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年度大考」成績公布,太平洋證券連降兩級

券商“年度大考”成績公佈,太平洋證券連降兩級

7月27日,證監會發布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我省兩家本土券商中,紅塔證券與上年一致,繼續保持A類,而太平洋證券連降兩級,由A級調整BB級。

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不是對證券公司資信狀況及等級的評價,而是證券監管部門根據審慎監管的需要,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結合公司市場競爭力和合規管理水平,對證券公司進行的綜合性評價,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整體狀況。

首次出現“D類券商”

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證券公司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A、B、C三大類中各級別公司均為正常經營公司,其類別、級別的劃分僅反映公司在行業內風險管理能力及合規管理水平的相對水平。D類、E類公司分別為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範圍及被依法採取風險處置措施的公司。

此次分類結果顯示,共有98家券商參與分類評級(較去年新增3家),在A、B、C類分佈的家數與去年接近。今年共有40家A類券商,與去年保持一致;B類券商有49家;C類有8家。具體來看,24家券商評級上升,47家券商維持去年評級,24家券商評級下調。

今年仍然沒有券商被評為AAA級,AA級是目前券商獲得的最高評級,共有12家,分別是東方證券、平安證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

A級證券公司共有28家。其中,有20家券商連續三年保持A類,而紅塔證券已連續4年保持A類。具體而言,有10家連續三年被評為A級;有4家三年奪AA級,分別為國泰君安證券、申萬宏源證券、中信建投證券、招商證券。

評級變動方面,今年共有24家券商分類評價得到上調。方正證券、西南證券、信達證券3家券商升幅最大,其中,上升最多的是方正證券,連升6級,由去年的C級升至A級。

有人歡喜有人愁,同樣有24家券商評級下調。中原證券、華信證券、世紀證券和中山證券分類評價下調幅度較大。其中,中原證券分類評價下調幅度最大,連降6級,從A類券商降至C類券商。太平洋證券也在評級下降的隊伍之中,在去年短暫的“A級一遊”後,今年連降2級,降至BB級。

此外,今年還有47家券商評級保持不變。其中,廣發證券等10家券商維持AA級評級,安信證券、東吳證券等17家券商保持A級。

值得注意的是,華信證券是此次98家券商中唯一一家評級為D的券商,也是近9年來證監會給出的券商最低評級。

太平洋證券連降2級

最近8次分類結果顯示,太平洋證券和紅塔證券共獲得6次A級分類、5次BB級分類、4次BBB級分類,整體處於全國中等水平。而最低的一次,是太平洋證券於2013年獲得CCC級。

2015年和2017年,兩家券商均獲得A級分類,為表現最好的時候。而今年,紅塔證券繼續保持A級、太平洋又跌至BB級。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及Wind數據,截至去年末,太平洋證券總資產為455億元,在全國98家券商中排第32名;淨資產117億元,居第38位。其2017年營業總收入近13億元,居58位,營收下降28%,增長率排名倒數(86名);歸母淨利潤為1.16億元,同比下降83%。而2017年全行業營業收入較同比下降5%;淨利潤同比下降8.47%,太平洋證券較同行業績有較大偏差。

截至2017年底,太平洋淨資本為138.6億元,淨資本與各項風險準備之和的比值為278,財務槓桿倍數(扣除代理買賣證券款、信用交易代理買賣證券款及代理承銷證券款後的總資產/淨資產)為3.46,全國排名第11位。

而紅塔證券規模較小,去年底總資產為135億元,在98家券商中排第74名,淨資產107億元,居43位。其去年營業總收入為11.13億元,同比增長14%,營收增長率排全國第20名;歸母淨利潤為3.63億元,同比增長不足10%。2017年底,該公司淨資本為90.36億元,淨資本與各項風險準備之和的比值為787,財務槓桿倍數較低,僅1.04,為全國倒數第4低。

相比之下,上市十年之久的太平洋證券,較紅塔證券資產規模更大,在全國的排名也更靠前,但其營收水平與紅塔證券相差不大,且去年同比下降近三成,而公司歸母淨利潤更是僅達後者的1/3。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全國98 家證券公司中,紅塔證券成本管理能力排第5名,而太平洋證券排第63名。整體來看,太平洋證券的經營業績大幅下滑,風險水平偏高,今年的評級下調與之不無聯繫。

券商“年度大考”成績公佈,太平洋證券連降兩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