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P2P虧損30萬後,這點是真正要做的

投P2P亏损30万后,这点是真正要做的

近期P2P平臺不斷爆雷,關鍵是身邊有人踩雷了,幾十萬的心血收入瞬間化為烏有,我覺得有必要說點什麼。其實兩年前e租寶崩盤的時候,我就寫過文章《e租寶、MMM的確可恨,但真正的對手是人性》。那時把原因歸結為人性,沒有錯,但如果再老調重彈的話,只能說明我這兩年根本沒有進步。事實並不是,最近一直思考,似乎摸到了一些本質原因。

這裡有個核心問題:為什麼一些人認為P2P不靠譜,而另外一些人卻對此深信不疑?面對同樣一件事,為什麼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判斷?

我問過原因,大致是已盈利的好友推薦,自己進行過小額測試後,之前的那點警惕心就消失殆盡。其實我也在聯璧金融擼過幾個路由器,但一直都認為這樣的平臺風險極大。因為能在6個月內獲得超過120%的收益,這會讓人感覺到恐懼。我參與也只是沒多少錢,完全可以承擔最壞的結果。體脂稱的返款到賬後,本打算再擼個空氣淨化器,由於返款週期是一年,再加上活動已經持續兩年多,預計離崩盤不遠了,就沒有再參與。果然不到半年,崩盤了。

有個投資P2P虧了20萬的跟我說:那可是他打工幾年的積蓄。第一反應當然是自責、後悔、傷心,這是基因決定的本能反應。

但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能夠成長,除了本能反應,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用大腦反思。反思這件事的每個細節以及自己當時的思維,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做一件事前,起碼要對這件事有足夠的瞭解。這句話單獨列出來,相信誰也會同意。但是為什麼真正遇到事情,就沒有這樣去執行呢?這才是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再概況一下就是: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更底層、更本質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事我想了幾天,卻一直沒有形成清晰的答案。直到遇到一件小事,瞬間茅塞頓開。

前段時間我定製了一個淘寶店軟件,其他人都能正常使用,但有一個反饋不能正常運行還截了圖。顯然不是軟件本身的問題,我注意到他是xp系統下使用,基本就得出結論:這個軟件不支持xp系統。去問了軟件作者,果然如此。那麼,我們聽到的那些道理就好比是這個軟件,不是軟件有問題,是底層的操作系統有問題。這個操作系統就是我們的思維——考慮問題的方式。

投P2P亏损30万后,这点是真正要做的

如同沒有專人管理的共享單車,只會越來越亂。我們的思維也是如此,沒有經過刻意訓練,只會是零散的,無序的,無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的。這就需要為思維建立各種結構,來解決遇到的問題。最普遍存在一個邏輯結構莫過於: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下面就以P2P的案例來演示這個結構思維。

一、P2P是什麼?

正規的P2P只能是一箇中介信息平臺,投資需求和項目融資需求在這個平臺上得以匹配。風險由投資者自己分析判斷承擔,平臺只是起個撮合的作用,其利潤就是少量的介紹費。

按這個邏輯推理下去,經常爆個“小雷”的平臺才是真正靠譜的。因為銀行都存在一定的壞賬率,而P2P平臺的融資方一般都是銀行認為風險高,不願貸款的那些企業,怎麼可能每個項目都達到預期收益,怎麼可能沒有壞賬呢?那麼多項目,出現幾個無法兌付的才正常,才符合真實情況。但是,投資者如果知道這個平臺出現過無法兌付,肯定不願把錢投在這裡的。

人們更願意相信那些信用“極度良好”的平臺,從來沒有出現過無法兌付,從未有過壞賬,保證每年14%的收益。殊不知能做到這般,只能自融,只能玩龐氏遊戲,風險得不到釋放,最後的結果就是大爆炸。有句話:小病不斷,大病不犯,挺適合放在這裡的。

另外還有個概念需要弄明白:龐氏騙局。獨立思考的前提是掌握了足夠的知識,並真正理解內化成自己的血肉,然後才有底氣大膽的懷疑、批判。如此,對於養老制度,都可能細究一二。如此,什麼央視廣告、名人站臺、明星代言、國資背景,甚至是以國家為後盾,包括自以為是的小額測試。林林總總,眼花繚亂,但你會堅定的認為:都是表面現象,依然無法改變早已確定的本質判斷。

其實,僅僅弄明白P2P是什麼,就不應該參與了。起碼在目前監管不到位,信息不透明時,不應該參與的。

二、為什麼P2P會淪為龐氏騙局?

這點,吳曉波的分析已經夠全面,我直接複製過來。

第一,從P2P公司借錢的企業,一般都是拿不出抵押物的高風險用戶,他們存在著還不起錢的風險。

第二,P2P公司主要是靠剛性兌付和高額利息來吸引用戶,為了不影響剛性兌付的承諾,它們往往需要借新還舊,拆東牆補西牆。

第三,P2P是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一旦某些平臺降低利率,用戶就會開始流失,這就使得P2P平臺必須保持高利率的剛性兌付。

三、怎麼辦?

對於還未參與的,不懂的那就看數據,算概率。吳曉波文章中寫到:95%的P2P平臺都將關停。這樣看,還不如去賭場呢,賭大小的勝算還有50%。巴菲特也說過:看不懂的不投。我在之前文章也寫過:我不反對合理的投資,但要在認清某個平臺本質的前提下再出手。如果你也分不清楚,那最好還是按兵不動。你需要徹底拋開主觀僥倖心理,然後讓概率思維成為主導。

對於已經虧損的,最開始有情緒很正常,人非草木。但不能每天活在自己的主觀情緒中,更應該做的是徹底反思。以此事為契機,推翻原來主觀零碎的思維,開始構建真正用於生存的結構化思維。當你真正具備了,你會發現賺回虧損的幾十萬不是難事,更沒必要把錢投給P2P,在自己手裡產生的收益高得多得多。

行文至此,一直在講P2P,但這根本不是重點,只是結構化思維在這件事上的應用。我以前經常用的詞是:思維體系,聽起來有點籠統,不如“結構化思維”描述的形象。

黑乎乎的石墨和亮晶晶的鑽石同樣是由碳原子組成,但是隻因為組成結構不同,結果卻有著天壤之別。看新聞就知道調整公司架構或組織結構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不必說更多的事實了,顯然“結構”在整個世界都發揮著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當然,人類的思維也不例外。所謂結構就是從混亂到有序,所謂結構化思維就是有序的思考。

上面提到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只是結構化思維其中一種。結構化思維是有生命的,它會生長,會疊加。它看不見,但非常重要,如同空氣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