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產品收稅增加股市波動,誘導頻繁交易,對投資人不公平

全球都在減稅,中國財政部也一直在號召減稅,但有關部門有向私募基金產品徵收增值稅的說法。雖然很多私募表示反對,但一直鮮有人公開發聲,2012年曾呼籲“大小非減持不應低於發行價”的博聞投資創始人張學武再次站了出來,呼籲取消私募基金產品增值稅,張學武認為私募產品徵收增值稅對私募不公平,影響私募行業發展,增加了股市波動,誘導頻繁交易,同時對投資人也不公平,做長期投資的可能虧了錢還要繳稅。

私募產品收稅增加股市波動,誘導頻繁交易,對投資人不公平

徵收增值稅不公平,影響私募發展

中基協洪磊會長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私募機構按照《基金法》要求,在行業協會登記備案,接受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持續監管,依法合規開展集合資金、組合投資活動,行使從資金到資產的金融轉換功能,事實上具備了“持牌”特徵,應當在《基金法》下得到公平待遇。

他同時表示,基於基金財產的納稅義務,其義務主體只能是份額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只是代扣代繳主體。基金財產雖然由基金管理人運營,但並非管理人資產,將管理人作為基金產品納稅義務人,對基金財產徵收增值稅,違背了《基金法》規定的稅收法則。

私募產品收稅增加股市波動,誘導頻繁交易,對投資人不公平

張學武認為,私募基金產品徵收增值稅不公平,影響私募發展。基金產品不是法人主體,也不是私募機構的資產,私募機構沒有應稅資格,私募基金產品本身也不具備應稅主體資格。即使要徵稅,也要國家有關部門發文,明示私募基金不是基金,不適用基金法,才能徵收。不能收稅的時候私募不適用基金法,監管的時候又適用基金法。

中基協洪磊會長也認為私募基金是基金,既然私募基金也是基金,公募不收稅,私募為什麼要收呢?而且從國際上來看,全球都在減稅,加稅是歷史的倒退。私募相對公募,因為不能公開宣傳,募資成本高,生存環境差,如果稅收還比公募重,對私募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國家一直強調扶持創新,私募作為金融創新的先鋒,不優惠,談何扶持創新?

有人說應該向富裕階層多收稅,投私募的都是有錢人,雖然說私募門檻比較高,100萬起投,但並不代表認購公募的人沒錢,公募也有認購上千萬的,是不是要分門別類進行收稅?

徵收增值稅增加了股市波動,誘導頻繁交易

張學武表示,私募產品徵收增值稅增加了股市波動,誘導頻繁交易。私募一般持有多支股票,持有多支股票必然有賺有虧,假如我們把賺錢的股票賣了,虧錢的沒賣,賣了賺錢的股票要收稅,虧了的不收稅,為了避免額外繳稅,我們只能把虧錢的股票也賣了來對沖盈利,而虧錢的股票其實我們也是看好的,是要繼續持有的,但因為徵稅問題,我們不得不賣,這樣反而擴大了股市波動,增加了交易頻率。

產品增值稅複雜的算法也在擾亂私募的投資步伐,讓私募一直在算哪些要賣,哪些不要賣,需要專門的人來計算處理這個問題,對私募機構影響較大。

私募產品收稅增加股市波動,誘導頻繁交易,對投資人不公平

徵收增值稅對投資人不公平

張學武認為,私募產品徵收增值稅對投資人不公平,比如行情好時,私募淨值一路高漲,此時投資人贖回是賺錢繳稅,但長期投資人往往不會贖回,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後面又虧損了,就面臨虧錢繳稅的情況。因此,私募基金產品繳稅,對投資人不公平,有誘導投資者短線投資的嫌疑。

建議

全球都在減稅,中國財政部也一直在號召減稅,張學武建議,希望私募基金產品能跟公募產品一樣免稅,公募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而私募起步晚現在還處於發展初期,成熟的公募不收稅,剛起步的私募額外收稅,對私募很不公平,對私募發展很不利。如果一定要繳稅,應該贖回的時候繳,這樣對投資人比較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