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燥邪易傷肺,養肺莫悲秋

立秋:燥邪易傷肺,養肺莫悲秋

今年8月7日為立秋,這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來臨。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體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立秋養生的那些事兒。

【飲食篇】

立秋養生 專家建議喝這三湯

隨著立秋節氣的到來,天氣逐漸開始乾燥,中醫認為燥邪最易傷肺,所以感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試試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王東旭副主任中醫師推薦的立秋三湯食療方,有助於潤肺降火哦。

立秋:燥邪易伤肺,养肺莫悲秋

蓮子百合湯

做法及功效:蓮子15克、幹百合15克、雞蛋1個、白糖適量。將蓮子去芯,與百合同放在砂鍋內,加適量清水,文火煮至蓮子肉爛,再加入雞蛋、白糖。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可補益脾胃、潤肺,寧心安神。

立秋:燥邪易伤肺,养肺莫悲秋

雪梨銀耳湯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發銀耳30克,貝母5克,白糖適量。將水發銀耳去根、去雜洗淨,撕成小片;將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塊。將銀耳片、雪梨塊、貝母、白糖同放在燉皿內上籠蒸30-40分鐘,取出,即可裝盤食。此湯滋陰清肺、消痰降火。

立秋:燥邪易伤肺,养肺莫悲秋

芝麻木耳湯

做法及功效: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與用溫水發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鍋裡,加水煎煮,煎煮好可加一點白糖,分幾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尤適用於大便乾燥者。

立秋吃什麼好?這些食物別錯過!

黃瓜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慾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減秋膘”吃黃瓜是不錯的選擇。

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在這個季節吃些茄子能降“火氣”,除秋燥。而秋天剛收成的茄子被稱為“秋茄”,帶有獨特的清香,口感細嫩,因此風味比普通茄子更勝一籌。

中醫認為,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等功能。除了含有豐富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還有一點與其他蔬菜不同,就是富含大量維生素P。維生素P是黃酮類化合物,有助保持心血管保持正常功能。因此,茄子對動脈硬化症、高血壓、冠心病和壞血病患者都非常有益。此外,國外研究結果表明茄子還是蔬菜中的“抗癌強手”,其含有的龍葵鹼成分能抑制消化系統腫瘤增殖,對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

南瓜

立秋人們要吃南瓜,此食物被認為是“搶秋膘”的首選食物。這是由於入秋以後,氣候乾燥,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身體容易出現燥熱情形。而南瓜具有潤燥的功效,同時能給人以飽腹感,認為吃了南瓜能夠儲備過冬的能量。當然南瓜的功效遠遠超過這些了,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的功能,常食南瓜還可防癌。

赤小豆

從唐宋時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赤小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溼,散血,解毒。赤小豆含有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赤小豆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的作用。我們也可以效仿古人,在立秋之時吃些赤小豆,稍做改良,把赤小豆做成營養粥口感更佳。

立秋食療方

蓮藕薏米排骨湯

【材料】排骨500克,蓮藕250克,薏米30克,蜜棗2枚,生薑3片。

【製法】以上材料洗淨後,排骨切塊,蓮藕切厚片,將材料全部放入煲中,加水適量,大火煮開後改慢火煲2小時,然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消暑利溼。適合暑溼傷脾,或素體脾胃偏虛之人。

桂圓紅棗蓮子粥

【材料】桂圓乾10克,紅棗20克,蓮子30克,糯米100克,冰糖適量。

【製法】以上材料洗淨後,紅棗去核,蓮子去芯浸泡1小時,然後全部材料放入煲中,加入足量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熬至粥成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養心安神。適合夏秋之交脾胃受損,或素體血虛、失眠多夢之人。

雪梨銀耳糖水

【材料】雪梨1個,銀耳30克,蓮子20克,冰糖適量。

【製法】蓮子洗淨去芯浸泡1小時;銀耳洗淨,泡軟撕成小片;雪梨洗淨後削皮去心,切成小塊備用。將以上材料放入燉盅內,加水適量,開火燉1小時即可。

【功效】養陰潤肺寧神。適合陰虛肺燥,心煩多夢之人。

【養生篇】

立秋暑未休 養肺莫悲秋

立秋轉季防面癱

立秋時期是面癱的高發時節,尤其隨著夜幕降臨人體陽氣從外往裡收,此時體表腠理偏虛、禦寒能力下降,過度吹風納涼,風寒之邪侵襲頭面則可致面癱。面癱不會對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但治療不及時或療效不佳則會影響容貌。因此,立秋轉季使用空調應注意溫度不宜過低,特別是空調風口或電扇冷風切忌正對頭面直吹,醉酒、疲勞、汗出、洗浴後也不宜當風而吹,熟睡時頭面受涼、冷風直吹則更易犯病。

減辛增酸收肺氣

《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立秋過後肺金當令,雖然此時伏熱未盡,但大自然的陽氣逐漸降斂,此時養生需順勢而為,應秋氣之降。辛味發散瀉肺氣,酸味主收降肺氣,諸如姜、蔥、蒜、韭菜、辣椒、胡椒之品辛香宣散而瀉肺傷陰,在立秋之後不宜多食,若僅作為烹飪配料,酌情少許亦無不可。諸如烏梅、山楂、楊桃、蘋果、柚子等酸甘生津之品可適當多食,有斂肺酸收之效,以使肺氣平降。

此外,夏秋交替之時暑熱未退,戶外工作者常常難耐高溫、汗出較多,綠豆湯、酸梅湯、菊花茶等消暑飲品亦當常備以防暑傷。經過炎炎夏日暑溼所傷,許多人的脾胃功能有所減弱,此時飲食仍宜溫食,不宜過飽,可少吃多餐,過於肥甘厚膩的食品難以消化,冷食容易損傷脾胃,都應該儘量避免。粳米、小米、糯米具有健脾胃、益中氣的功效,可適當補充。脾胃在五行屬土,此時飲食顧護脾胃恰是應於秋氣培土生金、因時制宜的養生之道。

調暢情志莫悲秋

肺屬金,在志為憂。人與天地相參,隨著立秋來臨天地間陽氣慢慢收降,人的情緒也容易變得不穩定。素體肺氣偏虛之人,有時候不知不覺情緒就莫名低落起來。尤其上了年紀的獨居老人容易衍生垂暮、淒涼之感,睹物思人,更是牽掛遠方的兒女;更年期婦女容易感嘆年華老去、容顏不再,情緒相當敏感,常常悲傷失落;工作生活壓力大的中青年人,遇到小事容易感到諸事不順,才華不能施展,情緒壓抑,鬱悶難舒等等。

立秋過後,調攝精神確是養生的要務,但情志調養並非單靠個人努力就能輕易做到。但願遠離家鄉、在外打工的孩子別忘了多給家裡的老父母打電話、發短信,捎去問候和關愛以減其秋思。同一屋簷下,老夫老妻之間亦當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子女和父母之間應當增加溝通和互動,互助互愛,共渡難關。努力拼搏的年輕人,不要光埋頭苦幹,應當多與上司和同事交流意見共創佳績,工作之餘多與家人、朋友談心放鬆,勞逸結合才能保持積極進取的動力。

【注意事項】

立秋起居 白天防暑早晚防寒

立秋乃初秋之季,之後還有十餘天的三伏天,白天雖炎熱,可早晚已經開始感覺涼爽,而此時,人們該注意白天防暑,早晚防寒,早晚防寒尤其重要。因為白天的炎熱會讓人們以為此時仍是炎熱的夏季,而此時冷熱更迭,燥風秋雨頻襲,早晚溫差變大,若衣物加得不及時,涼蓆過涼,仍過多飲食生冷食物,吹空調、吹風扇,就極易受寒涼。

另外還要注意保暖下肢和足部,免得寒從足下生,導致腹部臟器的氣血失調,引發身體各種不適,患上或加重胃疾。

此外,作息方面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