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背叛和德國的約定饒了蘇聯一命,真的是被朱可夫打怕了嗎?

劉燕媚


1941年10月入侵蘇聯的納粹德軍已逼近蘇聯首都莫斯科城外,這時德國領導層一再催促自己的亞洲盟友日本履行《反共產國際協定》中規定的義務——出兵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以牽制蘇軍。然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4月13日日本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當接到德國要求自己配合夾擊蘇聯的要求時日本卻選擇按兵不動,最後眼睜睜看著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慘敗。那麼日本為什麼不選擇在此時北上夾擊蘇聯呢?當然一定不是日本對蘇聯抱有什麼莫名的好感——畢竟在此前的1938年和1939年日本和蘇聯在張鼓峰、諾門罕兩度交鋒,而再往前追溯其實蘇聯一直沒忘記日俄戰爭後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的遠東利益,也沒忘記日軍出兵西伯利亞支持沙俄白軍殘部對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而日本方面也從未放棄對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領土的企圖。儘管如此日本依然沒趁蘇聯岌岌可危之際下手,這背後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首先題主所說日本被朱可夫打怕了一事應當是指的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在此戰中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這一仗令日本關東軍領教了什麼是工業化時代的戰爭。但要說僅僅憑藉這一戰就使日軍徹底懼怕蘇聯恐怕未必:要知道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 ,其實蘇軍方面也是慘勝。而1941年10月的蘇軍主力幾乎都集中在歐洲戰場應對納粹德軍,駐守遠東的蘇聯軍事力量被大量抽調,按說此時正是日軍入侵蘇聯的最佳時機。那麼日軍為什麼按兵不動呢?

儘管蘇聯遠東軍事力量大量抽調增援歐洲戰場,可這並不等於是說蘇聯的遠東地區成為了不設防的地區——事實上蘇聯在遠東的裝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裝力量,而海參崴軍港的存在則猶如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此之前日軍已不止一次領教過蘇聯遠東部隊的戰鬥力:一戰後日軍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時儘管沒遭遇蘇俄軍隊多大抵抗,卻在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出現大量非戰鬥性減員;而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戰役中又被蘇聯遠東部隊狠狠教訓。如果日軍選擇出兵配合德國夾擊蘇聯,那麼僅僅只是要跨越廣袤的西伯利亞對日軍而言就不是一個能輕易完成的任務。不過這只是日本放棄入侵蘇聯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至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中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這時的總體戰爭形勢是日軍的擴張已達極限,實際上已無力再進一步推進——畢竟日本國家太小,國內經濟和戰爭資源已滿負荷運轉,儘管接連在淞滬、太原、武漢等會戰中取勝,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又要分兵駐守佔領區,從而導致了兵力分散的問題,而在日軍的後方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當然這時的中國也暫時無力收復失地,所以雙方只能進行相互對峙的持久作戰。根據戰後統計: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至少20個師團。用羅斯福總統的話說”如果沒有中國戰場的牽制作用,日軍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蘇聯,南下印度,西入中東“。用朱可夫自己的話說”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中國作為亞洲對日作戰的主戰場所起到的牽制作用使日本無力分兵入侵蘇聯。

當然也許有人會疑惑:可同樣是有中國戰場的牽制作用,日本為什麼就敢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呢?由此可見日本也不是完全一點兵力也抽調不開嘛。問題在於:日軍內部還一直存在著嚴重陸海軍不和現象——諾門罕戰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蘇聯陸軍的戰鬥力,於是在日本國內出現了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執行南下策略的呼聲。而這一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則進一步推動日本倒向南下:這時的美國作為新興的世界大國已逐漸不再滿足於作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開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身的影響力。亞太地區正是美國擴張勢力的重點地區之一,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對東南亞的野心對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霸權的企圖構成了挑戰。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貿易制裁等打擊手段,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意味著滅頂之災,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已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順從美國的意志從中國撤軍;要麼鋌而走險對美開戰。最終日本選擇了後者,這樣一來本就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又開闢了太平洋戰場,就更加無力入侵蘇聯了。儘管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和蘇軍鏖戰時太平洋戰爭尚未爆發,但日美關係已相當緊張並且日本高層已越來越傾向於執行南下策略。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得說,即使日本真的出兵,能把蘇聯打趴下嗎?其實並不樂觀。從歷史上看,日本對蘇出兵只能從中國東北出發,而當年蘇聯的中心區域、工業生產能力和主要人口基本都位於遙遠的西方。東北周邊稍微重要一點的也就是海參崴這個良港和共青城這個當時剛剛開始建設的工業城市。即使整個濱海邊疆區全部損失,對蘇聯也沒有太大的影響。而如果要向更西的方向發展,就觸及日軍最大的短板之一:後勤。

整個二戰期間,其實日本的機械化程度在各主要工業國中相當低,後勤的組織與執行更加處於一個比較原始的狀態。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的後勤補給往往嚴重依賴畜力和人力,後來甚至嚴重依賴就地徵發和掠奪;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糟糕的後勤供應能力讓他們遭受了多次慘痛的失敗;就算是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就已經暴露出後勤供應跟不上的問題。而在廣闊的西伯利亞的土地上,唯一能指望的交通線就是西伯利亞大鐵路。如果蘇軍在撤退時把鐵路破壞掉,以日軍可憐的供應能力,超過200公里以外可能就得吃土。那麼,從日軍鐵路供應線的重點滿洲里到西伯利亞第一個稍微值得一提的工業城市伊爾庫茨克有多遠呢?直線距離1000公里,鐵路里程1500公里,公路里程2000公里。而這一路上不但城市不多,連居民點都不多,日軍想搶都沒地方搶。所以,別的且不論,距離對於日軍來說,就已經是一個不可克服的困難了。

回到問題,日軍沒動手,是因為被朱可夫打怕了嗎?不完全是。

首先,德意日三國協定裡規定的是一國遭到進攻時,其他兩國有義務援助。但蘇德戰爭是德國主動進攻蘇聯,嚴格來說,是不觸發三國協定的。日本不攻擊蘇聯,從理論上是完全說得過去的,也談不上什麼背叛。

其次,日本進攻蘇聯要面對諸多現實的問題。前文提到的距離與後勤供應能力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同時,對蘇作戰準備需要儲備的物資也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誰也沒底夠不夠。

再次,日本陸海軍之間關於進攻方向的爭執由來已久。對與日本來說,南下進攻東南亞可以得到日本緊缺的石油、橡膠和諸多礦產,還能擴大自己的防禦圈;而進攻蘇聯,能得到的只有大片很難利用的凍土地帶,別說礦產資源,連種點莊稼都難。作何選擇自然就很清楚了。

再者,張鼓峰和諾門坎兩場戰鬥讓日軍終於認清了自己的戰鬥力侷限。如果說在純步兵戰鬥中日軍可能還不處下風的話,當面對大規模機械化戰爭時,日軍的笨拙和遲鈍就展現得一覽無餘。二戰中的日軍,既缺乏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的裝備,又缺乏相關的訓練,相關的指揮人才和經驗更是約等於零。但很不幸的是,如果日軍真的要進攻蘇聯,他們將面對當時世界上最擅長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的軍隊,在最適合機械化作戰的西伯利亞平原上戰鬥,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這個差距,在諾門坎戰鬥中表現得格外充分。

最後,蘇軍其實一直在遠東對日軍有所防備。即使是在歐洲戰場最緊張的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遠東地區也一直保持了60萬以上的軍隊規模。雖然遠東的軍隊大都是二線部隊,裝備也比歐洲部分的略遜一籌,但就算進攻力有未逮,用來防禦或者遲滯日軍的進攻總還是能夠勝任的。

事實上,日軍在1941年還真動過進攻蘇聯的心思,搞了個“關特演”,但動員的總兵力也不過六七十萬,在坦克、火炮等技術兵器的數量上還不如遠東蘇軍。靠這點力量進攻未免也太兒戲,所以,日軍準備等待蘇聯遠東軍西調到過半時,再以優勢兵力發動進攻。但按參謀本部的計劃,在戰略物資上,關東軍當時所擁有的彈藥僅可滿足30個師團2-3個月作戰消耗,糧食僅可供16個師團2個月之需,汽油可供16個師團5個月之用。為了準備對蘇戰爭,不得不要從日本本土運去大批作戰物資。1941年7月12日,日本參謀本部得到的情報說,蘇聯遠東軍兵力西移很少,特別是日軍準備攻擊的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和黑龍江流域地區尚無移兵跡象。北方的變化未能按日軍所預料的那樣發展,而在南方日軍又遇到極大的阻力。隨著日軍逐步推行南進政策,日美矛盾愈來愈尖銳。美國羅斯福政府於1941年7月26日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1941年8月1日又宣佈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戰略物資。另外,日本加緊對中國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誘降活動也始終沒有結果。面對上述形勢,日本統治集團不得不考慮新的對策。1941年8月9日,日軍參謀本部決定:“無論蘇德戰場如何演變,取消在1941年內解決北方問題的計劃,專心致力於解決南方的方針。”


聯合防務


長期以來,也許很多人曾根據書上記載或者視頻資料,以為蘇聯在諾門罕大勝小日本,其實真相則是蘇聯慘勝。受蘇聯官方史料的影響,中國戰史普遍認為二戰時的日軍同蘇軍相比存在幾個檔次的差距,在諾門坎戰役和遠東戰役中處於完敗的境地。但是近年來根據俄羅斯解秘的資料顯示來看,當時蘇聯軍隊的戰力確實一般般,甚至不如國民黨的中央軍,日軍的戰力則是相當的強悍。

諾門罕戰役蘇日雙方投入的作戰兵力大都在5~6萬人這樣,但是雙方在用兵上有很大的差別。因為蘇聯側重於機械化部隊,因此在坦克,裝甲車,後勤運輸上佔有很大的優勢。雙方在炮兵的裝備上也有很大的差別,蘇軍方面火炮數量多,口徑大,彈藥配備充足;反觀日軍方面在重型火炮上面的數量少得可憐,小口徑的92步兵炮在蘇軍重炮面前真是小巫見大巫,而且最要命的是日軍的炮彈配備少得可憐,裝甲車及坦克的數量及質量面對蘇軍絕對處於弱勢。

步兵雙方的武器配備則是相當,在單兵素質上日軍佔優(日軍側重步兵刺殺和射擊,強調武士道精神)蘇軍雖然是比較高大,但拼刺和射擊方面不如日軍(新兵多,平時訓練注重火力支出,強調火力)。最主要的是指揮人員,蘇軍之前因為經過大清洗運動,很多指揮員遭到清洗,而新補充的指揮員大多沒有實戰經驗。雖然日軍的指揮方式及作戰模式較為落後,但其基層指揮員大多經歷過實戰,相比蘇軍方面佔有優勢。


諾門罕戰役發生時,蘇聯境內並無戰爭,可以調動大量軍隊過來。反觀日軍主力則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在兵力調動上日軍處於被動,這就決定了日軍的失敗是必然的。戰爭中裝備較差的軍隊不一定會打敗仗,一支軍隊的戰鬥力絕不是在武器方面體現的出來,主要還是看人的運用上。當時的日軍打小就受過軍國主義的毒害,在武士道精神的作用下打起仗來極其不要命,簡直就是一群被武裝起來的瘋子,戰力是非常強悍的。

多年以來我們都以為蘇軍在諾門罕大敗日軍,有效殲滅日軍5萬多人,而蘇軍的傷亡只有6千多人,這一仗下來把日軍打得哭爹喊娘再也不敢北上和蘇軍較量,改變了二戰的進程,其實真相是蘇聯慘勝。根據1994年俄羅斯解密的絕密檔案來看,諾門罕戰役蘇軍傷亡慘重,僅僅蘇軍的傷亡就多達2.5萬之多,如果再加上蒙軍的傷亡,那雙方的傷亡來看也基本就打了個平手。要知道,當時蘇蒙軍隊人數佔優,其裝備的飛機 坦克 重炮的數量比日軍要多得多,指揮者還是號稱戰神的朱可夫,但是日軍仍能對其造成重大傷害!

一個擁有近千量坦克及裝甲車的蘇軍和在號稱戰神朱可夫的指揮下,消耗掉近乎半個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彈藥量才勉強擊敗日軍的一支三流邊境守備師團。人員方面的損失比日軍還大,損失的坦克及裝甲車近400輛,諾門罕戰役導致蘇軍的後勤能力也達到了極限。

此戰之後,蘇軍相當重視日軍的戰力。即便在莫斯科會戰的緊要關頭時,蘇聯在遠東方面部署的軍力仍多達80萬,坦克和裝甲車近3000量,然而對面的日軍僅有60萬關東軍和大約1500輛的坦克和裝甲車。1945年蘇軍反攻東北時,集結的兵力高達200萬,近7000輛坦克,而關東軍由於不斷的外抽兵力補充到其他戰場,其實力已嚴重下降。假如日軍真的那麼菜,是二三流的戰力,那麼蘇軍會如此重視日軍以致要在數量上壓日軍嗎?可見當年的勝利來之不易!


於天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蘇聯與日本是世仇,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沙俄帝國慘敗於日本再到蘇聯成立後日本加入武裝干涉蘇聯內政的帝國主義勢力對西伯利亞的侵略,都在戰鬥民族人民的心裡蒙上了巨大的陰影,時刻不忘報仇雪恨。作為日本來講,西伯利亞資源地帶也是其垂涎三尺的地方。這就不得不讓蘇聯更加警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勢力急劇膨脹,亞太間的平衡被打破,蘇聯再一次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脅。為了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變局,蘇聯不停地向遠東中蘇邊境集結重兵,同時開始援助中國抗日。至1935年,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24萬人,裝備800輛坦克、900架飛機。而同時期日本在東北亞的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總兵力僅有8萬餘人,而且還要應付活躍在這一地區數以萬計的中國和朝鮮義勇軍。

面對戰雲密佈的東北亞,日本高層經過分析認為以日本目前的實力很難在與蘇聯的軍備競賽中勝出,除了固守邊境防止其進犯外根本不可能主動出擊。因此,日本的國家軍事戰略正是在這樣一個思維引導下暫停北進策略,轉而向南……

蘇聯則抓住機會,加大對中國的抗日援助,一步步將日本推向南面。

之後,蘇聯與德國結盟準備瓜分波蘭之際,看不懂全球戰略局勢紛繁複雜的變化,只是意識到蘇聯的援助對中國抗戰的影響,突然開始幻想與納粹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甚至不顧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的現實,一意孤行的在蘇蒙邊境的諾門坎挑起了戰端。

感到後背發涼的蘇聯毫不示弱,調集空前強大的兵力兵器以朱可夫大將為總指揮,在諾門坎迎戰日軍。

單從兵員素質來講,在亞太戰場東征西討的日軍確實強過了剛剛經歷過大清洗運動、肌肉壯實神經脈絡不暢的蘇軍。但是蘇軍仿照德國開始了內燃機革命,組建了陸權時代的戰略支柱——裝甲部隊,奉行大炮兵主義火力突擊戰術。而日本還停留在騾馬編組的步炮兵主義時代,過分迷信精神力量奉行白刃格鬥和野豬式的步兵決死衝鋒戰術。因此,日軍和蘇軍相比,完全是一支機動、火力、防護都遠遠落後的舊式軍隊。

雖然雙方的傷亡大致相等,但是蘇軍步炮坦協同的機械化

在蘇軍的痛擊下,被打得眼冒金星的日本關東軍開始領教了什麼是工業化時代的戰爭。

被揍的鼻青臉腫的日本這才醒悟到自己與蘇聯的差距,痛定思痛下開始逐步改變方略。削減在中國戰場兵力,縮小控制範圍,節省出來的資金資源來進行陸軍改革和轉型,以便應付隨時可以到來的蘇日戰爭。

1940年3月,日本陸軍省和總參謀部曾聯合規定:如果不能在本年底結束對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將於1941年開始進一步將在中國的佔領區縮小到北起滿蒙、華北南到上海地區,對國民政府主要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

然而令日軍不可思議的是,原以為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的中國軍隊於1939年冬至1941年夏從北起太行山、南至崑崙關的廣闊戰線上連續發動局部的反擊作戰。為了壓制中國軍隊的行動,日本被迫暫停軍改計劃,調集重兵進行了一連串攻勢行動。就連戰犯岡村寧次也再後來回憶說“中日交戰8年,這是最接近決戰的時刻。”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百團大戰,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敵後戰場交相打擊,徹底粉碎了日本在中國戰場的收縮計劃,從此被死死的釘在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被迫再次改變戰略部署,從而也就完全放棄了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意圖。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二戰的時候,蘇聯是一直害怕遭到日本的進攻,因為那樣的話,一旦納粹德國再進攻蘇聯的話,對蘇聯就會形成前後夾擊之勢,蘇聯即使再強大,在應對這兩個大魔頭的時候,骨頭也不會太好啃,所以蘇聯一方面希望通過其他力量來牽制住日本,一方面對日本進行正面防範,防止日本做出出格的舉動,從而威脅蘇聯的安全。

至於日本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北進,與德國一起夾攻蘇聯,而選擇了南下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其原因是非常多方面的。

首先,日本政府內部實際上對於南進還是北進就一直存在很大爭議,而這個爭議在”九一八事變”之後表現的愈加明顯,蘇聯為了爭取日本的支持,一度表示承認滿洲國。日本人後來為什麼要發動華北事變,實際上有一個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和蘇聯發生直接衝突,這樣華北可以作為一個緩衝地。1936年,日本軍部曾經制定了所謂的“南北並進”的策略,實際上完全高估了日軍的實力,以當時日軍的實力,也許打中國軍隊還是有優勢的,與美蘇軍隊比起來那簡直就是小兒科,後來的日蘇衝突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日軍內部,陸軍與海軍的矛盾一直是很深的,陸軍主張北進,海軍則主張南下。

其次,日本“南北並進”策略制定後,因為美國還遠在天邊,日本人根本無法直接體會到來自美國的壓力,因此就開始試探蘇聯,而1939年日本在其主動挑起的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軍狂揍了一頓,當時有輿論評價,日軍的坦克遇到蘇軍的坦克,簡直就像玩具一樣,不堪一擊,所以在諾門坎事件後,日本內部海軍的聲音開始佔據主流,南進開始成為主導。

因為切身感受到了來自蘇軍的壓力以及蘇軍強大的實力,日軍開始退縮了,1941年4月,日蘇兩國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其實蘇聯當時也非常需要這個條約,因為種種跡象表明,納粹德國可能很快就不會再遵守,德國和蘇聯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

所以,最終,日本沒有北進侵略蘇聯。


青年史學家


是的。日本這個民族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民族,你要說他勇敢吧,他還是真的勇敢,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美國人的強大火力,絕大多數日軍都會毫不畏懼的發起萬歲衝鋒,殺得美國人一愣一愣的。

但是,一旦這個民族被狠揍一頓,他又表現的比大多數民族更加沒有骨氣。當美軍投下原子彈,數百艘軍艦集結在東京灣的時候,日本人表現的卻非常乖巧。當美軍戰戰兢兢地踏上日本國土,以為會遭受反抗軍的襲擊,沒想到卻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爽的不要不要的,以至於有的美軍在調回國內的時候是流著淚離開的。

日本所表現出來的極端民族性並不難理解。他們無畏的衝向敵人時,是因為武士道精神的支撐,讓他們毫不畏死。但是,當他們以為無敵的武士道精神被打垮時,就會表現出極大的卑微。

其實整個諾門坎戰役雙方的損失差不多,(蘇軍傷亡3萬,日軍傷亡6萬!),這還是在蘇軍武器佔有極大優勢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日本軍隊當時打的還是蠻不錯的!

可惜,當朱可夫的裝甲軍團無情碾壓過來的時候,他們的精神垮掉了,再也沒有對戰的勇氣。

在蘇德戰場打的最激烈的時候,日本人也不敢輕舉妄動就是證明。所以可見,二戰軸心國的失敗是必然的,除了德軍以外,其他國家都不靠譜。


遊者走天下


二戰時期,德國席捲歐洲,直逼蘇聯;日本吞併朝鮮,對中國虎視眈眈!

這時日本面臨一個選擇:北上夾擊和德國聯合蘇聯或南下侵略中國,進而拿下東南亞!但日本選擇了後者,真的是被蘇聯元帥朱可夫打怕了?

日德曾達成夾擊蘇聯的共識,只是未簽訂協議!隨後著名的諾門坎戰役就是日本對蘇聯發動的入侵戰爭,當時蘇聯名將朱可夫很快將其打敗,但雙方損失不大,日本卻主動撤退,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日本為何出爾反爾,不助德國滅了日本?

原因有四個:1.侵略意義,日本很明白蘇聯這塊肥肉,他們吃不到多少,大頭肯定是德國的,自己肯定是殘羹剩飯,不要也罷!

2.軍需問題,日本發動戰爭就是為了掠奪資源,但是西伯利亞地區荒無人煙,氣候惡劣,後勤補給困難,也沒地方搶!

3.大局考慮,南下更利於日本各個擊破,日本一個彈丸小國,為何能打遍亞洲?但是亞洲就是一盤散沙,國家間沒有合作!

日本連美國都敢打,還會怕被德國打成重傷的蘇聯?


森只識彎弓射大雕


從軍事觀點來說,二戰中蘇聯之所以能夠在德軍進攻最猛烈的時候,堅守住最後的防線,得益於蘇聯穩固的後方,使蘇軍在前線始終個無後顧之憂。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最艱苦的時期,來自遠東的後備兵團源源不斷的開進戰場,終使戰場形勢發生根本改變,最後竟然將進攻一方的重兵集團包圍殲滅。反觀二戰時期的德國,希特勒則始終沒有獲得如此之幸運,他必須在北非和西歐留下足夠兵力,並不能在一個方向上形成全力以赴的格鬥架勢。

關東軍,二戰中在東北按兵不動

讓人詫異的是,在蘇德戰場打得如火如荼之時,德國的盟友日本卻在東北的關東軍卻按兵不動,坐視蘇聯及其輕鬆愉快的將遠東軍事資源調往歐洲戰場,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是日本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中被打服了,打怕了,從而放棄了北進蘇聯。

其實不然,諾門坎事件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此,而是一起蘇軍高級將領的叛逃事件,使日本最終放棄了北進的計劃,從而影響了整個二戰的進程。

先說諾門坎事件為什麼不是日軍放棄北進計劃的最主要原因。在1939年發生的諾門坎事件完全是一場不對稱戰爭,蘇軍一方在戰鬥中使用了從空中到地面完全壓倒性的技術裝備,武器消耗相當與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半,而日軍一方主力部隊只有第二十三步兵師團參戰,武器裝備消耗與蘇軍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要知道,第二十三師團並不是日軍的主力師團,能夠在二戰蘇軍第一名將的朱可夫指揮的鋼鐵洪流面前打成這樣,已經是雖敗猶榮。在諾門坎事件發生的同時,日軍正在華東華北兩個戰場遭遇到中國軍隊的堅決抵抗,東北的抗聯也在不斷的掀起抗日風潮,關東軍事實上面臨著戰爭過程中最令人棘手的兩線作戰,根本獲得不了最有力的援助。而到了諾門坎事件尾聲,日軍大本營統計了一下,整個關東軍在東北和朝鮮的所有兵力只有不滿員的9個師團,實際能夠參戰人數總數不過七萬,根本不可能形成持久的攻擊力。

諾門坎戰役中,日軍步兵迎著蘇軍坦克衝鋒

在日軍眼中,倘若在諾門坎事件中日軍準備充分,也許最後的結果並未可知。所以說,諾門坎打服了小鬼子,完全不能令人信服。

到了1941年,日本鑑於關東軍實力太弱,不斷增強其實力,逐漸形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最強的一個戰略集團,這個戰略集團中竟然包括了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23師團、第24師團、第25師團、第28師團、第29師團、第57師團,在加上其他的國境守備隊與偽滿蒙軍隊,關東軍的實力猛增至超過百萬。

此時,蘇德戰爭已經爆發,蘇聯國內面臨的嚴峻形式,已經無暇顧及到遠東的軍事存在,中國的華北戰場也區域治安戰階段、相對平靜,可以說當時的關東軍對蘇聯遠東軍事集團存在著無與倫比的戰略優勢,然而,關東軍卻令人吃驚的按兵不動。

關東軍的奇怪做法,原因只因為一個人——留希科夫。

留希科夫,蘇聯克格勃遠東部部長,特務頭子。1938年6月,作為遠東地區蘇軍的最大特務頭子,留希科夫給日本帶來了蘇軍在遠東地區的全部機密。對於蘇軍來說,留希科夫的叛逃不亞於一場地震海嘯,他將蘇軍全部暴露於關東軍的槍口之下;而對於日軍來說,留希科夫的秘密來得太過突然,令人猝不及防。

在留希科夫的情報中,遠東地區的蘇軍總數將近80萬,配有2000多輛坦克與1500餘架戰機,如果配備相當的戰術裝備,日本完全可以一舉殲滅遠東的蘇聯紅軍。然而,一個戰爭史上最搞笑的局面出現了,面對著如獲至寶般的精確情報,日軍軍部竟然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尷尬之中。

留希科夫,蘇聯叛逃將軍,原遠東國家保衛局局長

然而,日軍的努力一樣也沒有完成。

首先是中國戰場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連續三次的長沙會戰使日軍損失慘重,而國民政府的抗戰決心日漸增強,絲毫沒有罷戰的意思;而在日軍已經佔領的華北地區,我黨領導的敵後武裝正日益壯大,並在廣大的山區和農村,形成了陷日軍與戰爭汪洋大海的戰略優勢,1940年,華北的八路軍竟然發動了一百個團以上的主動進攻,使日軍顏面盡失。

其次是關東軍的實力只是實現了有限增長,隨著各個戰場接連出現的被動局面,繼續增強關東軍的實力成為了泡影。

再次是增加日軍的技術裝備的企圖根本不可能完成。我們知道,日本是島國,沒有任何戰略資源,面對蘇軍的鋼鐵洪流,其國內根本沒有相應的鐵、橡膠、和石油去維持相應戰略平衡,而沒有鐵、石油和橡膠資源,東條上等兵是無論如何也變不出坦克和飛機的。

話說到了1941年,百萬關東軍雲集東北,面對對蘇戰爭的最佳歷史機遇,日軍高層展開一場劇烈的大討論。一方以石原莞爾為首,堅持北進戰略,以圖在東北一勞永逸的形成永久性的戰略定格;而以東條英機為首的當權者則以雷霆手段遏制了石原的戰略計劃,理由是日軍如果要取得對蘇優勢,一定要有最完備的戰略資源供應和儲備體系,而建立這套體系,只有向列強統治最薄弱的東南亞進兵,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才能在更遠的將來有更大的發展。東條英機甚至認為,如果在蘇聯的和平時期,日本將一直處於其遠東軍團的強大軍事壓力之下,而只有蘇聯處於兩線作戰的狀態,日本才有可能實現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可能。

於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半年之後,日本判斷蘇德戰場已經勢均力敵,雙反不可能儘快結束戰爭的情況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7日,如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而在前一天,得到遠東紅軍充分支援的蘇聯紅軍拉開了反擊序幕,一舉將德軍擊退200公里,取得了二戰中盟軍的第一個戰略性的大勝利。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

1941年11月6日,戰火中的莫斯科紅場閱兵,畫面中裝備齊全的部隊都來自蘇軍遠東集團

許多年後的一次酒局中,不可道人和朋友們閒談此事,有朋友提出:留希科夫叛逃事件或是蘇聯的一次反間計,用一名超級特工的叛逃,牢牢使日軍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定在無用之地,使戰爭向著正義的一方傾斜。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個留希科夫,將會是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特工,他的故事將秒殺所有間諜電影中的主角,成為永恆之經典。


不可道人


不全是,諾門坎一役確實給了日軍很大的衝擊。但是國家戰略才是決定日本進攻方向的真正原因。日本為啥要偷襲珍珠港其實日本是知道自己打美國很懸的,日本打美國想有一個好結果就只能指望德國人把蘇聯幹翻然後日本和美國長期對抗。

但是日本本土缺少資源啊,1940年,日本開始吞併法屬印度支那,因為日本的步步緊逼美國通過了對日禁運法案,以當時日本的資源儲備是撐不了多久的。咋辦呢?只能去南洋。

打蘇聯又打不過,而且蘇聯在遠東的設施也很稀疏,石油橡膠這些肯定是沒有的,基礎設施極差,就算是讓日本人走到烏拉爾山以東的蘇聯工業區,都不知道日本人要走多久。所以說什麼日本不幫德國人打蘇聯,屬於一竅不通。

當時的日本機械化程度幾乎可以忽略,後勤全靠騾馬運輸,蘇聯遠東沒有重要據點,基礎設施稀疏,對蘇聯來說,暫時丟掉哪怕整個遠東其實都不是事,我是真的不知道日本人要怎樣跨越數千公里的距離向蘇聯人發起進攻。

就算你日本人能神奇的一下子跑到烏拉爾山以東對蘇開戰,以日本陸軍的規模又能做什麼呢?蘇軍在東線一次戰役動不動就是100萬兵力砸進去,而日本陸軍規模不大,到1945年一直囤著也才囤了幾十萬關東軍。在蘇聯面前真的是毛毛雨。

相比之下,向南洋進軍雖然也不見得有好結果,至少比打蘇聯靠譜太多了。日本是一個海權國家,它的所有資源都依靠海運運進來,非常坑爹。而南洋有豐富的資源,從石油到橡膠到礦產應有盡有。實際上太平洋戰爭之後初期因為資源一下子得到了豐富,日本國內工業生產還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當然最後是被美國人炸回去了。


貞觀防務


原因縱然與諾門坎一仗有關,但還有這幾個原因。中國戰場的牽制、日軍南下政策、以及蘇聯遠東實力!



主要原因:中國戰場的牽制,使得日軍兵力捉襟見肘

我們知道日本全面侵華前,號稱要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沒想到中國四分五裂的狀態居然在一夜之間就一致對外。無政黨之分、無老幼之分,人人皆有守土之責。就這樣日本百萬大軍陷入中國,而且中國的持久戰政策導致日本在華兵力一直處於損耗。

戰後統計,中國牽制了日本至少20個師團,沒有中國牽制,這二十個師團完全可以北攻蘇聯,南下印度,西入中東。所以中國的牽制是主要原因!

南下政策

日本諾門坎一戰,知道了自己與蘇聯在陸軍方面的差距。所以明白北攻蘇聯可能是一場血戰,而且遠東還沒有日本朝思暮想的油田。所以日本希望通過其強大的海軍力量,實施南下政策,奪取東南亞的豐富資源。

所以由於這個政策的調整,日軍對蘇聯遠東這個雞肋不太感興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蘇聯遠東駐軍實力

遠東駐軍實力,裝甲實力一直是強於日本關東軍的。而且蘇聯一直沒有減少遠東的裝甲力量,所以一旦打起來,日本不投入點代價是不可能打下遠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