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增兵百萬,八路軍如何解決彈藥問題?有1個途徑鮮爲人知!


八路軍成軍之初,僅轄3師6旅,加上留守兵團,共計約4.6萬餘人。經過幾年發展,八路軍隊伍規模迅速擴大,1940年百團大戰時已有近40萬的兵力;1944年6月,朱德、葉劍英等曾在延安對中外記者披露,八路軍主力部隊已有四十七萬餘人 ;而到了抗戰結束,八路軍總兵力更是超過百萬。那麼,在部隊迅速壯大的情況下,八路軍是如何解決槍支彈藥問題的呢?

第一種就是靠自產自足,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為解決裝備彈藥問題,開設了大量的兵工廠,不僅總部擁有軍工部,轄內各根據地、部隊大都開設有兵工廠,進行自我補給。1942八路軍軍工部部長曾作統計:抗戰開始五年來兵工廠共生產近萬數的步槍和擲彈筒,十萬發炮彈、幾十萬發地雷和炸彈,子彈更是將近百萬餘發。

第2種途徑是繳獲。八路軍在與日偽作戰之時繳獲對方的武器。有統計稱,僅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八年間作戰期間,八路軍共繳獲步騎手槍20.7萬餘支,炮955門,機槍1106挺,炮彈1.68萬發,步槍手榴彈369.77萬餘顆,其中主要繳獲對象是偽軍。


第3種途徑是收編。抗戰初期,收編曾一度是八路軍擴軍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其相當重要的武器來源。八路軍所收編的最大一筆槍支,是在1940年,來自閻錫山所部“新軍”。據徐永昌日記描述:“黃樹芬來,述犧盟會此次叛變,去精銳部隊約三四萬,好槍約二萬五千支。”

第4種途徑相對來說就鮮為人知了,它是蘇聯的秘密援助。抗戰初期,蘇聯通過新疆到蘭州的公路援助國民政府。這條公路線,1937-1939年間,幾乎完全掌控在蘇聯手中,所以,這段時期,八路軍駐新疆和蘭州的辦事處,就順利承擔了秘密接收、轉運蘇聯武器的重任。譬如,1937年12月21日,有“蘇俄軍車五輛,載紙張、白糖、步槍十五箱、子彈三十一箱,交八路軍辦事處收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