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年《隴秦豫海鐵路旅行指南》之碭山縣

《隴秦豫海鐵路旅行指南》一書由隴海鐵路總公司編輯,民國7年(1918年)出版。本書介紹了沿線37站的沿革、形勢、山川、名勝、交通、城池、物產。書前有本路緣起、全路簡明圖、各段鐵路行車時刻價目表、貨運表。

下文節錄本文中碭山縣區域內容,其中有些歷史地理內容有待商榷。解放後楊集車站劃歸河南省夏邑縣。

民國7年《隴秦豫海鐵路旅行指南》之碭山縣

隴秦豫海鐵路旅行指南

李莊車站

(西北有汪閣,亦稱汪閣站。)

站在莊西南。東距黃口站三十九里。(為法裡十九有奇。)

沿革

李莊汪閣皆碭山縣東。保安裡小村也。北魏析碭縣地。置安陽縣。治麻城。春秋楚麻邑也。(《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取棘、櫟、麻。)隋改安陽為碭山。唐宋因之。(今碭山縣東北三十五里,當在車站稍北。)金及明。三圮於河。萬曆中縣遷今治。而舊地為麻城集。今其故城。無有確指。惟荒村三五。錯列於平沙耳。

形勢

涸河所成。沮如下隰。

洪溝河 即茅城東北引河。有四渠會流。南經梁砦鄭樓之間。又東南至蕭縣康家閘。入減水河。達宿州界。

名勝

麻鄉 即麻城。東漢建武初。將軍蓋延攻取麻鄉。或以今縣東南二十里小神集當之。然府志雲。麻城集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以小神集為明嘉靖中所徙縣治。尚待詳考。

李河 站西北五里餘。李白訪碭山劉令。於此渡河因名。一稱禮河。謂元末韓林兒起義兵。父老送之河陰。既別。林兒稽首河干。父老拜於舟中。故名。

定國寺 站西北。康熙乾隆中重修。今廢。

毛城鋪大壩 站西八里。或作茅城。舊瀕河當衝。清康熙十九年築壩及閘。漲時分水入小神湖。嗣後迄乾隆中。屢興大工。今河徙壩廢。遺址尚存。

關公廟 站西北二里許文曲河。相傳元代五神祠所改。乾隆中。吳氏重修。俗呼吳廟。有碑刊群英樂成四字。

白塔寺 站東南三里馬昂社。明崇禎中建。清乾嘉間重修。今塔圮廢。僅存方石柱四。

立頭寺 站西北三里禮河集。乾隆道光中重修。廟東有玉皇閣。廟後即舊黃河長堤。

王孝子墓 站東北四里石樓村。孝子名世耀。康熙五十五年。鄰人失火延燒。世耀奮身烈焰負母出。肌肉灼爛。未幾母死。哀號而絕。知縣楊維庚為之旌表建坊。

交通

站南二里卞樓。東北八里陳馬路口。西北里許汪閣。又七里毛隄口。餘參碭山站。

民國7年《隴秦豫海鐵路旅行指南》之碭山縣

《隴秦豫海鐵路旅行指南》內頁

碭山車站

(碭音唐,亦音宕。)

站在城西南三里。東距李莊站二十九里。(為法裡十四。)

碭山縣。秦置碭郡碭縣。(今縣東三里。)漢改碭郡為梁國。(置睢陽。)魏屬梁郡。晉並碭縣入下邑。(今縣西。)北魏復立碭郡。(治下邑。)碭縣。(治魯城,未詳所在。)析置安陽縣。(治麻城,今縣東北二十五里。)隋改安陽為碭山縣。屬梁郡。唐屬宋州。宋屬單州。金圮於水。遷治保安鎮。(今永城縣界。)元還舊治。屬濟寧路。明以碭山屬徐州。嘉靖壬戌避水。遷於小神集。(即闞家砦,今東南二十里。)尋復舊。萬曆戊戌又圮於河。乃遷今治。清屬徐州。今屬徐海道。

縣城。明萬曆庚子築土城。越二十年改磚垣。週四裡六分。門四。護城隄週六裡八分。清代三修。咸豐庚申加築外土城。縣廨在西門大街。警察局在東門大街。

形勢

曠衍無山。徑塗四達。民貧俗悍。劫奪橫行。

碭山 縣南五十餘里。甚小。今屬河南永城縣。(《寰宇記》謂在永城北五十里。)有陳勝墓。及梁孝王祠墓。

黃河故道 元至和初。河始決入碭山界。在縣南三十里。明嘉靖已酉決於城北戎家口。戊午決於單縣。分六道。俱逕徐州奪泗水。萬曆初逕縣北及毛城鋪。清代河由虞城喬家集入境。逕縣東朱家店。越毛城鋪至蕭縣。潰徙無定。咸豐六年絕流。

利民河 導源於縣西北。東流至城東為舊城湖。折東南瀦為小神湖。右受永定河水。又東南逕馬家溝至回龍集。入減水河。

減水河 即老黃河。佔睢水之道也。自虞城入境。東南流名橫河。復繞夏邑東境為湧子河。又東入碭邑南境。至回龍寨。會利民河。又東南繞永城界蕭縣界。入洪河。

洪河 即毛城鋪引河。南流逕西鎮至蕭縣。西南康家閘。西受減水河。入宿州境。

名勝

狐父城 縣南三十里。曹參擊破秦將司馬尼於此。

香城 今縣南。水經注。獲水東逕碭縣故城北。谷水上承碭陂。北流注之。陂中有香城。在四水之中。今無考。

燕喜臺 在舊城東里許。下有華池。李白泛舟賦詩焉。原取魯侯燕之義。宋政和初。知府李釜書作宴嬉。刻石傳訛。今惟土阜敗屋耳。

心遠亭 城東一里。元邑人成簡卿築。學士虞集有詩。

朱全昱墓 縣北二里,全昱朱溫之兄。溫受禪。全昱曰。朱三將見汝赤其族矣。(朱溫宅在縣北午溝裡。)

松峰庵 南郊裡許。明御史李穩歸隱之所。

土山寺 城北二里。相傳初為平地。道士夢神命起山。邑人許世芳倡眾為之。立閣其上,可以遠眺。康熙十六年。汪廷對撰文勒石。今為東嶽廟。已圮壞。

紅山廟 西關外。康熙壬辰山西商人公建。祀關壯穆。作為會館。

準提庵 即湘山廟。站東北里許。今設小學堂。

交通

縣東南四十五里邵家寨。接河南永城界。

縣東北四十里周家砦。(舊大河北岸。)又二十里季莊。十六里豐縣。六十里沛縣。折北四十里王家口運河。(東北為山東滕縣界,西北為魚臺縣界。)

縣西南十八里薛家口義和寨。接河南夏邑界。

縣西北二十五里懷安砦。(依舊河隄。)又十里北鎮。(即馬良集。)接山東單縣界。

旅店在東門大街。郵局在東門內。電局無。

錢幣。生銀每兩易錢二千零五十文左右。銀元每元值錢一千四百文左右。漲落均隨時。以市價為衡。

騾車每日僱價三千文。小車每日六百文。

物產

大小麥豆。桃、棗、酥梨、藕、棉花、麻、靛、硝、鹼、布、

民國7年《隴秦豫海鐵路旅行指南》之碭山縣

內附碭山縣城圖

楊集車站

站在集市東六里之小張莊。東距碭山站二十五里。(為法裡十二。)

沿革

楊集。舊楊柳集。一稱楊家集。在站西軌道南。碭山縣西境。漢下邑縣地。(據《水經注》故城在縣西,若唐宋之下邑則在今夏邑縣治。)晉以碭縣併入。劉宋復分置。隋唐以後。均屬兩縣接壤。清咸豐時築鼎新寨。

形勢

蘇豫分界。(集西三里閻閣,河南夏邑界。)徐宋孔道。

東沙河 站西楊集東。自吳家砦南流合減水河。

劉大莊水 站西十里。

蔣莊水 站東十里。

名勝

下邑 楚滅魯。遷項公於此。楚漢彭城之戰。呂澤軍於下邑。漢置縣。北魏南徙於今夏邑。

櫟林 水經注。獲水東入櫟林。世謂之九里柞。東南逕下邑故城北。又東逕碭北。

交通

站東四里邊集。南一里淮廟集。東南八里杜閣。北三里劉屯。有馬神廟。東北八里小金鼎集。西北十里陳屯。

楊集西南七里劉大莊。又西周樓袁莊劉福營。皆在軌道南。屬夏邑縣。

餘參碭山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