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

去偽存真62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一起分享你的觀點~

聯想和華為、中興都成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那個時候國家貧窮又落後,不光是經濟上落後,科技和技術生產也是極其落後,但改革的春風讓很多敢於冒險的人嗅到了機會,比如當年的柳傳志、侯為貴、任正非、張瑞敏等人





那個時候幾乎每一個出來闖蕩的人物,都選擇了貿易起家,而且都與中國市場最急需的網絡設備相關的行業入手,從香港買進一批交換機賣到內地的運營商或者政府手裡賺取差價,但不同的是任正非通過幾次貿易之後發現從香港買回的設備都不是最新的,甚至有淘汰的產品,所以2年後選擇自主研發交換機,也推出幾款交換機,最著名的就是編號0808 的交換機,一下打開了國內市場。

而柳傳志似乎嚐到了貿易的甜頭,不用投入太大資金,根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不平衡,快速切入貿易市場,並迅速做大,還不斷
排擠有反對聲音者。在好看的業績支撐下20世紀初期發現很快,很多人為聯想出書立篆!柳傳志也被成為企業家教父!

而任正非覺得貿易可以帶來短期的快速發展但後勁不足,一旦信息均衡,這種貿易公司就會遇到發展困境,所以從研發出的第一臺交換機開始就十分注重研發,雖然投入大見效慢,會走很多彎路,但信心一直沒有動搖,所以才有今天的高科技的華為公司。



而聯想呢?收購了那麼多企業,花掉50多億美金,然而買回專利技術都沒有發揚光大,反而把買回得商標大肆利用,比如think pad 摩托羅拉等品牌,這也是聯想的核心發展理念!所以這樣的公司不可能誕生核心技術。除非是開發一些散熱或者機身材料上有所改進!


richar石曉曉


首先,聯想是因為核心技術強而起家的。在發展初期,柳傳志和仗倪同時發力,讓聯想逐步發展起來了。可是隨著聯想的壯大,主張創新的仗倪和主張銷售的柳傳志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最終導致了兩人的分道揚鑣。



沒有了仗倪的日子,聯想在創新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少,雖然剛開始依靠著聯想的品牌,利潤也聽客觀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短板一下子的暴露出來。最近幾年,聯想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我想,聯想被踢出恆生指數也是這個原因吧。


說到核心技術,聯想現在確實不高,現在聯想10年的研發費用不如華為一年的多,這也是因為柳傳志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只會經商。所以說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不管怎麼說,被扒出投票高通的聯想,接下來的日子可不好過。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聯想投票高通一事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謝謝!


科飛貓科技公社


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

沒有!因為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柳傳志和倪光南

因為早在之前,柳傳志和倪光南(前任聯想總工程師)就有過一次爭論:在研發路線上產生意見分歧,這也是著名的技工貿和貿工技之爭。

當時的倪光南對標英特爾“芯片”技術,希望聯想擁有自己的“中國芯”,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

但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從聯想組裝電腦說起

我相信很多人都對聯想的電腦抱有很深的情感,在我上大學那會,在幾大電腦產品中進行認真篩選,戴爾、宏碁、惠普、聯想等等,我發現這些電腦都有個共同點:CPU都是用英特爾的酷睿。

都不是自己牌子所特有的,後來瞭解到,各自電腦本身都會從硬件上(來自不同公司)進行組裝,但是為啥有不同的品牌,怎麼選擇?

就要看各家在對電腦的設計了!這種設計囊括:

  • 電腦的散熱問題

  • 鍵盤的手感問題

  • 細節和品控問題

等等這些都是一個電腦廠商必須要考慮和自己研發的,不單單是組裝一臺電腦就完事了,否則為什麼我們會去購買不同廠商的電腦呢?但是,這些不能稱之為核心技術,因為這是每一家電腦廠商必須要做的!

從專利說起

很多人覺得聯想不做技術研發,這是片面的,聯想每年都會做很多專利申報,在技術研發的投入上都是億元以上的投入。

聯想其實一直都在加大研究開發的投入,每年專利註冊量達兩三千件,只是聯想很少在專利數量方面做宣傳,因為“專利是靠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但是,問題是這種技術研發,我們看不到它在市面是上真正屬於聯想,能夠讓國際認可的技術,別人會從你這兒大批量購買應用的技術。

我猜熟悉聯想的人,不會不熟悉倪光南這個人,在2017年的一段採訪中他說:

“某種程度上,聯想已經成為“製造車間+營銷公司”,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實。如果聯想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今天也不會這樣難。”

在這裡,倪光南說的核心技術,應該是屬於聯想自己的技術,比如蘋果的IOS系統,比如高通的驍龍、比如英特爾的酷睿這些,不否認這些對於一個科技類公司來說,掌握這個的重要不言而喻,聯想現在缺少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核心技術!


LeoGo科技


現在我們國家比較重視自主研發能力,這當然是好事,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但凡事物極必反。就聯想而言,一個做電腦公司,不需要每個零件都去自己生產。就像我們要造一輛汽車,犯不著每個輪胎、每個螺釘都去自己做,那是沒有必要的。

當今的社會是全球化的社會,也是專業全球分工的時代。做電腦的公司和做CPU的公司,不是一回事。做電腦的,組裝本身就是它的核心技術。

為什麼說組裝就是核心技術呢?

大家知道,我國的航天科技是非常先進的。我國的航天工業起步比較晚,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地位,得益於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航天人,他們所定下的系統工程理論。就是說,我單方面的技術或許比不上你,但通過系統協調,最終在整體性能上獲得優勢。



但凡一個產品,從元器件到產品。並不單單是把它們機械的組合到一起就行了。其中涉及到器件的選型,相互之間的配搭。這本身就是一門系統的學問。因此說,做電腦的,組裝本身就是它的核心技術。

當然在主業之外,為了充分佔據產業的優勢,也可以將業務拓展到元器件的開發上,擴大自己在行業裡的領先優勢。造汽車的可以兼顧著做發動機,做輪胎;做電腦的也可以嘗試開發自己的CPU。當然,這些都只能是副業。假如聯想一開始就把功夫下在單個元器件的研發上面。那麼他也不可能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電腦公司。



我們在強調原創,重視自主研發能力的同時,也千萬不能忽略系統的重要性。從元器件到產品,這本身也是一項核心技術。對於不少企業,甚至是立身的根本。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說聯想的核心技術是組裝電腦和貼牌同意嗎?

套用一句話: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

聯想的品牌和產品做的挺成功的,靠的就是“貿易+加工”的核心技術。

聯想幾乎和華為同時起步,看看人家的公司再看看你。

是,聯想是風光過,也賺了不少錢。但只是一個沒有核心技術又掛著科技公司名頭的貿易加工公司。只是恰好那會站在風口上了,現在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紅利、核心技術缺失。風卻已經吹過了以致又雙叒叕賣樓。因5G投票事件被口誅筆伐,嗯,還貼幾十年前風格的大字報號稱要保衛聯想榮耀。保衛啥?保衛一個國人支持你品牌卻還得海淘才便宜的品牌?

接著又再次被恆生指數踢群(現已是第二次,2006年被踢過吃一次)。

當然,很多公司也是靠的資源整合、商貿賺錢的,這無可厚非。盈利這也是企業的根本性。技術賺錢靠技術、商貿賺錢靠商貿,但請賺錢別賺的那麼讓人反感!


阿呵IT數碼


最近由於5G投票事件把聯想又推向了風口浪尖上,很多人叫囂著聯想沒有核心技術,只是個組裝工廠,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其實對於這樣的說法我是很納悶的,不知道什麼樣的才叫核心技術,難道聯想就沒有技術,真的只是一個組裝廠?

我覺得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在電腦或手機制造領域,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採購其他廠商的部件進行組裝,行業特性就是如此,哪怕是強如蘋果手機,似乎也就只有芯片和iOS系統,而蘋果筆記本則只有系統是自己的了,可見這樣的領域更多的是集全球供應鏈來生產自己的東西,

比如華為手機,也只有麒麟芯片是自己的,並且麒麟芯片裡面還有很多是別人的技術,ARM的架構,GPU、DSP等都是購買的,只是華為拿過來設計後交由臺積電代工,照這樣說那也是沒有什麼核心技術了。

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小米更沒技術了,所有的配件都是不自己的,硬件都是別人的,系統是谷歌的,真正的組裝廠,但大家對小米卻如此推薦之致?還有OPPO、VIVO、魅族等都是如此。

然後我們再說說國外的,拿HP、戴爾來講,他們又有什麼核心技術,CPU是別人的,系統是微軟的,屏幕也是別人的,內存、硬盤、主板都是別人的,也就是組裝廠,與聯想又有何區別呢?

可見說聯想沒有核心技術的都是狹隘的片面的。

可見我們評價一家公司有沒有核心技術,並不是指這家公司的產品甚至軟硬件一定要全部是自研的,有時候營銷模式,渠道,設計能力就是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你覺得呢?

再說了,像神舟,拿同樣的處理器,主板,內存,屏幕等組裝起來為什麼沒有聯想好呢?這就是核心技術,並不是大家狹隘的認為必須自研才是核心技術。

再說聯想70%的收入來自於國外,僅此一項就行了,你管他有沒有核心技術,他主要在賺外國人的錢,那就是完成了許多中國企業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創造就業崗位,為國家納稅,我覺得就值得佩服了。


互聯網亂侃秀


和他同時代創辦的華為比較下,就知道聯想有沒有核心技術了。

我來梳理一下華為和聯想從創辦到今天所走過的路。在一些關鍵時刻的選擇,決定了今天他們的境遇。

華為十八萬員工,一半是研發人員。

每年百分之十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是銷售收入不是利潤。這樣的投入規模別說在中國,放眼世界也是非常高的比例。

華為由任正非創建於1987年,總部在深圳。早期註冊資金兩萬。是一家民營企業。華為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任正非對技術的痴迷。



在早期研發程控交換機時,由於企業剛創辦不久,資金有限,任正非借高利貸投入研發。有次他對科研人員說,失敗了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只能從這裡跳下去了。可見當時的悲壯,和華為實力的單薄。

在資金耗盡之時,產品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也讓華為有了自己的產品。不在代理國外的產品銷售。華為從此走上了研發創新之路,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企業。

聯想的發展指導導致了它的今天。

很多人都知道,聯想內部以前有一次,關於是技術優先還是貿易優先的討論。倪光南支持技術優先,他認為科技行業的競爭力就是技術創新。柳傳志支持貿易優先,他認為只有把產品賣出去才能讓企業活下去。

討論的結果是倪光南離開聯想,聯想執行柳傳志的思想,以銷售為導向。聯想的銷售冠軍成了柳傳志的接班人,他就是楊元慶。在楊元慶的主導下,聯想更是不重視研發創新。



導致聯想十年的研發費用不如華為一年的研發費用多。

聯想和華為創辦時間相近,聯想靠著中科院這個大樹快速發展,任正非在深圳靠兩萬塊錢開始創辦華為。今天兩家企業發展天差地別。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歡迎關注我


百舌說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5G爭端的事件又一次把聯想拉回大眾的視野,而聯想也越發被大眾所不喜,隨著聯想被深入挖掘,越多黑料被暴露出來。就題主提這個問題來說,個人認為聯想是沒有核心技術的!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我們且看以下聯想的發家史。

聯想集團其實由來已久,1984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由11名科技人員創辦。最初,聯想電腦銷量一直位居中國國內市場首位,也有很多屬於自己的先進技術。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就曾有

“技工貿”還是“貿工技”大討論,最終分別代表“貿”“技”的柳傳志和倪光南就此分家。

這可以說是聯想非常關鍵的一步,在這之後聯想放棄了自我技術研發,轉而走向更利益化的組裝製造!於是聯想在國人眼裡,也就變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組裝電腦的公司。自己沒有能力製作顯示屏,CPU、內存,甚至鍵盤、鼠標也無法獨立製造。

不久之前,聯想更是進軍移動設備行業,但是沒有核心技術的結果可想而知,聯想只能依靠外援即---高通,這也就引發了我在開頭提到的5G爭端。有傳言稱,聯想之所以給高通投票,是因為他們需要高通驍龍855的首發,並通過獲得長久關係來再次衝擊市場。


而關於5G的爭奪戰,華為最終以一票之差輸給高通,雖然我覺得傳言不可盡信,就算是再多麼追求利益化,在5G問題上聯想應該也不至於會站錯隊,不可能為了拿到首發就罔顧國家整體利益。但是這也側面反應了聯想在核心技術上到底有多缺乏。


其實最初的聯想,也是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的,不過就是因為中途發展方向的轉折,走向了一條組裝廠的路。不過我相信在未來聯想一定可以覺悟,再次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歐界科技


核心技術這個概念被部分廠家帶歪了。他們故意將核心技術解釋成製造核心的技術,注意重點是製造。他們自己可以生產產品中的主要部件,所以就說這是核心技術,然後用來攻擊其他沒有核心部件製造技術的競爭友商,罵別人只是組裝廠。如果別人採購來的部件性能超過了他們的部件,他們就會讓自己的水軍和公關散步愛國論,研發論,把友商的優勢貶的一文不值:反正是買來的東西,有什麼可吹的,我的可是自己造的,國產的哦。當他們自己採購的其他零部件有了優勢的時候,別人來用他們所宣傳的邏輯來質問他們的時候,他們自己就會變一副嘴臉,說沒有哪個廠家是全都自己搞定一切的,反正依靠強大的水軍和公關,解釋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洗腦了許多人。

拿聯想來說,許多人用上面那些廠商的邏輯來質問聯想為什麼不自研CPU,為什麼發展這麼多年只是個組裝廠,其實就是被洗腦了。首先,我們是普通消費者,買的是普通消費品,不是國防用品,國防採購有自己的國產化需要,而普通消費者則不必在意這些,所以廠家本身有沒有研發實力,同消費者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假如一個廠家,他自己研製的部件,相對於從供應商那裡買來的部件有技術上的優勢,那他當然可以以此為賣點,把價格標高一些,但假如他自研的部件除了有個“國產自研”的名頭以外一無是處,並不如市場上現有的產品,那他賣便宜點,或者用其他的地方來補回來,也是很合理的,但問題在於,某些廠家以“國產自研”這個概念本身當賣點,用愛國來呼籲大眾用高價買他不成熟的低能部件,為他承擔多付出的研發費用,這就是赤裸裸的忽悠了,非常不要臉,但這個世界不理性的人佔大多數,所以這種策略反而得以成功。

話說回來,聯想不自研CPU,在我看來其實是正確的策略。電腦CPU哪家強,美國英特爾和AMD自然當仁不讓,為什麼是英特爾和AMD牛比,正因為他們選擇做專業的CPU供應商,而不是自己做電腦來賣。美國電子行業之所以發達,正是由於他有一大批甘心做基礎的芯片供應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做到了極致,而不是一邊做產品一邊做芯片,他們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為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我們中國想要讓自己的電子行業做大做強,就要參考美國,培養我們自己的專業芯片廠,在專業的領域做到極致,而不是鼓勵每個需要用芯片的廠家都放著市場上現成的通用的芯片不用,而去自己研製CPU,那就相當於浪費金錢和精力做重複勞動,不但無助於中國芯片發展,還會讓專業的芯片廠損失市場,最終反而與美國同行拉大了差距。

言歸正傳,什麼是廠家的核心技術?我前邊已經解釋過了,製造核心零部件的技術不能叫核心技術,我認為,真正的核心技術,應該是能讓自己產品擁有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優勢的技術,我稱之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技術。拿手機來舉例子,比如說某廠家,拍照做得好,別家拍照都不如他家,那優化拍照的技術就是他的核心技術。而另一家音質做的最好,那音質就是他的核心技術。還有一家,別的都一般般,就是價格最便宜,那便宜就是他的核心技術,別小看便宜這倆字,想降低成本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核心技術,說白了應該是最大賣點的技術,讓用戶享受到技術的成果,而不是僅僅有一個支持國產研發的名頭。


冥王星是顆行星


聯想是個電腦組裝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

沒有!因為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柳傳志和倪光南

因為早在之前,柳傳志和倪光南(前任聯想總工程師)就有過一次爭論:在研發路線上產生意見分歧,這也是著名的技工貿和貿工技之爭。

當時的倪光南對標英特爾“芯片”技術,希望聯想擁有自己的“中國芯”,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

但柳傳志說:“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

從聯想組裝電腦說起

我相信很多人都對聯想的電腦抱有很深的情感,在我上大學那會,在幾大電腦產品中進行認真篩選,戴爾、宏碁、惠普、聯想等等,我發現這些電腦都有個共同點:CPU都是用英特爾的酷睿。

都不是自己牌子所特有的,後來瞭解到,各自電腦本身都會從硬件上(來自不同公司)進行組裝,但是為啥有不同的品牌,怎麼選擇?

就要看各家在對電腦的設計了!這種設計囊括:

  • 電腦的散熱問題

  • 鍵盤的手感問題

  • 細節和品控問題

等等這些都是一個電腦廠商必須要考慮和自己研發的,不單單是組裝一臺電腦就完事了,否則為什麼我們會去購買不同廠商的電腦呢?但是,這些不能稱之為核心技術,因為這是每一家電腦廠商必須要做的!

從專利說起

很多人覺得聯想不做技術研發,這是片面的,聯想每年都會做很多專利申報,在技術研發的投入上都是億元以上的投入。

聯想其實一直都在加大研究開發的投入,每年專利註冊量達兩三千件,只是聯想很少在專利數量方面做宣傳,因為“專利是靠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但是,問題是這種技術研發,我們看不到它在市面是上真正屬於聯想,能夠讓國際認可的技術,別人會從你這兒大批量購買應用的技術。

我猜熟悉聯想的人,不會不熟悉倪光南這個人,在2017年的一段採訪中他說:

“某種程度上,聯想已經成為“製造車間+營銷公司”,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實。如果聯想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今天也不會這樣難。”
在這裡,倪光南說的核心技術,應該是屬於聯想自己的技術,比如蘋果的IOS系統,比如高通的驍龍、比如英特爾的酷睿這些,不否認這些對於一個科技類公司來說,掌握這個的重要不言而喻,聯想現在缺少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核心技術!
291 贊 踩 407評論
分享
舉報
互聯網亂侃秀 科技問答達人05-16 20:48 關注

最近由於5G投票事件把聯想又推向了風口浪尖上,很多人叫囂著聯想沒有核心技術,只是個組裝工廠,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其實對於這樣的說法我是很納悶的,不知道什麼樣的才叫核心技術,難道聯想就沒有技術,真的只是一個組裝廠?

我覺得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在電腦或手機制造領域,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採購其他廠商的部件進行組裝,行業特性就是如此,哪怕是強如蘋果手機,似乎也就只有芯片和iOS系統,而蘋果筆記本則只有系統是自己的了,可見這樣的領域更多的是集全球供應鏈來生產自己的東西,

比如華為手機,也只有麒麟芯片是自己的,並且麒麟芯片裡面還有很多是別人的技術,ARM的架構,GPU、DSP等都是購買的,只是華為拿過來設計後交由臺積電代工,照這樣說那也是沒有什麼核心技術了。

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小米更沒技術了,所有的配件都是不自己的,硬件都是別人的,系統是谷歌的,真正的組裝廠,但大家對小米卻如此推薦之致?還有OPPO、VIVO、魅族等都是如此。

然後我們再說說國外的,拿HP、戴爾來講,他們又有什麼核心技術,CPU是別人的,系統是微軟的,屏幕也是別人的,內存、硬盤、主板都是別人的,也就是組裝廠,與聯想又有何區別呢?

可見說聯想沒有核心技術的都是狹隘的片面的。

可見我們評價一家公司有沒有核心技術,並不是指這家公司的產品甚至軟硬件一定要全部是自研的,有時候營銷模式,渠道,設計能力就是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你覺得呢?

再說了,像神舟,拿同樣的處理器,主板,內存,屏幕等組裝起來為什麼沒有聯想好呢?這就是核心技術,並不是大家狹隘的認為必須自研才是核心技術。

再說聯想70%的收入來自於國外,僅此一項就行了,你管他有沒有核心技術,他主要在賺外國人的錢,那就是完成了許多中國企業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創造就業崗位,為國家納稅,我覺得就值得佩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