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英文文章可以沒有一個漢字就能說清,但中文文章卻經常出現英語字母或單詞?

三把飛刀


其實中文文章也可以不用一個英文完成全文。大家回頭讀一些開放以前的老版的翻譯名作就可知了。現在是不行的人,應該是語言能力無論是外文還是中文,都有缺陷。沒有足夠的詞彙量。找不到適當的詞彙對應。

我個人更喜歡傳統的風格。因為那樣的話就可以讓所有會識字的人都能讀懂現在的文章。因為現在在中國(其實在全世界都一樣),並不是很多人都懂英語的。就算大家都學過,但略語(簡略詞語,如CEO、 HR等被壓縮了的詞彙)不要說是中國人了,就連外國人自己都不一定全都知道。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略語。

現在之所以有英文字母在裡面,應該是不屬於正式的文章體。在改革開放後,由於時代的變化,大量湧進中國的不僅僅是工廠、商店、科學技術,還有就是文化的侵蝕。如美國的原文歌曲,法國意大利等國的名牌化妝品等。因為被侵蝕的速度太快,同時,又缺乏有實力的翻譯人才,因此當時不得不直接使用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地區已經使用的叫法。後來又有臺灣地區的影響。

後來隨著外企的大量進軍中國,把他們的組織體系也引進到了中國。例如CEO、HR等中國也有的職位名稱,為了與中國國家機關的職稱區別,就直接使用英文符號了。

另一方面,大量的新科技詞彙進入中國。但大多都是新科技詞彙,所以使用英文對於留學生來說,更加方便。

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覺得會講外語很酷。

當一個民族失去了他們的語言時,也意味著他們的民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或直面民族消亡的危險。


世界文化播種機趙莉萍


中文文章需要添加英文字母單詞,只是為了更加簡潔有效的表達,如果一般文章完全摒棄英文,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反而比較囉嗦難懂,沒有必要。如果是數理化等學術論文,單單很多符號就是英文字母,希臘字母等等,這是世界流通的標準符號,根本沒有辦法避免。

而英文文章不需要中文漢字,主要因為英文是世界流通語言,大部分英文文章不僅不需要漢字,也不需要日文、韓文、俄文等等,這點也是很正常的,不必糾結為啥不用漢字。

我們常用的一些英文表達,DNA、WTO、GDP、CPI、CEO,很多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是要說出具體中文名稱,恐怕沒多少人可以做到。比如說寫文章裡說到了親子鑑定,說最終DNA鑑定結果不匹配,這時候來一句脫氧核糖核酸不匹配,很多人可能就要看不懂了,既然大家更認可更熟悉的是DNA這個簡稱,為啥不用呢。其實我們漢語有極其強大的融合能力,比如GDP這個詞,中文全稱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有一個詞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第一個就用GDP代替,另外一個卻用中西結合的名稱,人均GDP,一個詞裡有中文有字母,照樣用的很溜。

至於論文裡面的應用,那就更難避免了,比如現在聚氨酯材料很火,隨便放個聚氨酯合成的原料之一端羥基化合物的合成:

這種方程式的表達,字母顯然比漢字名稱表達更清楚明瞭,讓人知道是如何反應的。

以上都是需要中英文混合使用的情況,合理利用,都可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而日常生活裡如果隨便濫用英文,反而不好。著名視頻製作者papi醬曾經發過一個視頻諷刺這種人。

想象一下,如果開會聽到有人這樣說話,頭是不是都要炸掉了。

現在世界上主要流通的語言是英文,這是長久的歷史原因造成的。世界上絕大部分媒體聲音都是英文發生,最重要最有名的的科技論文期刊也都是英文的,像我們有一些質量不錯的國內期刊,即使是國人寫的,也會有英文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傳播,讓老外知道我們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從而一點點提高國內期刊的地位和質量。當然,現在大部分高質量的論文都是直接奔著影響因子高的國際期刊去的,這一點只能說很無奈。

如果有一天,國人可以取得超越西方更多的成就,有大量以漢語命名的專有名詞流通世界,那麼中文文章裡就不必要夾雜英文了。


一覽眾河小


簡單來講,我們中國人,都學過英文。最起碼漢語拼音裡面都有abcd,比如你好。ni hao.在科技大佬嘴裡,時不時蹦出一個英文詞來,可以鎮住聽眾。也可以說是一種時髦地賣弄。而對於美國人來講,就不同了。 首先漢字這個方塊字,基本上沒有學過。想引用也沒有辦法。除非是音譯文,比如包子。bao zi.

美國人可能來一句。I like "bao zi".

還有一點就是有時出現英文字母的縮寫,會比中文全部說出來簡潔一點。

比如:NASA。

中文要說出來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


海濤英語


漢語和英語作為兩種高度發達的語言就其思維本質而言大同小異,僅僅在思維的角度上稍有區別。 比如漢語英語都有兩種基本的句型: 1. 主系表; 即什麼是什麼 2. 主謂賓。 即什麼做了什麼 例如: 主系表示例: 漢語: 我是一個學生。 英語: I am a student. 主謂賓示例: 漢語:我愛你。 英語:I love you.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從大的方面而言,從主謂賓等主幹輸出順序而言,中英的表達順序是一致的。只是對於一些附屬成分,如修成主語、賓語等主幹的定語而言,中英文采取的不同的方式,即中文采取了前置的方式,而英語採取了後置的方式。 中英文定語示例: 中文:這就是我想要的那本書。 定語前置 英語:This is the book that I wanted. 定語後置 之所以很多人覺得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會有很大的不同,其本質是沒有真正的理解英語語法,同時作為兩種高度成熟的語言,英文能表達什麼意思內涵,中文就一定也能表達同樣的意思內涵,所以英語有這樣的語法,中文也相應的有對應的語法。就好比很多人說英語有時態,中文怎麼沒有時態呀?此話大錯特錯!中文同樣有時態,比如中文同樣有: 一般現在時態、一般過去時態、一般將來時態、一般過去將來時態; 現在不定時態、過去不定時她、將來不定時她、過去將來不定時態; 現在進行時態、過去進行時態、將來進行時態、過去將來進行時態; 現在完成時態、過去完成時態、將來完成時態、過去將來完成時態; 現在完成進行時態、過去完成進行時態、將來完成進行時態、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態; 中英文時態是嚴格的一一對應的,中國學生之所不知道中文存在這樣的時態,是應為當局者迷,就好像魚兒不知道自己在水中一個道理。 示例: 一般現在時態: 中文:我天天去學校。 (常態,長期不變的動作狀態) 英文: I go to school every day. (常態,長期不變的動作狀態) 現在進行時態: 中文: 我在吃飯。(非常態,又叫進行態,可以感知動作的延續) 英文:I am eating. (非常態,又叫進行態,可以感知動作的延續) 從以上示例你可以看出,中英文時態是嚴格的一一對應的。只是英語語言要求更加嚴格,“時“和”態”必須要嚴格的形式進行區分,如: 中文:我不是天天去學校。 (“時”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形式表達,而是通過對話的語境進行表達,天天並沒有說是現在天天,還是過去天天,還是將來天天) 英文: I don't go to school every day. (do表達“時”; go表達“態” ) 現在進行時態: 中文: 我在吃飯。(“時”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形式表達,而是通過對話的語境進行表達) 英文:I am(時) eating(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沒有多少區別,只不過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對母語的語法視而不見,對英語的語法又沒有學透,直接導致中英理解的時候不能達到思維的同頻共振,因此而誤以為中英語法和思維有很大區別。 關於英語語法,依舊有太多的同學會有太多的疑問和困惑,可以參考如下帖子,看完基本就明朗了。 很多同學經常問一些英語該如何學的問題,如單詞該如何學、語法該如何學、口語聽力該如何學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現在針對這些問題逐一列出並給予解答如下: 1. 什麼是英語思維? 答:英語思維從字面上理解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用英語進行思維,一種是英語所蘊含的思維。後者即英語的思維方式、思維角度,也就是指蘊含在英語語法規則中的思維及其原理。所以要正確地使用英語進行思維的前提是我們必須首先要掌握英語語法中的思維及其原理。 2. 什麼是英語語感? 答:語感是對語言的感覺,是指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性經驗。語感並不能等同於語言規律,只是對語言規律的一種朦朧的感性認知,所以很多時候你的語感並不靠譜。很多人想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來建立和強化語感,並寄希望於能最終獲得英語思維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或者說是事倍功半的。 3. 什麼是語法? 答:語法是語言的法則,是語言規律的高度凝練。語法和語言是共生共存關係,有了語言也就有了語法。 4. 為什麼母語不用學語法,而英語卻要學習語法? 答:之所以母語不用學習語法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母語環境中,每日耳濡目染,同時自出生時起伴隨著成長,父母逐字逐句地教,逐字逐句地糾正,從而在無數次的重複中不知不覺內生了母語的語法規則。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我們僅僅在英語課堂上才能獲得一點有限的練習,幾十個學生面對一位老師,不能象學習母語一樣得到大量有效的練習和矯正,所以無法像母語一樣內生正確的英語語法規則。因為無法自然地內生,但是又需要這套語法規則來約束和保障我們正確地使用英語,那麼只有去學習語法規則。 5. 語法為什麼那麼難? 答: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傳統的英語教學並沒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法,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也沒有真正認識到英語語法規則所蘊含的思維本質,因此導致在英語教學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大量語法概念的理解混亂模糊、語法結構撕裂散亂、致使原本簡單系統的語法體系支離破碎,漏洞百出。 語法之所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書店大部頭的語法書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動輒上千頁,厚厚一大本,更有甚者分成數冊,試想有幾人能耐心看完?無形中給讀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形成了英語語法非常複雜難學的印象。 英語語法很簡單,初中以上基礎的學習者數十課就可以理解學透、系統掌握,而無需耗費數十年時間學習。 6. 學了多年英語,為什麼還是看不懂、寫不出、說不了? 答: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是因語法和單詞基礎不夠紮實造成的。英語文章由句子組成,句子由主、謂、賓、定、狀、補語組成,謂語是句子的核心,有各種時態和語態的變化,所以如果語法紮實,那麼謂語部分無論如何變化,都可以正確地寫出。謂語之外的其它部分由單詞、短語、從句進行相應的語態和時態變化作為上述句子的成分。語法和單詞不紮實就會直接導致聽說讀寫的障礙。 7. 英語學習有捷徑嗎? 答:俗語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做任何事情都有其捷徑,都要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和安排,而不可貿然開始。比如有的同學以單詞入手,手捧詞典從第一頁開始背起,沒有多久就放棄,然後再次開始,再次放棄,直到最後徹底放棄;有的同學以語法入手,面對眾多語法圖書茫然無措,隨機選擇一本厚的開始學起,看不到一半也放棄了;還有很多同學以大量的泛聽、泛看、泛讀、泛背入手,以為量變終能導致質變…結果苦不堪言,收效甚微。 英語學習是有捷徑的,這條捷徑就是借鑑和學習別人已有的經驗和積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不是盲目地重走前人已走過的漫長探索之路。英語學習可以是快樂的,正確高效的英語學習應該按照如下順序: 1.首先學透語法,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即建立起英語語法的全局視野。這時在你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一臺強悍的英語語法處理器,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語法障礙已經消除,你就真正進入了英語學習的高速公路。那麼如何快速高效地學透語法,參見《英語思維:10節課建立完美的英語框架體系》視頻課程和同名圖書《英語思維:解密英語語法的原理》。 2.語法障礙消除後,剩下的就是聽說讀寫以及單詞的學習了,這時最佳的英語學習方法就是通過大量精看、精學每一集原聲影視劇來全面提升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 語法和思維可以很快建立,詞彙和聽說讀寫則需要終生學習。 8. 學英語沒有語言環境怎麼辦? 答:有了語言環境也不一定能夠說好,大量的海外華人不能夠流利地使用英語,有很多身在國外卻報名國內的在線視頻課程來補習英語,甚至有把小孩送出國的父母又把小孩領回國學習英語的例子。原因很簡單,因為英語基礎太弱,交流了幾次,自己聽不懂,老外也不明白,導致彼此都不願意再進行交流。有大量沒有出過國沒有英語環境的人英語卻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沒有英語環境並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英語環境確實非常重要,沒有英語環境,就好比學習游泳卻沒有游泳池。這時就需要我們自己創造英語環境了。那麼如何創造英語環境呢?答案就是看原聲影視劇。原聲影視劇擁有最原生態的英語環境,口語純正、發音標準、詞彙量巨大、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實用的單詞、口語,拿來就用。而且可以快進,可以快退、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暫停查詞典。還有什麼樣的語言環境能夠比原聲影視劇更好呢?看一遍不夠,看兩遍、三遍、十遍、二十遍,直至看到你脫口而出。還有什麼對白會不理解,什麼單詞會不認識呢? 9. 學英語找外教好嗎? 答:在教大家開口說英語和練習一些簡單的對話方面,外教有其優勢,但是在教單詞和語法方面,外教和中教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如果讓外教來教語法,那麼僅僅就語法中的一些常見術語學生都難以理解,更不用說去全面理解系統的語法講述和解釋了。讓外教教我們英語語法就好比讓我們教老外中文語法,我們大多數人對中文語法都是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大多數的外教對英語語法也是如此,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對自己在熟悉不過的母語語言的語法反而稀裡糊塗。所以我們無需盲目的迷信外教,同時英美人也並沒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法的內在本質和彼此關聯,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所以不要神化外國人對英語的理解,正是因為英美人混亂的語法認知才導致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如此艱難。 在看原聲影視劇學習口語和找外教學習口語之間,無疑看原聲影視劇的效果要好得多,性價比也更高。當然如果要口語實練,還是找外教練習最好。 10. 如何看原聲影視劇學習英語? 答:前面已經講過如何利用原聲影視劇給自己營造語言環境,那麼如何看原聲影視劇呢? 首先是原聲影視劇的選擇,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以選擇一些內容簡單,有雙語字幕的原聲影視劇,比如兒童題材的影片如《奇幻精靈》《小鬼當家》等,對白較少,情節較容易理解。也可以選擇一些經典影片如《羅馬假日》《阿甘正傳》等,多看幾遍可以提高對原聲影視劇的興趣。基礎較好的同學就可以選擇時間稍短、難度較大的原聲影視劇如《生活大爆炸》《人質》等,內容豐滿、情節有趣、對白量多,詞彙豐富。 20分鐘的原聲影視劇認真地精看往往需要60分鐘的時間,所以時長儘量選擇在30分鐘左右的,不然完整地看下來會比較疲倦。 第一遍泛看,以輕鬆的心情享受原聲影視劇,熟悉劇情,這樣才能寓學於樂。 第二遍精看,看懂每一句臺詞,查閱每一個生詞,不放過每一句俚語。 第三遍精看,在第二遍的基礎上已經輕鬆了很多,繼續鞏固第二遍的成果,熟悉有用的口語和重要的生詞。 第四遍泛看… ...... 第十遍泛看…基本可以脫離屏幕。 十遍看下來,劇中的生詞基本消滅了,劇中對白基本掌握了。當所看的劇集越多、遍數越多,遇到的生詞反而會越來越少,口語聽力卻會越來越好,每一集所需看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如能邊看影視劇,邊記筆記,反覆鞏固,則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口語訓練除了在看劇時同步練習,還可以在休息時、散步時,邊走路邊回憶、邊練習,效果更佳。 小說、文章、只有文字,沒有聲音、沒有畫面、看一遍都不易,很少有人能堅持看兩遍、三遍、十遍,但是看原聲影視劇可以。 最後,看原聲影視劇學習英語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已經消除了語法障礙,不然還是需要先學透語法。 歡迎添加訂閱號:生活大爆炸精學筆記 (thebigbang01)和老師一起精學每一集生活大爆炸。 11. 英語單詞需要死記硬背嗎? 答:英語單詞不需要死記硬背,死記硬背讓人痛苦,學習一樣東西,一旦讓人痛苦,那麼一定就有問題。英語單詞的學習和記憶只有像母語詞彙學習一樣,自然而然、循序漸進,才能真正掌握。凡是死記硬背、急功近利地學習,遲早都會忘記。說到這點很多人會想到有這樣的一些課程,一個月記住5000單詞,一個月記住10000單詞這樣的速成班,其都是急功近利,淺嘗輒止的表現,往往是蜻蜓點水,混個眼熟,應付考試,考試結束了,所學也就還掉了。記憶詞根詞綴的方法不可取,大量的詞根詞綴記憶和理解已不容易,更何談大量的單詞記憶,每個單詞都有眾多用法、意義、詞性、詞組搭配,如何能在短短一月內記憶掌握。想想我們學漢字的時候有大量去記憶偏旁部首嗎?有對偏旁部首追根溯源,一探究竟嗎?當然如果喜歡並且時間充沛則另當別論。 單詞不用死記硬背,那麼怎麼學習呢? 如上所述,在影視劇中學習,在不斷的重複中記憶。不要放過每一個生詞,與每一個生詞親密接觸、全面瞭解,這好比進入一個新學校,面對新同學,只有彼此親密接觸一番、觀察一番,他們的音容笑貌、性格特點、姓甚名誰、在多次的相見中,便如春風化雨般逐漸印在心裡。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單詞,這才算真正的掌握單詞。 當然如果為了應付考試,想短期混個眼熟的也可以考慮速成班。 12. 我們學英語能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嗎? 答:我們可以無限接近,但是很難達到,想想老外能像我們一樣欣賞《紅樓》《三國》《唐詩》《宋詞》嗎?很難!我們學習英語也是一樣很難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單單從詞彙上我們就很難達到他們的水平。 上圖為英語母語者年齡詞彙量分佈圖,由上圖我們就可以看出,英語母語者3-8歲已經擁有了10000左右的詞彙量,8-18歲擁有20000左右的詞彙量,18-38歲擁有了近30000的詞彙量,一些專家學者的詞彙量更是達到了50000-100000的數量。 而我們的5000詞彙量、10000詞彙量怎麼能和英語母語者的5000、10000詞彙量相提並論呢? 經常有人問能否聽懂原版影視劇這個問題,原版影視劇的聽力難度比英語新聞的聽力難度要高的多。英語新聞的播報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詞彙,發音清晰,語速一致,干擾較少;而原版影視劇就不同了,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音樂、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語速、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俚語,抑揚頓挫、大小高低……,想想我們看國產片,有時都需要看看字幕,何況是英語呢? 但是不要因為難以企及就放棄,至少我們可以交流,可以閱讀、可以欣賞,可以娛樂、可以工作、可以環遊世界。所以無需給自己太大壓力,無需制定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學習英語為我所用,為我所樂。 13. 英語學習遭遇瓶頸期,該如何自我提升呢? 答:英語學習遭遇瓶頸期的同學大多已經學習了多年英語,對英語的使用和理解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但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道路上,卻發現無論自身如何努力,他們的英語能力都很難再提升了,他們找不出問題所在,彷彿遭遇了一堵透明的牆,無法逾越、無從下手。 具體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 詞彙:他們發現縱然自己記憶了大量單詞,也許5000左右、也許10000左右,但是使用時總髮覺自己的詞彙量捉襟見肘,明明都認識使用時卻想不到或者不能夠靈活應用。 2. 語法:他們發現縱然自己諳熟了語法規則,但無論是口語還是聽力、閱讀還是寫作,使用時總覺得不能得心應手,表達和理解時總覺得意猶未盡、很多時候甚至猶豫不決。 通過以上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還是英語的單詞和語法沒有真正掌握所造成的。所謂的單詞量大其實是一種假象,大量的單詞僅僅限於認識的層面,其眾多詞性和詞義根本沒有掌握。所謂的諳熟語法其實也是一種假象,對眾多語法規則的理解不過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其實並沒有真正地理解其本質,因此在運用的時候就會僵硬機械,而不能靈活運用。 所以還是要從根本出發,打牢單詞和語法基礎,做到真正地掌握每一個所學單詞的詞性和詞義,真正地理解和吃透每一條語法規則的本質。當你真正掌握龐大的詞彙量、真正建立起英語語法的框架和體系之後,在配合大量原版影視的學習和訓練,最終量變導致質變,讓你的英語學習浴火重生。 14. 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嗎? 答:兒童學習一門語言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父母師長無數次的重複和矯正才能慢慢掌握,其過程往往需要十數年之久。而成人因母語能力的建立以及已有大量事物的認知,通過採取科學的方法,卻可以快速的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成人的語言學習能力要遠勝過兒童。 可以用學習編程來類比學習語言,在你初次學習C++語言的時候,你會學習的較慢(好比兒童),而當你掌握了C++之後,再去學習Java時就會覺得非常的容易了(好比成人)。成人學習語言的時候往往被工作、生活等所幹擾,也沒有兒童學習語言時的環境和父母師長無微不至的指導矯正,所以無法做到像兒童學習語言時的專注和自然,因此給大家造成了兒童是學習語言天才的假象。 15. 如何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答:英語不可當成學業和任務來學,而是因為喜歡或真的為己所用而學,這樣就有了學習英語的動力。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動力呢?喜歡周遊世界嗎?不懂英語似乎寸步難行;喜看英美大片嗎?能看懂原版字幕那豈不是很酷;喜歡國外遊戲嗎?不理解英文說明讓人抓狂;想做編程高手嗎?英文太差也會困難重重……,讓你想學習英語的理由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莫過於看原版影視更好,隨手可得的片源,廣泛的題材選擇(愛情、戰爭、警匪、傳記、記錄等等)、精彩的劇情、異域風光,在給你帶來歡樂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提升了你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當你對學習英語的興趣還不是那麼濃情蜜意的時候,那麼就多看原版影視吧。


陳先生6261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一,中文夾雜英文的現象絕大部分出現在新聞報道中。而新聞報道所追求的就是“新穎”和“失效性”。中文中點綴一兩個英文縮略詞,即賺足了眼球,又可以為報道增加時間感。如新聞報道中的PM2.5,GDP,CPI, PPI 等等縮略語都是這個目的。

第二,國人的知識水平整體提高了。要在30年前,中文報道中夾雜英文會被認為是“賣弄”或者“崇洋媚外”。現在的中國讀者大概不會因為一兩個英文縮略詞而吐槽了吧。現在有好多電子產品就直接用英文名字,如iPhone,iPad,MP3 , 4G 等等。

第三,漢語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自鴉片戰爭以來,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大量的外來詞彙通過日本當用漢字的途徑轉口來到中國,如科學,民主,幹部,物理等等。改革開放以後,更是有不少外來語如國際組織WTO,UN ,OPEC等等直接進入了詞典

第四,英語裡面也有中文,不過可能是照顧到讀者閱讀習慣,一般都用漢語拼音的形式出現,如“關係”guanxi ,“紅包”hongbao ,“微博”weibo 等等。 所以這些都出現在新聞報道中,而其它題材就很少見到這種現象了。


閒看秋風999


世界各國語言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藉詞現象在每門語言中都很常見,英語中的確有不少漢語,漢語中也有不少英語。

英語中滲透著很多漢語或者漢語元素。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由於英語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它不斷地吸收對其有用的各種外來詞語,因而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詞語。大多數英語詞語都源自於其他語言,如拉丁語、德語、法語、希臘語、荷蘭語、意大利語等50多個語種,其中包括漢語。

只是你讀英文文章時,沒發現裡面有漢字而已。因為這些漢字有的是以拼音形式出現的,有的是採用了譯借法,也就是借了漢語中的義。

第一,直接借用(拼音),這種非常常見,如:衣著飲食方面,toufu, dudou(肚兜),chop suey(雜碎),jiaozi(餃子),Maotai(茅臺酒)等;歷史文化方面: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經》),yinyang(陰陽),feng shui(風水),Kwan Yin(觀音),lama(喇嘛),xiucai(秀才),kowtow(磕頭) ;政治經濟方面:hukou(戶口),yuan(元,錢)等;文體娛樂方面:pinju(評劇),Yuju(豫劇),Erhuang(二簧),Peking opera(京劇),Jingbai(京白),wudan(武旦),qinyi(青衣),hualian(花臉),daomadan(刀馬旦),pipa(琵琶),erhu (二胡),guzheng(古箏),Sanda/Sanshou(散打),Tai Chi(太極拳);隨著漢語中新興詞語的出現和中國影響力的提高,dama大媽,tuhao土豪,guang chang wu廣場舞,連前幾年火爆的“給力”都到了英語中了,老外叫gelivible。這些都是漢語詞語音譯為英語的!

除了漢語,還有中國的一些地方語言也被納入英語中了,如,tycoon大款,閩粵的音譯,指有錢有勢的商人或者企業家,以前我們管他們叫“大掌櫃”。馬可波羅在書裡描寫當時的中國,說東方物阜民豐,黃金鋪地。英國人通過鴉片戰爭入侵中國,把這個詞也拿走了。

"casino"是福建話的音譯。以前,移民到美國的福建民工,經常聚眾賭博,藉以消遣。想不到,casino悄悄別寫入了英文詞典。

第二,採用譯借法,把中國元素中的漢語詞語翻譯成英文。如,spring rolls(春捲),moon cake(月餅),Four Books(《四書》),Five Classics(《五經》,Mandarin(官話/普通話),Cantonese(廣東話/廣東人),china(陶器),chopsticks(筷子),Long(龍),Qilin(麒麟),Spring Festival(春節),paper tiger(紙老虎),chengguan(城管)。

除了詞語,還有一些中式英語也被寫入英語詞典了。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no money no talk(沒錢免談),lose face(丟面子)等。

可見漢語在英語中也有很大影響的。然而,無論怎麼借都不會出現直接借漢字的情況,因為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世界上的象形文字比較少,基本都是表音文字,模樣基本和英語或漢語拼音類似,都是由字母組成,如果借用漢語拼音,老外基本能根據拼寫讀出來,可是如果是漢字的話,就看不出來怎麼讀了。另外,老外都覺得寫漢字像是在畫畫,筆畫還那麼多,對他們來講,學說漢語還好,要是學寫漢字,實在是太難了。所以,英語中是沒有漢字的,只有拼音,或將漢字翻譯成英文。就拿我來說吧,我覺得法語啊(雖然我學過法語),德語啊都很好寫,但讓我去寫日語,雖然日語和漢語很相似,但我還是有些打怵,因為我怕“畫”不像。

漢語中經常摻雜英語,自然也正常了。漢語借用英語也有兩種形式:

第一,保留英文的形式,但那基本都是英語縮略詞,只有英語單詞的首字母。如HIV,很多各種病毒名稱,如HN1等,WTO,因為這樣好記,寫起來省事,而且全世界通用,包括中國人基本都能看得懂,因為我們英文水平普遍提高了。NBA,多麼簡潔,熟人不知?但是你要是說一堆漢語多費勁,所以,這也和我們受教育水平有關!另外,有些技術本身就是從西方傳來的,我們又何必再重新再造一個漢語詞呢?而且有些也不好造,比如X-ray,我們即便管它叫做叫X射線,那還是帶著英文字母“X”啊!

我們有什麼理由,非要把這樣英文字母從漢語中踢出去呢?

第二,採用音譯或譯借法,將英文單詞翻譯成漢語。以下漢語詞組就是從英語借來的:克隆 clone,色拉 salsd,酷 cool,綠卡 green car,的士Taxi,蜜月 honeymoon,託福 TOEFL,軟著陸 soft landing,麥當勞 MacDonald,白領 white collar,撲克 poker, 雷達 rader,芭蕾ballet,冷戰 cold war ,酒吧 bar,千年蟲 millennium bug,沙發 sofa等。

所以,無論英語借用漢語,還是漢語借用英語,都是符合語言的發展規律的,世界上各門語言一直都在相互滲透著,國家文化相互交融,屬於正常而且必然現象,無需大驚小怪的!


外世網


題主談的實際上是關於英漢兩種語言在相互吸收對方的詞彙時,在文字利用顯示上的不同作法的問題。

其實英語當中也吸收了很多漢語詞彙。例如:功夫→KONGFU、豆腐→TOUFU、餃子→JIAOZI、太極→TAIJI、風水→FENGSHUI、圖騰→TOTEM、易經→ICHING、苦力→COOLIE、叩頭→KOWTOW、盆栽→BONSAI、舢板→SAMPAN……等,以上是通過音譯翻譯過去的詞彙。稍微複雜一點的行為,他們就用音譯+意譯的辦法翻譯過去,如:宮保雞丁→KUNGPAO CHICKEN,等等。這樣就使得你在英美報刊上閱讀英美人寫的文稿時,裡面完全看不到漢字的蹤影了。

為什麼他們不能直接利用顯示漢字?直接顯示漢字,從文字排版技術這個角度來講,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英美人當中認得漢字的人極少,如果直接以漢字顯示,絕大數人不認識,會影響閱讀。再說,他們也無意那樣做。

漢語在利用英語外來詞彙的問題上,比對方做得要靈活一些,開放一些。

一是跟英語一樣,譯成自己的文字來顯示。如BUS→巴士、TEXI→的士、STORE→士多、SANDWICH→三明治、SALAD→沙拉……,以上是音譯過來的詞彙;再如TIMES→時代、SCIENCE→科學、NATURE→自然、IVY LEAGUE→常青藤大學……,以上是意譯過來的詞彙。讓外來詞彙來適應本土文字體系,就像漢語詞彙在英語那邊的待遇一樣。

再是直接加以利用顯示。如WIFI、HIFI、WLAN、WINDOWS、VISTA、EXPRESS、VISA等就屬於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出現直接利用的情況?有兩個原因:

一是有的英語詞彙不好音譯,比如WIFI、HIFI這兩個英文縮寫中的FI這個音節,漢語裡面沒有近似音,你怎麼去音譯?

二是意譯出來的漢語對應詞字數太多,不便使用。比如NASA這個縮寫,意譯過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比原文多出了7個音節;再如OPEC這個縮寫,意譯過來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比原文多出4個音節;又如GDP這個縮寫,意譯過來是“國內生產總值”,也比原文多出3個音節。還不如直接利用原文來得簡便快捷得多!

漢語裡面吸收自英語的詞彙,要比英語吸收自漢語的詞彙多得多。數量多了出現的頻次自然也就高了。所以你會經常在一些漢語文稿中看到有英文詞彙,鮮見在英語文稿中看到有漢字出現的情況。


心際旅行76331311


可能是因為大家只看過中文書沒看過英文書吧,或者看的英文書偏偏不是那類才會出現這個錯覺。一本講甲骨文的英文書裡沒有中文可能麼?不過大多數情況,因為英語是拼音文字,漢字直接以其拼音形式出現,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梗常凱申麼,試問如果沒有人把蔣介石翻譯過去,哪來的常凱申,很多老外寫中國歷史的書也會引用原文,記不記得前段時間哈佛教授唱朝代歌了,那不是音譯的英文麼。事實上由於移民很多漢語在向英語滲透,最典型的莫過於long time no say。相比而言,很多中文出現英文有些是要引出原文重新翻譯,確實有很多文化錯位就是因為翻譯不當或者漢語世界沒有對應概念需要重新解釋下,有些是新的概念應用簡介,比如我就覺得CEO比首席執行官簡潔,DNA比脫氧核糖核酸簡介,這些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於科技上是人家首創在傳播中發生長尾效應而已,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家洋鬼子拽英文顯擺,不過更多時候直接給出很多英文並解釋其含義的確有助於消除文化錯位。比如政治經濟學,其實馬克思時代的政治經濟學就相當於今天的經濟學,而當時的經濟學詞意是家庭理財,加上政治顯示其討論的是國民財富,此處我一個單詞沒放,你不覺得似乎不太懂麼?如果我拿出economic以及這個詞的希臘問起源是不是可以更好的說明這個情況?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不是因為是不是必須用英語而是因為這個學科就是引進的,用英語就好像讀原典一樣重要。

以上。


司馬牛腩


看了這麼多回答,我覺得說的都不是特別全面,我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漢字和拼音都是中國的語言,我們在小學一年級剛開始學的就是拼音,學會了拼音以後才開始認識漢字,外國人的文章裡不出現漢字,但是他們也有我們的拼音。

比如說地名,北京在他們的文章中出現的就是拼音BEIJING,以前北京還有其他說法,可是後來都統一用這個拼音。中國還有很多地名也是這樣。

比如說人名,外國人說中國人的名字,也是用的拼音,除非中國人給自己起了一個英文名。

還有一些食物,比如豆腐,toufu,也是用的拼音,而不是西方說的英文名的豆腐。

普通話是比較難學,比較難說的語言,書寫起來也很難,讓老外很頭痛。所以他們很多都是用拼音代替,而不是文字。

以上只是幾個簡單的例子,從例子中可以看出,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出現漢字,他們其實已經出現了我們的拼音。

我們的很多文章中出現英語,有時候是為了迎合潮流,有時候是英語書寫比較簡單,比如GDP,如果說漢字就比較多,而說英語的簡單很多。

以上回答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同看法,歡迎一起探討!謝謝!!


快樂子梓愛小牛


首先表層原因是我們大多數人看得懂英文字母,而絕大多數使用英語的人看不懂漢字。

深層次的原因就涉及到對於外來語和專有名詞的使用的問題了。中文中出現的絕大多數單詞和字母都是專有名詞或其縮寫,少部分事外來語,還有一部分是漢語拼音及其縮寫。

以我們常見的PM2.5為例,他的準確描述應該是: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顆粒物。寫作PM2.5更為方便快捷一些。還有我們常見的各種化學式、各種數學公式等。

這些都是被作為專有名詞使用的,可以說他們不屬於中文也不屬於英文他們是科學的語言。

自工業革命開始英國主導世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崛起進而主導世界,巧的是這兩個國家都說英語。可以說近200多年的現代文明幾乎就是在英語體系下建立的,所以在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引入英語,這是不可避免的。

也不是說英文中就沒有外來語,恰恰相反英文就是在大量吸收外來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真正的古英語,應該叫做凱爾特語,是英倫三島上的凱爾特人發明的。一般意義上的古英語,準確地說應該是指盎格魯—薩克遜語,公元5世紀,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人入侵大不列顛,三個日耳曼部族的方言融合成了古英語。公元6世紀末,由於基督教的到來,於是古英語中出現了大量的宗教詞彙。公元9世紀,英國又遭到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入侵,這些北歐海盜帶來大量的斯堪的納維亞詞彙。到了諾曼底征服,諾曼底公爵帶來了大量的法語詞彙。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希臘語和拉丁語詞彙融入英語當中,而英國的全球殖民也帶來無數新的詞彙。

也就是說英語就是在這樣不斷吸收外來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樣,在這些外來語中也有漢語的存在,只不過是使用了字母進行音譯而已。比如,我們都知道的:豆腐、功夫、颱風、茶、大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