個“寒門學子”,而“王心怡”只有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