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派傳人張建國的奚派藝術怎麼樣?

戲苑奇葩


國家京劇院三團的團長,今年也有60歲的,演戲的頻率日漸減少。作為奚派老生演員,張建國紅起來的比較早。



1989年,30歲的張建國隻身闖上海,連演幾天戲,被上海人贊為“小演員轟動大上海”,從此張建國便一路受觀眾之寵愛。 他曾拜著名奚(嘯伯)派表演藝術家張榮培先生、歐陽中石先生為師,並長期受教於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朱秉謙先生。舞臺時間上,不但以傳統劇目聞名,並且有創新精神,比如他有新編京劇《火醒神州》《北國紅姑娘》《油燈燈開花》《瀘水彝山》,還主演過奚派創始人《奚嘯伯》。

張建國演唱十分有味道,奚派的滄桑中還有一種俏皮和靈動。 到中年之後,聽張建國的嗓子有一段時間感覺要“塌中”,那段時間他的演出也逐漸減少,在那之後張建國更多的投入到帶領京劇團隊創作,弘揚京劇文化,京劇美育等活動中。
比如京劇進校園,他們在校園裡是先講解後演出的形式,這樣便於孩子們更快速地接受更多的感觸京劇藝術。他認為京劇也不應該一味的重演歷史,對於一些老戲,應該新演,而所謂演戲戲,也不是演新的事兒,而是融合進新時代新思想,體現時代氣息。對於新編京劇來說,京劇的時代感是最重要的。


不止看戲


1958年出生的張建國,今年剛好60歲,說起張建國的藝術生涯,那也是挺光輝的。張建國14歲考入石家莊地區戲曲學院,17歲畢業後被分配到石家莊地區京劇團,一直在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呆了18年。

張建國31歲從開始,隻身闖蕩各個戲曲大城市。在上海的時候,被人稱為“小演員轟動大上海”。之後又去天津、北京、哈爾濱、大連、青島等戲曲氛圍濃厚的城市演出,受到很多稱讚。


正是由於他頻繁的拋頭露面,才讓人們逐漸瞭解到了這個奚派老生傳人,也受到了京劇界的關注。在張建國35歲的時候,調入了北京京劇院。同年參加了梅蘭芳金獎大賽,獲得了金獎。

此後又多次參加演出比賽,獲得了戲曲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被譽為“中國京劇之星”。現任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並且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奚派的傑出傳人。

其實張建國的藝術生涯也挺不容易,14歲才開始學戲,身子骨有些已經定型,張建國忍著疼痛,玩命補習“童子功”,哪知道身子還沒練好,嗓子就完了,遭遇了“倒倉”。那時候他只能演演小配角和反面角色。

從學校畢業後的八年,他也一直是不慍不火,直到25歲的時候,拜了奚嘯伯的徒弟張榮培為師,開始系統的學藝奚派藝術,這種情況才得到一定的好轉。

“洞簫美韻”是人們對奚派唱腔的讚譽,作為奚嘯伯的再傳弟子,張建國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但他並不拘泥於一門一派,而是另闢蹊徑,對奚派藝術進行創新。

他先後學習餘、譚、楊、馬等各個流派。在表演上,他學習馬連良的瀟灑飄逸;在塑造人物上,他學習周信芳注重情感的表達與宣洩。所以他後期飾演的角色,很難說那就是正宗的奚派藝術,而是經過改良創新的流派。


戲曲說


60歲的張建國,老生演員,藝宗奚派,原為石家莊京劇團演員,現為中國京劇院三團團長。

老規矩,關於張建國百度有的內容,請自行搜索查閱,我就不當二傳手了,那邊複製,這邊粘貼的沒意思。

說點個人觀點。

我沒在劇場看過張建國的演出,只是在電視上看過他的幾齣戲,再有就是他為奚嘯伯先生搞的音配像了。總體感覺不錯,唱唸基本上宗法奚派藝術風格。頭條視頻裡還看過他早期的《打金磚》“太廟”一折,導板、回龍、原板大段唱腔基本上是李少春先生的路數,結合奚派行腔的藝術特點,翻撲、吊毛、搶背、殭屍頗見功夫,雖然後來已不再演,也算是“拿得動”這出戏。

奚派的藝術特點就是:融匯言、馬。用言派的唱法唱馬派的腔,或用馬派的唱法唱言派的腔。

八十年代,本人曾多次觀看天津京劇三團奚派老生蘇承龍先生的演出,蘇先生是奚嘯伯解放前所收四大弟子之一。在天津長城影劇院看過石家莊京劇團孫寶成先生的《范進中舉》,由奚延宏配演的範屠戶。也在電視裡看過很多中石老人的演唱,這幾位都是奚先生親傳弟子,藝術功力自不必說。

相比於馬、譚、楊等,奚派傳人不多。

張建國作為再傳弟子,較好的繼承了奚派曲折、迂迴、委婉、細膩、含蓄的藝術風格。不足之處就是整體表演風格相較於前輩少了幾分奚派的儒雅氣質,稍顯哀怨的藝術形象不夠突出。嗓音有點偏亮,作為奚派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特色------“洞簫之美”沒有得到完美體現。

這是天賦的原因,不影響張建國奚派再傳弟子第一人的地位。

順便欣賞一下張建國的書法藝術,也是頗見功力。


明揚51


就透翁的觀感,奚派第三代傳人(知名者),李伯培年齡最大,毛病最多,五官挪移,和馬派安雲武有一拼(安雲武躺槍);張建國佔位最佳,然嗓音塌中,眉頭緊皺,演唱時自己要勒死自己;張軍強文武不錯,但音質乾澀,缺少空靈;張建峰正值盛年,然唱腔缺少奚味,但是,來日可期;王小蟬嗓音天賦,高低自如,尤具奚派婉轉細膩。就是長得醜一些,不過,戴上髯口也看得過。

有時間再逐個點評。


六場通透翁


張建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當今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奚派老生領軍人物,是河北晉州人,1958年生,早年學戲於河北藝術學校,曾拜奚派名家張榮培為師學習奚派藝術,1993年後調國家京劇院工作,又多次問教於其師叔,著名書法家,奚嘯伯親傳弟子歐陽中石老先生,中石老當年與乃師嘯伯關係密切,亦徒亦友,奚先生當年家族乃清朝貴胄,奚先生幼年飽讀詩書,後迷戀京劇遂下海唱戲,早年拜前四大鬚生之言菊朋為師學習言派,後加入自己的理解,成一代名家,創立了老生重要流派之一,奚派,終成一派開山之祖。奚派唱腔娓娓動聽,極富洞簫之美,做派多富書卷之氣,瀟灑飄逸。建國的唱腔委婉動聽,秉承了奚派唱腔的鮮明特點,並且也加入了他自己對奚派的理解,近年來,更是拓展戲路,用奚派風格演了很多馬派擅長的戲,比如《四進士》《趙氏孤兒》《三孃教子》《白蟒臺》等,並且也創演了很多新編戲,比如有反應諸葛亮的《瀘水彝山》《鞠躬盡瘁諸葛亮》,還有新編戲《漢蘇武》,也有新編當代戲《油燈燈開花》最近的《奚嘯伯》等,同時也不忘傳承弘揚傳統劇目,能戲甚多,常演劇目有:《范進中舉》《白帝城》《紅鬃烈馬》《打金磚》《四郎探母》《碰碑》《龍鳳呈祥》《楊門女將》等等。


牛向前1


張建國的從藝之路諸君都已詳介不再贅述,就其演唱風格說上兩句。張建國獲獎前後正值旺期,扮相清秀演唱甜美表演可算中規中矩。以後就不敢恭維了,因其塌中嗓音乾澀,擰眉睜目讓觀眾很不舒服。做為一名戲曲演員應該著實注意,生活檢點保護好自己的賴以生存的嗓子,雖說如今好在國家政策好有不菲的固定工資,更應好自為之!就現在的條件當上團長令人稱羨,要是以前恐衣食都難!看好張建峰演唱自如大方颱風嚴謹,雖奚味略淡假以時日會更上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