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爲什麼老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民俗文化中,常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大概的意思是說:農村人眼中,柴火的地位很高,我們都知道,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會有很多柴火,有的喜歡堆在門口,方便家用,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戶不會存在少柴火的這種情況,我從來沒有柴火是可以去一些地方撿到的,但是沒有米就不好辦了。

沒有米是因為家裡窮,沒有柴火是因為懶,所以就有了“借米不借柴”這一說。

民俗文化:為什麼老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上溯一個世紀,老輩人們過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所以,生活中並沒有什麼規章制度要遵守,但是,為人處世,都是有矩可循的,那些規矩被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給提煉成簡明扼要的俗話、諺語。

能救人饑荒的米麵都肯借人,為何相對價賤的柴禾卻不能借呢?這和“與人為善”的處世原則不是相背了嗎?其實,仔細想想,柴不外借也是有道理的——“救窮不救懶”。因為那時的鄉村,只要稍微動動手,就可以撈回不少柴草的,如果自己連這點小事都不願做,這樣的懶人,是沒有幫助的必要的。再者,柴與“財”諧音,“財不外出”也是老輩人遵守的原則之一。所以,才會有了“不借柴”的規矩。

那“借衣不借鞋”又有什麼講究呢?

原來農村人對借鞋這種事情是很反感的,所以農村人一般不會問人家借鞋,寧願是借件衣服。可能有人會問人們為什麼對借鞋有這種顧慮呢?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的觀念比較傳統,另一方面是,農村人擔心別人腳上有腳氣會傳染給自己,這樣看來,似乎有點道理,當然這只是人們普遍說的一種說法。

民俗文化:為什麼老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還有另外一種人們廣為流傳的說法,那就是做鞋子比較簡單,用一些草編織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問別人借,但是衣服卻沒有這麼簡單,所以就有了“借衣不借鞋”這一說。

衣服得花錢置辦,鞋子可以就地取材(古人打草鞋穿是非常常用見的)。借衣服的人,一般是有重要的外出活動,比如參加宴請等等,在那個“遠敬衣服近敬人”的時代,沒一兩件好衣服,出門在外是會遭人看不起的。

鞋不外借,有兩個現實的理由,一是每個人的鞋碼不一般大,很難找到“合腳”的,二是,腳是人體最髒的部分,天天泥裡踏、水裡趟的,鞋是被踐踏的對象,穿著自己的鞋無所謂,穿別人的“弄髒、弄臭”是件非常尷尬的事。

另外,從情感上講,鞋是屬於個人隱私品,鞋與個人隱私是有著某種聯繫的,以前有個詞就叫「破鞋」,那意思是很明確的。所以,自己的鞋,還是自己踐踏為好,要是外借給別人“弄破”了,那真是不好了。

民俗文化:為什麼老話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米也好,柴也好,都是生活必需品,為什麼米可以外借,柴卻不可以呢?這得要從米與柴的區別來說,這裡的“米”泛指食品,是餬口度命的,老輩人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三天不吃餓得慌。”出借米麵給他人,可以救人饑荒,是積福的善舉,所以,人人都不會拒絕的。

曾經流行的老話,雖然不華麗,但是,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就蘊含著許多為人處世的智慧。“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表面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米和衣服可以外借,柴與鞋卻不可以借給別人。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