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货币“放水”时代再临,但这次和以往都不一样!

如果真要找一个时间点,7月31日的会议,便是中国宏观政策放松的标志性事件。

经济高层说的很明白了,“大水”要来了,财政货币政策协同作战;但不“漫灌”,定向调控,精准施策。意思是,水该放还是要放的,只不过不是水龙头大开,而是强调“定向”二字,小瓢舀水,“哪里不会补哪里”。

会议之前,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动作频频,该降准的降准,该窗口指导的窗口指导,这次会议是“另一只靴子落地”。

重磅,货币“放水”时代再临,但这次和以往都不一样!

1、

理解这次政策宽松,还得回顾之前三次大放水。

第一次是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4万亿计划横空出世,降准降息应接不暇。

第二次是在2011年,源于欧债危机,降息2次,降准3次。

第三次是在2014年,所谓“三期叠加”,政策继续宽松,这次放水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本来几近熄火的楼市又熊熊燃烧。

关于三次放水的分析评论汗牛充栋,伪砖家在此不再赘言,重点在于哪里不一样。关于此次宏观调控政策宽松,之前的文章“这次放水不一样”中,就预测将会放水,果不其然!这次会议更是印证了“不一样”的论断。

会议通稿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从4月23日政治局会议的“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到现在的“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因为贸易战、金融去杠杆等问题的变数增加。

·关于宏观经济调控,提及“把握好力度和节奏”,还提到了六个“稳”,意味着不会像之前那么激进的去杠杆,并无新意的资管新规便是例证。

·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提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上文提到的央行MLF等操作便是前期试探,后期宽松政策会一波接着一波。

而且,之前的放水大肆宣传,引吭高歌。这次放水低调内敛,没有宣传造势,做的比说的快。开会之前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干起来了,而且手段不再是无脑降息降准,更讲究策略:

比如,央行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定向下调部分银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招投标中,向商业银行释放了1500亿的资金,把利率拉下来。银保监会、财政部也是用足了手腕。

在这个视角上,央行与财政部专家的争论也挺“不一样”的,表面是部门政策方向之争,实际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两位“门神”在讨论站位问题:马上就要放水了,谁先谁后,谁左谁右,谁大谁小,得有个说法。

2、

说“不一样”,换一个逻辑,还因为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了,这次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不同以往,这关系到国运兴衰,百姓福祉。

为什么?

前三次放水,除了短暂经济回暖外,长期看并无“疗效”。甚至起到了反作用,结果是债务率高企、股市长期低迷、房价火箭般蹿升等等。

可以说,本届经济高层履职以来,“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导向,便是针对上述结果,清除放水积弊,调整中国经济走向。

如果不这么做,就像是大病(经济下行)来袭后,不痛定思痛,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产业转型升级);而是胡乱吃药(大放水大宽松),导致病入膏肓(债务高企、股市疲软、楼价飞涨)刮骨疗毒,治愈沉疴,势在必行(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

其实,三次危机,正可倒逼转型,推进改革迈向深水区。那时国内政治经济基础比较好,国外不确定性因素较少。过了这村,还真就没这店了。

现在,内部风险积聚(杠杆率高企、P2P暴雷、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等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地缘政治环境不好,贸易环境恶化),深化改革的窗口已经关闭。

想想看,现在倒是挺考验高层的智慧:宏观调控就像高空走钢丝,一边是必须一往无前向前冲,另一边还得凝视脚下深渊万丈。

3、

去年末及今年上半年,在政策初见端倪之前,国内还在争论,政策放松有无可能,毕竟“去杠杆”正如火如荼,“调结构”正信誓旦旦。

那时候,尽管银行流动性趋紧,也得辗转腾挪;尽管地方政府债务承压,却也不敢声张;尽管一些国企资金断流,必须咬牙挺着。

可能,国内的学界、业界,极少有人想到宏观调控再次宽松吧。

但国外有。外资判断中国会主动政策宽松,并通过真金白银下了注!这段时间利率上升预期强烈,配置利率债的机构“凤毛麟角”。但是外资却成功抄底,而且很坚定地持续增持。根据中债登与上清所2018年6月份债券托管数据,1-6月份境外机构累计增持了人民币债券3984亿元,其中国债3088亿元,占今年上半年国债增量的81%!

或许看准了中国经济下行,或许看到了中美贸易冲突的苗头,或许认为运动式的去杠杆不靠谱。总而言之,外资投资者,看准了经济一定会遇到问题,看清了政策宽松的趋势,成为了流动性宽松的最大受益者!

这波操作,必须佩服。

4、

外资的准确,在于“局外人”视角的客观。增长中的庞大经济体,像是轰隆隆的火车,尽管遇到问题,也得在前进过程中解决。尤其是外部环境变化,政策宽松应该放在政策选项之中,关键是怎样的宽松。

之前就说过,不要把这次放水想的太简单。放到先前三次放水的框架理解,虽简单省事,但会错过细节。要知道,美国的几次QE是放水,日本的长期超低利率也是放水。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关键在于放水的“姿势”,怎么引导和约束“水”流的方向。

从政策层面看,要在投放的方向上把握好,选择那些效用长远,对金融市场冲击较小,并于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契合的“洼地”。例子不多举,无非是绿色经济城市治理、养老健康、教育科技等等。这类放水方向,不是零和游戏,而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难就难在怎么做。

因为一提放水,马上想到的又是“铁公基”、房地产。确实,这些领域见效快,疗效好,药到病除,皆大欢喜。但是,纵观全球放水史,许多经济金融危机,都伴随着基建高潮期。

而且,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竟然突出“补短板”作为重点,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补短板,并且提出了“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难道又要搞基建,以大手笔投资对抗经济下行?这是最让人担忧的。

但是,会议对房地产倒是十分硬气。通稿里特意提到了“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问题”,如果细细琢磨,高层如此严厉表态,怕是第一次。希望言行一致。

5、

当前中国经济就一条大运河,水流迟缓,水位较浅,时过境迁,已无大江大河之气势。

而且,有的河道已被烂泥淤塞,有的河床反而水草丰沛。水位低,本来是整修河道、翻新老船的好时机,无奈天公不作美,且运输任务繁重,只能把这些任务暂且搁下,先开闸放一些水,维持系统运转。这样,既滋润了干涸河道,又托起了陈船旧坞。并可以趁着好光景,淤泥烂草该清理还清理,淤塞河道该疏浚就疏浚而且。通过疏通清理,可以让水流畅通,滋润以前流不到的地方。不管怎样,只要运河能持续运营,就有自我清理的本钱。

可能,这才是放水的应有的态度和姿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