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取經的的唐僧

偷渡取經的的唐僧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出生在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沒有步入佛門之前名叫“陳禕”,“玄奘”是他的法號,後被尊稱為“三藏法師”。玄奘為中國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解決了國內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解釋問題。作為一名偉大的佛經翻譯家,他與弟子共譯出佛經74部,其數量居整個唐朝的一半以上,其質量也遠超其他人。其中最偉大的成就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

玄奘12歲隨兄長陳素寺出家,從此開始潛心修煉佛法,在此期間,他發現佛教內部派系林立,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解釋各有各的見解,並且為此爭論不休。為解決這個難題,他遊歷大唐的佛家名山,求教學識淵博的高僧,但收效甚微。於是,他決定奔赴佛教發祥地——天竺(印度),去尋找佛教經典。

偷渡取經的的唐僧

名著《西遊記》中,角色唐僧就是以玄奘為原型創作的。不過小說與現實中的人物往往有很大差異。玄奘此次西行沒有唐太宗的通關文書,而是以一個偷渡者的身份出國的。當時李世民剛剛當上皇帝,內部統治不穩,外又有突厥犯境,所以就只能以守為攻。為此嚴厲限制與西域各國的交流。因此玄奘第一次申請出境,遭到官府拒絕,之後的申請也屢屢碰壁。

玄奘並沒有因眼前的困難而退縮,他選擇了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偷渡,此後,他一直等待偷渡時機。皇天不負有心人,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河南、甘肅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許多地方因自然災害顆粒無收。災民紛紛湧進首都長安和不少城鎮。朝廷允許災民易地就食,玄奘就趁此機會偷偷離開長安。

一路西上,玄奘自己挑著擔,沒人給牽馬,困難重重倒是不假。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大唐下達了追捕令。此時的玄奘已經是個明星人物了,朝廷很快獲悉玄奘企圖偷越國境的消息。他剛剛到達京州(甘肅武威),一道緊急公文就由長安發到涼州,命令涼州都督李大亮扣留玄奘,並將他遣送回長安。但是消息被人洩露,玄奘在當地一個熱心的僧人協助下,日夜不停地逃出涼州關口,走向瓜州。

瓜州刺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不僅熱情款待玄奘,還主動幫他打聽去天竺的路線。就在這時,追捕玄奘的公文到達瓜州,獨孤達不敢挽留玄奘。玄奘焦慮萬分,西域嚮導石盤陀表示願意護送他到邊界,於是二人連夜出發了。但是石盤陀說話不算數,中途腳底抹油溜了。要渡過疏勒河和玉門關,沿途有5座烽火臺,守衛的唐軍對出入邊境的人檢查嚴格,玄奘想連闖5座烽火臺難如登天。成就大事的人少了運氣是不行的,守衛烽火臺的武官也是佛教徒,對玄奘好生款待,並關照各烽火臺為他放行。由此玄奘順利越過大唐邊境。

偷渡取經的的唐僧

艱苦仍舊繼續,偷渡成功之後,孤身一人的玄奘進入了渺無人煙的莫賀延磧——甘肅安西與新疆哈密之間廣達800裡的戈壁灘,這是比沙漠還要荒涼的石質戈壁灘。夜晚的戈壁灘,更是恐怖,磷火四處遊動,忽明忽滅,如同遊走的幽靈。而最大的困難是缺水。可是他當初立過誓言: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

經過數日的絕處逢生,他來到了高昌國附近,高昌國王是虔誠的佛教徒,送給他大批的出行用具以及護送人員,還給玄奘即將經過的24個國家的國王一一寫信,請他們給玄奘提供方便。於是玄奘一行人踏過火焰山絕塵而去。

在漫長的旅途中,玄奘經過了有豐美水草的阿耆尼國的綠洲,地形崎嶇的穆素爾嶺的冰峰,綿延四百里山色的大清池塘,接著到了素葉城(即碎葉城)。一路之上嚐盡酸甜苦辣,人員死傷一半有餘。眾人歷經一年之久,終於到達了天竺。

到了天竺以後,玄奘在那爛陀寺潛心學習佛法,之後又遊歷了附近十多個小國,去了當地的各大佛教名寺學習佛法。經過了十幾年的遊學,他對於大乘佛法的理解已經非常透徹,在著名的那爛陀寺中,僧人與他辯論佛法,無人辯得過玄奘。玄奘學成之後準備回到大唐,天竺國王誠心誠意挽留玄奘,但玄奘去意已決。公元641年回國時,他已經是全天竺學問最高的佛學高僧。

偷渡取經的的唐僧

回國之後,唐朝王室對他表示歡迎,唐太宗親自接見了他,勸他還俗,並且許諾他高官厚祿。玄奘卻不為所動,此次回國他帶回大量佛經,執意要做翻譯工作,唐太宗拿他沒辦法,便把他安置在大慈恩寺擔任寺院住持,與此同時負責翻譯經書。為了幫助玄奘,唐太宗下詔書,調集全國著名的僧人協助玄奘譯經,玄奘一邊翻譯經書一邊撰寫了《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對西域的風土人情作了十分詳細的介紹,至今仍是我們研究西域文化的重要文獻。

關於玄奘出家的原因,現存文獻語焉不詳。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講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少年時期生活拮据,其兄由此才攜其住於佛寺。也就是說,玄奘出家有兩種原因:一是少年困苦,二是從小就信仰佛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