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貨幣「放水」時代再臨,但這次和以往都不一樣!

如果真要找一個時間點,7月31日的會議,便是中國宏觀政策放鬆的標誌性事件。

經濟高層說的很明白了,“大水”要來了,財政貨幣政策協同作戰;但不“漫灌”,定向調控,精準施策。意思是,水該放還是要放的,只不過不是水龍頭大開,而是強調“定向”二字,小瓢舀水,“哪裡不會補哪裡”。

會議之前,央行、銀保監會、財政部動作頻頻,該降準的降準,該窗口指導的窗口指導,這次會議是“另一隻靴子落地”。

重磅,貨幣“放水”時代再臨,但這次和以往都不一樣!

1、

理解這次政策寬鬆,還得回顧之前三次大放水。

第一次是2008年,源於美國次貸危機,4萬億計劃橫空出世,降準降息應接不暇。

第二次是在2011年,源於歐債危機,降息2次,降準3次。

第三次是在2014年,所謂“三期疊加”,政策繼續寬鬆,這次放水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本來幾近熄火的樓市又熊熊燃燒。

關於三次放水的分析評論汗牛充棟,偽磚家在此不再贅言,重點在於哪裡不一樣。關於此次宏觀調控政策寬鬆,之前的文章“這次放水不一樣”中,就預測將會放水,果不其然!這次會議更是印證了“不一樣”的論斷。

會議通稿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對當前形勢的判斷,從4月23日政治局會議的“經濟週期性態勢好轉”,到現在的“當前經濟穩中有變”,因為貿易戰、金融去槓桿等問題的變數增加。

·關於宏觀經濟調控,提及“把握好力度和節奏”,還提到了六個“穩”,意味著不會像之前那麼激進的去槓桿,並無新意的資管新規便是例證。

·在財政貨幣政策上,提出“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上文提到的央行MLF等操作便是前期試探,後期寬鬆政策會一波接著一波。

而且,之前的放水大肆宣傳,引吭高歌。這次放水低調內斂,沒有宣傳造勢,做的比說的快。開會之前經濟管理部門已經幹起來了,而且手段不再是無腦降息降準,更講究策略:

比如,央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定向下調部分銀行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在國庫現金管理定期存款招投標中,向商業銀行釋放了1500億的資金,把利率拉下來。銀保監會、財政部也是用足了手腕。

在這個視角上,央行與財政部專家的爭論也挺“不一樣”的,表面是部門政策方向之爭,實際是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國經濟兩位“門神”在討論站位問題:馬上就要放水了,誰先誰後,誰左誰右,誰大誰小,得有個說法。

2、

說“不一樣”,換一個邏輯,還因為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變了,這次不能因循守舊,必須不同以往,這關係到國運興衰,百姓福祉。

為什麼?

前三次放水,除了短暫經濟回暖外,長期看並無“療效”。甚至起到了反作用,結果是債務率高企、股市長期低迷、房價火箭般躥升等等。

可以說,本屆經濟高層履職以來,“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導向,便是針對上述結果,清除放水積弊,調整中國經濟走向。

如果不這麼做,就像是大病(經濟下行)來襲後,不痛定思痛,找準病因,對症下藥(產業轉型升級);而是胡亂吃藥(大放水大寬鬆),導致病入膏肓(債務高企、股市疲軟、樓價飛漲)刮骨療毒,治癒沉痾,勢在必行(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

其實,三次危機,正可倒逼轉型,推進改革邁向深水區。那時國內政治經濟基礎比較好,國外不確定性因素較少。過了這村,還真就沒這店了。

現在,內部風險積聚(槓桿率高企、P2P暴雷、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等等),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地緣政治環境不好,貿易環境惡化),深化改革的窗口已經關閉。

想想看,現在倒是挺考驗高層的智慧:宏觀調控就像高空走鋼絲,一邊是必須一往無前向前衝,另一邊還得凝視腳下深淵萬丈。

3、

去年末及今年上半年,在政策初見端倪之前,國內還在爭論,政策放鬆有無可能,畢竟“去槓桿”正如火如荼,“調結構”正信誓旦旦。

那時候,儘管銀行流動性趨緊,也得輾轉騰挪;儘管地方政府債務承壓,卻也不敢聲張;儘管一些國企資金斷流,必須咬牙挺著。

可能,國內的學界、業界,極少有人想到宏觀調控再次寬鬆吧。

但國外有。外資判斷中國會主動政策寬鬆,並通過真金白銀下了注!這段時間利率上升預期強烈,配置利率債的機構“鳳毛麟角”。但是外資卻成功抄底,而且很堅定地持續增持。根據中債登與上清所2018年6月份債券託管數據,1-6月份境外機構累計增持了人民幣債券3984億元,其中國債3088億元,佔今年上半年國債增量的81%!

或許看準了中國經濟下行,或許看到了中美貿易衝突的苗頭,或許認為運動式的去槓桿不靠譜。總而言之,外資投資者,看準了經濟一定會遇到問題,看清了政策寬鬆的趨勢,成為了流動性寬鬆的最大受益者!

這波操作,必須佩服。

4、

外資的準確,在於“局外人”視角的客觀。增長中的龐大經濟體,像是轟隆隆的火車,儘管遇到問題,也得在前進過程中解決。尤其是外部環境變化,政策寬鬆應該放在政策選項之中,關鍵是怎樣的寬鬆。

之前就說過,不要把這次放水想的太簡單。放到先前三次放水的框架理解,雖簡單省事,但會錯過細節。要知道,美國的幾次QE是放水,日本的長期超低利率也是放水。條件不同,結果也不同,關鍵在於放水的“姿勢”,怎麼引導和約束“水”流的方向。

從政策層面看,要在投放的方向上把握好,選擇那些效用長遠,對金融市場衝擊較小,並於經濟結構調整方向契合的“窪地”。例子不多舉,無非是綠色經濟城市治理、養老健康、教育科技等等。這類放水方向,不是零和遊戲,而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

難就難在怎麼做。

因為一提放水,馬上想到的又是“鐵公基”、房地產。確實,這些領域見效快,療效好,藥到病除,皆大歡喜。但是,縱觀全球放水史,許多經濟金融危機,都伴隨著基建高潮期。

而且,在這次政治局會議上,竟然突出“補短板”作為重點,特別是基礎設施領域的補短板,並且提出了“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難道又要搞基建,以大手筆投資對抗經濟下行?這是最讓人擔憂的。

但是,會議對房地產倒是十分硬氣。通稿裡特意提到了“堅決遏制房價上漲”、“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問題”,如果細細琢磨,高層如此嚴厲表態,怕是第一次。希望言行一致。

5、

當前中國經濟就一條大運河,水流遲緩,水位較淺,時過境遷,已無大江大河之氣勢。

而且,有的河道已被爛泥淤塞,有的河床反而水草豐沛。水位低,本來是整修河道、翻新老船的好時機,無奈天公不作美,且運輸任務繁重,只能把這些任務暫且擱下,先開閘放一些水,維持系統運轉。這樣,既滋潤了乾涸河道,又托起了陳船舊塢。並可以趁著好光景,淤泥爛草該清理還清理,淤塞河道該疏浚就疏浚而且。通過疏通清理,可以讓水流暢通,滋潤以前流不到的地方。不管怎樣,只要運河能持續運營,就有自我清理的本錢。

可能,這才是放水的應有的態度和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