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濟民:灌頂記

灌頂記

餘濟民:灌頂記

第一次去京都是在一零年的夏天,那一年剛開始剃圓寸。由於行程過緊,當時只去了清水和金閣兩個寺院,還走過一條擁擠的商業街,見過一個帶斗笠的和尚,再無其他印象。

再次關注京都是緣於空海的書法,那段時間頗痴迷空海的作品。除了2006 年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古代書法珍品展”中見過他書寫的《金剛般若經開題》真跡,其它如《風信帖》、《灌頂記》都只是在印刷品中見過。

空海(774 年—835 年), 俗名佐伯真魚,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高僧,諡號“弘法大師”,日本真言密宗(東密)的開創者。少年時精研書法,潛心佛教,熟讀儒家經典,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深的理解。桓武天皇延歷二十三年(804,唐德宗貞元二十年),與最澄等一同作為遣唐使留學僧入唐求法。抵達長安(今西安)後空海訪寺擇師,在翌年的三月,入青龍寺惠果法師門下,得法師傾囊相授。同時又以“能書”著稱。在唐期間,曾隨韓方明等唐代書家習書,浸淫於晉唐書風。尤其是王羲之、顏真卿書法對其影響很深。他諸體兼善,被唐人稱為“五筆和尚”。在日本,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並稱“平安三筆”。他在日本早已深入人心,如神一般存在。

餘濟民:灌頂記

《灌頂記》是空海為進行結緣灌頂(密教的入門儀式)所做的記錄,這也是日本第一次依據空海從唐朝傳來的佛法而舉行的公開活動。又稱《灌頂歷名》。是弘仁三年(812 年)11月、12 月以及翌年三月的三次記錄。正是因為書寫隨意反而顯得真切,神完氣足。此件真跡收藏於京都高雄山的神護寺。

每年的五月一日至五日,神護寺會把藏品做一次展出。其中就包括國寶級藏品《灌頂記》

高雄山位於京都的西北,在京都站乘坐公交高雄京北線約50 分鐘,于山城高雄站下車。站旁有個食堂,邊上有步道進入山谷,徒步約二十分鐘便可到達神護寺(導航裡說下了車步行二十分鐘便到,顯然是不夠的,途中也會為一些景物流連)。走在蔥翠欲滴的楓樹山谷邊走邊想著若是在深秋,紅葉滿山,那又該是何等的壯觀

啊!

餘濟民:灌頂記

在山谷裡轉了個大彎,下到谷底,水聲潺潺,一片烏雲飄過,瞬間下起了濛濛細雨。跨過溪谷橋便進入了神護寺參道,這時雨漸漸停了下來,就像是為我們即將朝聖的一次洗禮。

景觀介紹的木牌寫的非常用心,類似虞世南的書風,整潔美觀不刻板,再參雜一些假名更增加了它的流動性。過高雄茶屋轉彎就到了硯石亭,路邊有一巨石,相傳空海在此題寫匾額,以此為硯。山川之美多與名人相契合,便少不了這些故事。

神護寺書院位於神護寺正門的右側,是個幽雅的日式庭院,展廳就在裡面。很小,就是個普通日式木屋,絲毫見不到存放國寶的氣派。大家在門口毛筆簽名,脫鞋,安靜的步入。在日本,除國家的展館可以拍照(國家展館借入的展品也不可以拍照,具體還要看展籤的詳細要求),其它私立的展館都是不可以的。在日本銷售的手機,拍照功能無法靜音,用手機拍照就會有不小的聲響,易被人察覺,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個人隱私。這裡也同樣不許拍照,所有的行李都要放在門口,一身輕鬆地去感受文化的薰陶。長條形的展廳左側是靠窗的通道,還有一排條凳可供人休息。右側有四個小隔間,圍繞隔間的牆壁作文物的陳列。

餘濟民:灌頂記

神護寺書院

雖說在山裡沒見到幾個人,但這間展廳幾乎座無虛席,大家都在安靜的觀賞。《灌頂記》被靜靜的擺放在第三個隔間最裡面靠牆的展櫃裡。淡墨色的底子有些像現在的皮紙,很光滑,沒有安裝卷軸,簡單的託裱一層,感覺很質樸。和現在的原色印刷出版物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墨色更加沉著更顯立體。

餘濟民:灌頂記

《灌頂記》高28.8 釐米, 寬266 釐米。無鈐印,由七段拼接而成,長短不一,紙質大體相同,色澤略有深淺。首段記錄第一次的金剛界灌頂(屬於結緣灌頂,不分僧俗)。共四行,寬約14.3 釐米,有種書寫不夠盡興的感覺,大概內容過於簡單的緣故吧。

第二至第五段記錄了一個月後的受胎藏灌頂,也是整幅作品的精彩之處,共計202 釐米。其中第三、四段最具代表性,其風格充分吸收了王羲之、顏真卿甚至歐陽詢的書法特色,確立了自己的技法和創意。文中有多處塗改,頗似顏真卿書稿的妙趣,大小相間如天花亂墜。第四、五段的接縫處有“高雄山門”,筆勢連貫,真氣瀰漫。第六段紙最短,8.8 釐米,是對以上灌頂歷名的計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