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徐州板面

在徐定居已整整七年了,加上之前和楊先生談戀愛(搞對象)的那三年也來過徐州數十次,所以對徐州的吃食是相當的瞭解了。

記徐州板面

整體來說徐州及周邊的吃食是比較粗狂的,地域性決定了這樣的飲食習慣。有次吃飯時討論各地美食,本地的一個同事說,他真不知道自己上大學之前那些年是怎麼長大的,媽媽做的飯菜跟豬食一樣,什麼都是一鍋燉,後來去四川上大學才知道食材可以這樣做這樣吃,生而為人,錯過多少美食啊。當然這有調侃玩笑的意味,但是對徐州的吃食也可見一斑了。

徐州的本地特色並不少,果木燒火的地鍋雞、羊肉、把子肉,還有我今天說的板面,都是很具特色的吃食。

第一次吃板面,是在火車站附近,只能說當時年少啊。那天從火車站出來有點餓了,就去附近的小吃街想著吃點主食,聽著叫喊“牛肉板面,牛肉板面”,就去了,吃了一小半兒,呵,那個難吃呀,就是一碗水煮麵,面不勁道,湯不濃厚,連飄的菜葉子也不翠綠。火車站附近的果然不靠譜,因為人家從來不是為了賺取回頭客,所以能做多難吃就做多難吃。

後來真正在徐州定居了,就深入的瞭解和嘗試本地的吃食,板面就是其一。

其實真正的板面是與徐州接壤的安徽太和縣的小吃,相傳從三國時就有,所以歷史悠久。各家做法也歷經改良各不一致。牛肉湯的熬製香料就各不同,辣椒的製作更是各家秘籍。估計只有面是差不多的路數,那就壓面機多次滾壓最後切條,勁道十足,只是左不過還是一道機器壓製而成的面,不能與手工面想媲美。但板面的關鍵不在面,在澆頭,就是熬製著炸辣椒的牛肉湯。

徐州有名的板面很多,老牌子就有連鎖的老翟板面。他家的牛肉是一絕,爛而不碎不柴。

記徐州板面

小劉板面家的辣椒是最好的,三伏天沒胃口時看那紅彤彤的辣椒保證你胃口大開。還有好多家板面其實都各有特色。

板面流傳至今,既是大雅之堂的主食,又是路邊、街邊小攤、小店的“寵兒”。更多的常見於市井小巷,街頭路口,冷不丁拐進一個衚衕,那衚衕的某個角落就會赫然出現“板面”的門頭,在那兒傲視群雄,孑然而立。

每到就餐時間,總能見到各色人物岔著腿坐在矮凳上吃得唏哩嘩啦不亦樂乎,吃客魚龍混雜,不乏西裝領帶、亦不排斥粗衣布鞋。大江南北人們對板面的情結,總是質樸而爽快的。

當面條出鍋,澆上辣椒,放上雞蛋,一股誘人的香味直鑽入鼻孔,讓人慾罷不能!冬天吃一碗,渾身散發熱氣,夏天吃宛若洗了個桑拿。

記徐州板面

甘肅靖遠縣是以會吃能吃而出名,養大了我這樣的西北姑娘,在南京混跡於淮揚菜和上海菜,今天對這碗板面也熱衷不已。想著它寬厚的面身,冒油的辣椒,黃澄澄的豆子,綠油油的青菜,嘴巴都溼潤了,此刻唯有高呼“老闆,來碗板面,多放辣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