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沉香透史冊,燦燦若春花

民國女神系列研究篇

第一編:常被人們誤讀的民國女神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民國女神林徽因)

第一章: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縱觀二千多年的中華歷史,無論秦漢魏晉,或是唐宋明清,歷朝歷代都不乏才女頻現。但是,民國年間出現的才女,其數量之多、素質之高,成就之大,著實為中華歷史之罕見!

在那些閃著迷人光輝的民國才女群芳之中,林徽因無疑是佼佼者。她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全面發展的才藝,她端莊秀麗的美貌,她幸福浪漫的感情生活,使她的一生像春天般的童話,充滿了謎一樣的色彩!至今,有關她的傳說仍撲朔迷離,幾乎沒人清楚地看到她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林徽因,這位常常被人們誤讀的民國女神,她的價值不在於那些令人讚歎的詩歌和文學成就;也不在於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與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嶽霖之間“三角戀”的風流緋聞;她真正的價值在於——林徽因是一位著名的女建築大師!

她是中國現代建築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是中國古建築理論最終完成現代性的系統化、理論化的先行者。她參與國徽設計;改造北京傳統工藝品景泰藍;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她是歷史上第一位敢於踏上皇帝祭天宮殿屋頂的女性。為保護北京古建築,她拖著病體,四處奔走呼號,阻止強拆北京古城牆。

對這樣一位卓越的女建築大師,這樣一位芳華四射、個性鮮明、才華橫溢的美麗女神,我們沒有理由僅僅只談論於她的美貌與“緋聞”,僅僅讚賞於她的詩歌與文采。須知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繁雜的世界上,必不是孤立的。她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她內心的精神世界。她必定會與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風尚、社會的發展、以及個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息息相關。請允許我們拔開歷史層層謎霧,去探尋這位民國女神是如何養成的?——

一代才女林徽因,不是生活在虛幻的海市蜃樓。她恰恰生活在一個極其動盪的、充滿戰爭與饑荒的民國社會。

民國這個年代,是一個非常傳奇的時代。各色傳奇人物粉墨登場;各種傳奇事件層出不窮。也正是因為民國時代,上千年的封建束縛已經開始鬆綁了。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開放。中國女性以自己的獨立自主、聰明智慧與男人爭取平等的權利。她們開始走向社會、走向職業化。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大的社會潮流下,林徽因才有了機會走出家門,進入學堂,接受中國傳統的文化知識,也接觸西方科學文明的洗禮。她隨父親走出國門,遊歷於歐美,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並立志要做中國第一個女建築師,爭取與同時代的男人達得同樣高的卓越成就。 林徽因不僅自己立志主攻建築學,還把梁思誠也帶入了建築學領域。當時,梁思誠與林徽因探討人生目標時,林微因說出了自己將立志於建築學。梁思誠感到很驚訝!——從古到今,建築向來是男人獨佔的領域。一個女人想打破這個領域,擠進男人的世界裡,談何容易?!在傳統的封建意識裡,豈容一個女人跨樑上屋?但是,林徽因堅定地走上了她自己選擇的道路。雖然,她與大多數的懷春少女一樣,有過浪漫與憧憬的少女生活,有著與著名詩人徐志摩的詩歌與文學的滋潤,但最終,她還是很理智與現實地選擇了與梁思成同赴歐美留學。他們滿懷希望地報考美國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卻不料,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面對挫折,林徽因並未放棄自己的志向,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卻仍選修全部建築系的課程。幸好美術系和建築系同屬美術學院,加上樑思成在建築系,林徽因輕而易舉地旁聽了建築系所有的課程。林徽因以堅韌的毅力和曲折的途徑來實現自己投身建築領域的志願。

林徽因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非常用功地做建築習題,刻苦鑽研建築學的專業問題。國外友人回憶道:“她坐在靠近窗戶能夠俯視校園中一條小徑的椅子上,俯身向一張繪圖桌。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那巨大的建築習題上,當它同其它三十到四十張習題一起掛在巨大的判分室的牆上時,將會獲得很高的獎賞。她的作業總是得到最高的分數或偶爾得第二。她不苟言笑,幽默而謙遜,從不把自己的成就掛在嘴邊。”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民國女神林徽因)

西方的古典建築啟發了林徽因,使她確立了高遠的人生目標,那就是為中國構建一種能使建築物數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築理論。刻苦學習建築理論的林徽因聰明絕倫,她用兩年時間,如期取得了美術學士學位,又作為建築系旁聽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受聘擔任建築設計教師助理,不久還成為這門課程的輔導教師。

但是,林徽因的求學之路很不平坦。在她專心致學期間,不斷受到各種打擊與干擾。首先是梁思成母親病故,接著就是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突然被槍彈打死!

梁思成到美國僅一個多月,母親病情急速惡化,梁啟超發電報急召思成回國,然而未待思成準備就緒起程,他的母親已經氣息奄奄,等不得遊子歸來了。梁思成無奈放棄床前盡孝的遠行,悲痛不已。梁思成傷感的情緒,不能不波及林徽因。

正所謂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剛剛平復傷感,全心致力於建築學習的林徽因突然接到父親林長民的噩耗:“(一)系中流彈而死,死時當無大痛苦。(二)遺骸已被焚燒,無從運回了。”父親林長民一直是林徽因的精神導師和庇護神。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合影)

父親在戰亂中不幸去世,如晴天霹靂,對林徽因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林徽因悲痛萬分,大哭不已。父親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林長民突然去世,家中斷了經濟來源,不僅自己留學經費不濟,就連家人的生活都成問題。想到這些,林徽因恨不能立刻回國。梁啟超發來電報勸告林徽因說:林家的事,他可以幫著處理,不用林徽因擔心,只需林徽因節哀,好好注意身體,繼續在美國求學。林徽因又想在美國打工,解決學費生活費用。但梁啟超勸她安心學業,留學經費他設法籌措。就算我梁家多養了一個女兒的。當時梁家經濟狀況也不好,加上樑啟超的身體也出現病症,但他全力籌措、支撐梁思誠、林徽因兩人的留學經費。他們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於1927年夏天完成了學業。林徽因獲得學士學位,梁思成獲碩士學位。隨後,林徽因入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學習舞臺佈景藝術。

1928年,梁思誠、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他們雙雙回國。梁啟超為兒子的工作問題到處求人。先找了清華大學,卻答覆比較勉強。此時,恰好東北大學正創辦建築系,經人推薦。東北大學熱情邀請梁思誠到任。梁啟超權衡再三,當機立斷代梁思誠答應此事。於是,梁思誠夫婦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他們按照美國賓成大學的教學體系,創建了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教過的四十多個學生,其中走出了劉致平、劉鴻典、張鎛、趙正之、陳繹勤這樣一群日後建築界的精英。東北大學由張學良親任校長,公開懸賞徵求校歌和校徽。林徽因設計了“白山黑水”的東北大學校徽應徵入選,林徽因為此還獲得了四百元的獎金。

在東北大學入職期間,林徽因和梁思成利用業餘時間考察了瀋陽許多古建築。但後來,一連串的事情發生:梁啟超病逝、林徽因生孩子、徽因被診斷出患有肺病,離開瀋陽到北京治療、日軍入侵東北,梁思誠和林徽因辭去東北大學職務。在之後的幾年裡,有三件事值得大寫:

第一件事,林徽因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併為此做了大量的建設性的工作。她與梁思成一起,對全國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包括對北平故宮以及北京市內的八大處等重要的古建築進行了測繪和調查,遍訪了山西大同的應縣木塔、華嚴寺、善化寺及雲岡石窟;太原、文水、汾陽、孝義、介休、靈石、霍縣、趙縣的四十多座寺廟殿閣,河北的正定隆興寺,蘇州的三清殿、雲巖寺塔,杭州的六和塔、金華的天寧寺、宣平的延福寺;開封的繁塔、鐵塔、龍亭;山東歷城神通寺和泰安岱廟等十一個縣,以及西安的舊布政司署,陝西的藥王廟等一百三十七個縣市,調查古建築殿堂房舍一千八百二十三座,詳細測繪的建築二百零六組,完成測繪圖稿一千八百九十八張。為研究中國古建築結構,構建中國建築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件事,林徽因在1936年為了實地測量古建築,與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寧靜肅穆的天壇祈年殿屋頂。作為一個女流之輩,竟敢爬上寧靜肅穆的天壇祈年殿屋頂,進行古建築測量。這是破天荒的大事件。從古到今,沒有哪個女人敢上屋騎梁,怕受天譴。而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敢踏上皇帝祭天宮殿屋頂的女性。

第三件事,發現了唐代構件,否定了日本人的推論。日本建築界推論中國已不存在唐代的磚木建築。日本人認為,西方的古建築多是石塊砌成,雖歷經年代侵蝕,但依然保存很多。而中國的古代建築多是磚木結構,戰火雷電摧毀,已沒有唐構存在了。如果要看唐構,必須到日本奈良。

日本人的論斷,深深刺激了具有強烈愛國心的林徽因!她與梁思成相信中國地大物博,難道找不到一處唐構?他們四處查找歷史資料,發現五臺山佛光寺現存。他們即奔赴偏僻村莊,尋訪佛光寺。

那是一九三七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和營造學社同仁莫宗江、紀玉堂向五臺山進發,山路狹窄崎嶇,他們步履蹣跚,走了兩天,正眾人渾身的疲憊之時,林徽因登高遠眺,發現夕陽下金光四射的宏偉殿宇,似乎近在眼前。他們頓時興奮起來,加快腳步,趕到寺廟前。細看那遠翹的飛簷,碩大的斗拱,還有油漆剝落的柱頭、門窗,處處都顯示出唐朝工匠的高超手藝。

林徽因不顧危險和艱辛,爬上高懸的大殿脊檁尋找可能的文字依據。不料,殿脊擠滿了千百隻蝙蝠和密密麻麻的臭蟲,令林徽因渾身發麻、噁心作嘔。她強忍年息的惡臭味,於兩丈高的大梁底面,費勁地認出行字:“女弟子寧公遇”的字跡。眾人興奮地洗去樑上積得很厚的浮土,林徽因費了三天的時間,才讀完大梁底面上的題字。搞明白了“寧公遇”就是捐資建造佛殿的女施主。此殿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這是當時發現的最早磚木結構的古建築。有力地否定了日本人的錯誤推論。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殿頂測繪時之小息)

野外考察古建築的生活是清苦的,不像我們現在的旅遊那麼瀟灑。林徽因那個年代,時常為吃飯住宿而擔心。在窮鄉僻壤的村莊裡,能弄到一碗黑糊糊的麵條、高粱粥吃,就是非常幸運的了。交通更不必說,牽只毛驢,爬山涉水,風塵僕僕。時而暴雨驟至,渾身溼透;時而狂風大作,山林呼嘯。據營造社日記:“行三公里驟雨至,避山旁小廟中,六時雨止,溝道中洪流澎湃,明日不克前進,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內。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人各一),晚間又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

野外考察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艱苦,還隨時會遇到土匪,丟失生命的危險。為測繪數據,他們還要爬上風蝕了數百上千年的舊寺古塔,隨時都有墜落、摔死的可能。有一次,他們正在塔頂的鐵輪上測繪時,突然,狂風暴雨,雷電交加。這種狀況可以說是非常危險!腳下是千尺懸崖,頭頂是電閃雷鳴。稍有不慎,或被雷電所傷,或失足摔下懸崖!

這樣的困難,就是對一般的男人來說,都是極其艱苦的考驗。而林徽因這樣一個嬌嫩的大家閨秀,她這樣一個肺結核患者,卻和堅強的男子一樣,餐風宿雨,爬樑上柱,以她的堅忍、剛毅的行動,表現了她對自己理想的堅守與執著。

“七七”事變爆發後,林徽因與梁思成中斷了中國古建築的考察,舉家逃難到了昆明。流離失所和艱苦的生活,使林徽因身體重病。她仍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為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並在病床上通讀了中國廿四史,把有關建築方面的內容摘抄下來,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她還用英文撰寫了《中國建築史圖錄》稿。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她得以咬牙堅持完成。

林徽因虛弱到長期臥床不起,梁思成也因為脊椎關節硬化症飽受折磨。可最令他們傷心的事傳來:他們保存在天津麥加利銀行地下室的資料(營造學社戰前古建測繪考察所得的資料)被大水淹了,也就是說,他們多年的心血和勞動泡了湯。林徽因為此不禁哭起來了。然後兩人決定把手頭上保存著的古建考察、測繪和拍攝資料整理出來,用中英文做說明,梁思成負責製圖,林徽因負責文字,在全家唯一的一盞“馬燈”(可提著走)下,他們編寫出《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大部分資料。

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成立建築系,聘梁思成為系主任,林徽因為教授。林徽因全家定居北平。不久,解放軍兵臨城下,林徽因夫婦耽心北平古建築毀於炮火,他們應解放軍的要求,編制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以期保護古建築。林徽因和梁思成認為北京的九個城門是對稱的,城門和牌樓、牌坊構成了北京城古老的街道的獨特景觀,這些古建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歷史價值無可估量!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北平的古建築還是毀於一旦!在“最高指示下”,一座座古城樓被拆除;一段段明清城牆推倒。林微因帶著病重的身軀,四處奔赴,大聲疾呼保護古建築。在當時的情況下,拆與不拆,已不單純是建築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北京內城外城牆被盡數拆除。林徽因和丈夫撫磚痛哭。病重中的林徽因曾絕望地追問:“為什麼我們在博物館的的玻璃櫥裡精心保存幾塊殘磚碎瓦,同時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建築拆得片瓦不留呢?”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被拆除的北平古建築)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拆除後又重建的北平正陽門)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被拆除的建築)

民國女神研究之一:剖析林徽因的現實世界

(北平古建築群落)

在極度的抑鬱的情緒中,林徽因開始拒絕吃藥。她的病情急遽惡化,於1955年4月1日香消芳盡,絕塵而去,時年51歲。

在林徽因的追悼會上,她的兩個幾十年的摯友金嶽霖和鄧以蟄聯名寫了一付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丈夫梁思成親自為她設計了墓碑,碑上移來她生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花圈;知己金嶽霖為她組成治喪委員會,悉心料理後事。人生得此,夫復何求?她的墓碑上寫著:這裡長眠著林徽因,她是建築師、詩人和母親。

一代才女林徽因,就這樣走完了她充滿傳奇的一生。她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清新秀麗的才女;不僅僅是春意浪漫的詩人;更不是桃色緋聞的主角。她留給世人的是——

林徽因是中國早期的現代意義著名建築師之一。但她的主要成就不在建築設計方面,而在於三個方面:一,中國建築專業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二,中國建築史的主要整理者之一;三,中國古典建築理論營造學的主要整理者之一。這些成就的意義,遠遠大於具體的項目設計,也大於她參與國徽等設計。不僅意味著現代建築學在中國的開拓,而且意味著中國古建築理論最終完成了現代性的系統化、理論化。(作者龍耳東,著名作家、編劇[1] 。電視節目編導、製片人[2] 。書法家、史學者。創立“中華歷史全息論”開史學研究新方向[3] 。本文作者龍耳東授權歷史春秋網刊載發佈,其他媒體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