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人性化」,用戶如何記得住?

每個品牌都想變得更有“人味兒”,這是在社交媒體上做廣告的最高境界。

品牌的人性化是每個商人的夢想,每個品牌都會使盡渾身解數為消費者展示更人性化的一面。

使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少使用20世紀老套的、沒有親和力的語言,這樣就向人性化邁出了第一步。

即使是老派的品牌也會嘗試在臉譜網和推特上發送一兩個笑臉。

星巴克第一次在推特上發送的笑臉就被轉發了上千次。只是個笑臉啊!

這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

品牌不“人性化”,用戶如何記得住?

讓用戶感到“人性化”

品牌與用戶之間的對話將新的溝通風格帶入營銷領域。

溝通更加個性化,也更加真實。

一天,一位名叫埃裡克·德沃斯(Eric De Vos)的用戶發送了這樣一條推特:“我的同事的觀點分為了兩派:我的新褲子是荷航藍還是Coolblue藍?”

於是埃裡克與兩個公司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討論,目的就是為了搞清楚他的褲子到底是哪種藍。

第二天,兩名Coolblue 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埃裡克的家門口,不容置疑地向他證明他褲子的藍色和他們的藍色是相同的。

當然,品牌就是品牌。不管人們多麼想讓它有人的特徵,它也不會變成人。

公司同樣也不是人,它們是法律上的實體。但是人們不愛法律實體,人們愛的是人。

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粉絲肯定比公司社交媒體的粉絲多。

一個組織的人性化接觸要比品牌溝通風格的人性化走得更遠。與人建立真實的聯繫有著更大的潛能。

這可以將用戶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有時“人性化接觸”也可以從字面上理解為“人的接觸”。

在我做完關於數字化用戶關係的演講後,一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來找我。

他說謝謝我,他很喜歡我講的故事。他握著我的手,拍了拍我的肩。

“這是計算機永遠都不能做到的,”他笑著對我說,“如果我握著病人的手告訴他重要的消息,可比我在辦公桌後告訴他強得多。”

品牌不“人性化”,用戶如何記得住?

用戶更喜歡“和人接觸”

加油站並不是極端用戶導向的典範。

一般來說,交費時收銀員友善地衝你微笑的概率很小,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阿姆斯特丹的殼牌加油站所見到的一幕。

我正在收款臺排隊,前面的客戶想要用信用卡支付,但他不會說荷蘭語。

這是一張沒有芯片的信用卡。

換句話說,他需要簽字才能進行有效支付。

突然,殼牌的收款員用英語說道:“對不起,先生,我沒有早點認出您。我們這裡不怎麼有名人光顧。”

我感到很驚訝,想要看看前面站著的是哪位名人,但是那個男人和我一樣驚訝。“我能要您的親筆簽名嗎?”收款員邊說邊把客戶需要簽名的信用卡打印條遞了過來。

那位客戶開懷大笑,店裡的人也隨著鬨堂大笑。

“這就是我做這份工作的原因。”

在我結賬時收款員這樣說,“用戶臉上的笑容是最好的回報。”

排在我前面的男人將會對殼牌印象深刻。

每三個用戶中就有兩個重視個性化的接觸。沒人認為這是不重要的。

即使數字渠道運行完美,還是有至少73% 的人希望在商業關係中能與真人接觸。

人性化接觸不只是身體上的接觸。

在電話中聽到真人的聲音、收到手寫的電子郵件,都將有助於用戶關係變得更加個人化。

哈里·德梅是安特衛普廣告局LDV United 的首席執行官,也是耐克FuelBand 手環的狂熱用戶。

一天,這個手環顯示“錯誤代碼802”,哈里給耐克發了一封郵件詢問這是什麼意思。

耐克的工作人員很快回復他說,這說明他的手環不能用了——“錯誤代碼802”是致命錯誤。

為了解決哈里的問題,耐克刻不容緩、沒有任何質疑就給他更換了手環。

這類個性化郵件帶有一點同理心,帶有一點熱情,是用戶所喜愛的溝通方式。

這使得與耐克這樣的大公司的接觸看上去也非常個人化。

品牌不“人性化”,用戶如何記得住?

“互動”為王

Zappos鞋店經常被當作極端用戶導向的範例,最近該公司發起了一項新的運動:根據用戶的自拍為用戶提供個人風格建議。

Instagram的用戶對於超高人氣的OOTD(每日穿衣搭配)標籤很是熟悉,很多年輕人都利用這個頻道向世界展示最時尚的前沿裝扮。

2014年 3 月初,在Instagram上傳的至少2300萬張照片都貼著這個著名的“#”標籤。

Zappos為那些照片上打上了“#NextOOTD”標籤的人提供了有用的附加服務。

通過Instagram 發郵件、寫文字、分享照片,每位用戶也可以通過“#askzappos”向Zappos的造型師進行諮詢。

用戶所獲得的建議百分之百由人提供,根本沒有自動化操作參與其中。

這就是人性化接觸的精髓:採用什麼渠道關係不大,但是它必須是個性化和非自動的。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