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從兒女辦理後事,就能看出兒女孝不孝心

1.從古至今,凡是走長輩去世的,都會穿壽衣,家裡人都會為死人安排後事,入殮最重要的就是為死者穿衣服,所謂的就是壽衣。

為什麼穿壽衣,這裡面的壽衣來源於古代傳統風俗習慣,壽衣在古代人死後,而有錢人都會穿壽衣下葬,也就是說壽衣都是古代有錢人家穿的。

人死後,從兒女辦理後事,就能看出兒女孝不孝心

2.貧苦百姓他們只能只能掙到錢養家餬口,最後死了,但是他們想著自己下一輩子榮華富貴,於是,開始讓子孫後代給自己買一套壽衣。

子孫後代想要進到孝心,開始給老人買一套壽衣,這也是給老人最後一份尊嚴,同時也表現兒女的效忠與孝心。

如果沒有給老人買壽衣,說明老人走的不乾淨,也就是說老人不乾淨的走了,也是子孫的不孝。

在我國古代,在老人快去世的時候,家人開始準備後事,第一個步就是把老人衣服同時換一套新衣服,如果沒有換,老人去世後,壽衣就不好換了,讓老人一身穿著舊的衣服走,是兒孫的大不笑。

人死後,從兒女辦理後事,就能看出兒女孝不孝心

3.到最後一刻,給老人換上新的壽衣,壽衣為什麼一般都是黑色的,一身黑,在頭上戴著帽子,帽頂上必須有一個紅布做成一個包,可以給老人帶點老人隨身物品,而且穿壽衣最忌諱一點。

必須死者的手必須放在死者袖子外面,不能漏出來,這是因為,死者的袖子太短,比如說手漏出來,表明兒孫不孝,說明老人死後都衣不遮體,這在當時古代是非常不孝的說法,這種穿壽衣的方法,就是讓老人方方面面的離開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就是兒孫對老人最後一份孝。

穿壽衣的時候袖子必須得遮住死者的雙手,歷史中一直有這個說法,就是大家所說的衣不露手,這條規矩是為死者的子孫後代著想。

據說如果死者的袖子沒有遮住自己的雙手,那麼將預示著自己的後代以後是衣不蔽體,說白了就是要後代都要去要飯為生,當然這都是迷信的說法了。

人死後,從兒女辦理後事,就能看出兒女孝不孝心

4.以我個人分析,人從生下來的時候,在到最後走的時候不太那樣孤單,身後有自己的兒孫的盡孝,不往自己的辛苦付出一生。

現代看一個人的孝心,往往就從老人死後的衣服和對老人死前準備,就能看出來,一個有孝心的兒女往往就是老人死後給老人的準備後事花銷就幾乎能看出,他們給死後老人的花銷大,從老人的棺材和死後的壽衣和準備的花銷,從這些和別人家對比,就能看出兒女的孝心如何。

為什麼要從這些可以看出來,原因,現在的兒女看到老人死去,有的人開始算計一些小錢,從而就會簡單的計劃整個花銷,這樣從棺材和老人死後的部首都花少的錢,這樣別人看見一些便宜貨,就能判斷這個家庭,就是不怎麼和睦,就連死人的錢都能算計,你認為這個人家能孝心嗎?

還可以從另一方面反應出一件事情,就是有的人生前對老人不好,他們有的記恨老人的兒女,就在老人死後,你認為這樣的兒女能給老人帶來怎麼樣的後事,他們就心裡不願意花錢,只不過是被逼的,怕別的親朋好友笑話,只能給老人辦理後事,只能是從節省來說起,這就從節省中可以看出這樣的兒女就是不孝。

5.有的人肯定會說,不能從辦理後事,就能判斷兒女的孝順指數多少,但是有的兒女都是非常孝順,但是自己一生孝順到老人去世,所有的錢幾乎都花在老人吃喝與看病上了,最後沒有錢了,給老人辦理後事,這樣的節約後事的也有很多兒女,只不過就是真的沒有錢,還有的是就是親朋好友已經借不來多少錢了,真的是盡力到孝。

我從老人去世以後,我總結一個道理,道理就是,孝是人之初的本性,從而就能得出道理:上有老人,下有兒女,壓在自己身上,就看你怎麼對待這件事情,你要是生前對老人不好,下面兒女在看著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說,你對老人不孝順,兒女在看著,同時在學習,你是怎麼對待老人的方方面面,等你到老以後,你就會得到,你是曾經怎麼對待老人的情況,這時,你的兒女就會像當年你是怎麼對待老人的,他們都還原以前的後果。

這就是佛家所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就是因果報應,希望每個兒女好好對待老人,千萬別在教兒女的怎麼不孝,到老真的讓兒女學會這些東西,這時知道晚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