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中段祺瑞的皖系,是如何從巔峯走向沒落的?

langman莘蒂


袁世凱死的時候,段祺瑞是國務總理,比他資格更老的北洋元老中,只有馮國璋勢力和他差不多,而且有軍隊,但馮國璋當時在江蘇坐鎮,彈壓長江下游的革命黨勢力。所以,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就成了北洋政府的實際操盤手。

之後,段祺瑞把黎元洪當傀儡,在參戰問題上鬧出了府院之爭,張勳以進京調停為名率軍入京,結果搞起了復辟,清朝又堂而皇之的復活了。段祺瑞又組織軍隊進攻張勳,攻入北京後,清朝再次退位,恢復共和。

接著就是馮國璋進京擔任大總統,但段祺瑞和馮國璋同樣很快就在南北問題上發生了分歧。馮國璋主張南北和談,以和平方式實現南北重新統一,希望政治解決。而段祺瑞則迷信武力,認為必須軍事解決,徹底消滅南方革命黨勢力,武力統一全國,然後才能談得上其它。

馮國璋和段祺瑞鬧來鬧去,最後是馮國璋被迫出逃,想回到江蘇自己的地盤上去,結果還在半路上被段祺瑞派人攔截回來了。最後馮國璋也在和段祺瑞的鬥爭中敗下陣來,段祺瑞繼續以督辦參展軍事的名義,實際上操控北洋政府,而國務院總理則是段祺瑞很看不起的靳雲鵬。

在北洋內部,比段祺瑞資格更老的王士珍和徐世昌則因為沒有直接掌握軍隊,所以段祺瑞只是面子上客氣,但並不太把他們當回事。所以,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唯一覺得能夠和他抗衡的實際上只有馮國璋,既然馮國璋已經被他鬥下去了,他當然就認為自己是北洋系的總舵主了,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裡。

直系領袖曹錕一向來都是草包,段祺瑞當然很看不起。直系實際上的核心吳佩孚因為資格不如段祺瑞老,所以段祺瑞也並不放在眼裡,一直把吳佩孚叫吳小個子。

曹錕的直系勢力之前奉命南下與廣東孫中山非常政府作戰,打到衡陽的時候就停兵不前,通電全國,主張政治解決南北問題。段祺瑞當然非常憤怒,認為吳佩孚這是公然抗命不遵,是挑戰自己在北洋系中的核心地位,加上他素來輕視曹錕和吳佩孚,所以雙方關係很快就鬧僵了。

吳佩孚在當時不僅是北洋軍中打仗比較好的將領,而且對外形象也還不錯。他反對段祺瑞操縱的安福國會,主張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並且還提出過一個詳細的國民代表大會的召開辦法,這在當時也是比段祺瑞一心埋頭武力統一全國的主張更得人心的。在五四運動發生的時候,吳佩孚還通電支持過學生的主張,公眾形象就更好了。

段祺瑞還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過分信任徐樹錚,當成左膀右臂,徐樹錚就開始狐假虎威,仗勢欺人,作威作福,北洋要人紛紛為之側目。徐樹錚在北洋系中的資歷並不深,所以他過分跋扈,就很容易為段祺瑞拉仇恨。

最後,吳佩孚就以“清君側”的名義要求段祺瑞罷免並槍斃徐樹錚為名,通電全國,公開反對段祺瑞武力統一全國的主張,同時聲討安福國會,要求召開國民代表大會,緊接著就率兵回師北京。段祺瑞也調集軍隊,雙方在京畿一帶大打出手,結果是段祺瑞很快就被吳佩孚擊敗,晥系也就倒臺了。


蕭武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2點需要澄清:

第一,段祺瑞上臺後,至少在初期,他代表的並非只是皖系,而是整個北洋系。袁世凱死後,北洋系開始分化,但有一個過程,並不是袁世凱一蹬腿就馬上散夥分家。段祺瑞上臺時,不僅北洋系一致擁戴,連南方軍閥們也沒表示異議。

第二,所謂皖系,並非全是安徽人,也有其他省的人。準確地說,皖系就是跟段祺瑞走得近的人,未必非要與段是老鄉關係(當然老鄉更好)。比如,老段最器重的小徐“徐樹錚”就不是安徽人而是江蘇人。又比如,馮玉祥和陸建章都是安徽人,但他們和老段是對頭。

皖系走下坡路,與段祺瑞有直接關係,他辦了兩件事,生生把自己搞下臺。

一是“借錯了一次錢”,這筆錢叫“西原借款”。段祺瑞借這筆錢,是想用來搞一支嫡系軍隊,然後武力統一,做一件他前主公袁世凱也沒徹底做到的事情。問題是,這個錢是向日本人借的,袁世凱前面剛同意“二十一條”部分條款,現在日本人突然大方卻不要多大代價就借錢給段祺瑞,難免令外界懷疑:段祺瑞一定和日本人有什麼見不得光的私下交易,甚至答應了日本人連袁世凱都沒同意的“二十一條”有關條款,出賣了國家利益。如果少數人質疑也就算了,關鍵是持懷疑態度的人太多了:除了敵對的南方軍政府和西南軍閥,還有學界、報界,甚至北洋系內部。當國家政府被貼上“賣國”的標籤自己又說不清楚,離倒臺也就不遠了。

二是“用錯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吳佩孚。段祺瑞為了武力統一,派出3路人馬南征,吳佩孚只是曹錕一路的一個師長。吳佩孚想進步,打得很賣力,也很有戰果,在其他兩路一敗塗地的情況下,愣是把湖南拿下來了。吳佩孚正等著戴湖南督軍的帽子,結果被段祺瑞給了“草包將軍”張敬堯,吳佩孚那個氣啊。他能當上師長,是曹錕賞識提拔而非段祺瑞,所以對段沒有什麼情誼。這回老段任人唯親,徹底把吳佩孚激怒了。吳佩孚不僅願再往南打,而且公開反對“武力統一”,還率軍撤出湖南,最後乾脆直接與皖系幹了起來,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黯然下臺。

無奈之下,段祺瑞只好去天津當了寓公。


腦洞大開的歷史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培養了三個心腹。後來,隨著袁世凱的一路升遷,形成北洋系,這三人也受到他的重用,號稱北洋三傑,他們分別是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

王士珍對名利看得比較開,沒有形成自己的派系。而段祺瑞和馮國璋,則在袁世凱死後形成了自己的派系:皖系和直系。

為何段祺瑞的派系是皖系呢?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而他重用的人以安徽老鄉為主,故稱為皖系。同理,馮國璋是直隸人,故稱為直系。

段祺瑞的巔峰,是在袁世凱死後。袁世凱生前,他因為反對袁世凱稱帝,因此被袁世凱排擠,他只好賦閒在家。

袁世凱重病時,意識到需要找一個人來收拾殘局,於是又把段祺瑞請出山。袁世凱死後,雖然黎元洪是總統,段祺瑞是總理。但因為黎元洪並非北洋系出身,是一個光桿司令,所以一直被段祺瑞壓制。

由於段祺瑞和心腹徐樹錚太過跋扈,黎元洪忍無可忍,爆發了府院之爭。手中無槍的黎元洪最終退位,直系的馮國璋做了總統。

馮國璋死後,曹錕接掌了他的勢力,成為直系老大。

馮國璋活著的時候,因為與段祺瑞是老兄弟,直系、皖系還可以基本上保持和平。曹錕上位後,直系與皖系的利益衝突日漸緊張。

最終只好大打出手,這就是直皖戰爭。結果,段祺瑞的皖系大敗,從此走向沒落,段祺瑞也退出了政治舞臺中心。

直皖戰爭的結果,其實取決於當時的第三大勢力——張作霖的奉系。老張支持誰,誰就會贏。

老張支持了曹錕,於是直系勝利了。

張作霖為何支持曹錕呢?據說,這是因為張作霖覺得段祺瑞、徐樹錚太精明,而曹錕是大老粗,日後比較容易控制。

曹錕的外號是“曹三傻子”,可他手下的吳佩孚卻不傻。所以,最終奉系和直系也發生了戰爭,而且還打了兩次。當然,最終的勝利者是老張。


趣談秘史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許多派系,其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這是實質上的三足鼎立。

但在表象上,因為三造共和之功,加之是袁世凱指定的實際權力繼承人,所以段祺瑞更像是站在最巔峰處的那一位。

表象是一峰,實際是三峰。當局者迷,這種格局態勢對段祺瑞的心態及清醒認識產生了嚴重的誤導,更決定了段祺瑞從巔峰走向沒落會非常的迅猛。

高處不勝寒,處在權力之巔時的段祺瑞並沒有此番心境,相反他是唯我獨尊,有些不可一世的。

因為這種霸道的姿態,段祺瑞在外強中乾時就犯了幾個嚴重的錯誤。

第一,無限任用眾矢之的徐樹錚。

直系列舉的徐樹錚六大罪狀:禍國殃民、賣國媚外、把持政柄、破壞統一、以下弒上、以奴欺主,雖然有誇大之嫌,但很大程度上也道出了某種事實。

因徐樹錚,段祺瑞無形中其實是讓對手們走到了一起 。

第二,為段祺瑞服務的安福系,其罪惡已為舉國共見,這直接導致了段祺瑞失掉了民心。

第三,段祺瑞盲目自信,對主要對手尤其是直系的吳佩孚未能提前做出有效的防範與限制,在軍事上,這幾乎等同於無視致命尖刀的存在。

而要從直皖大戰皖系大敗的主客觀因素上講,段祺瑞從巔峰走向沒落又可以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段祺瑞極力奉行的親日外交和窮兵黷武的國內政策,事實上是遭到了當時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從民心向背來看,當時的全國輿論幾乎都站在直系一邊,當時的老百姓不僅都希望直系獲勝,更對直系給予了很多事實上的支持。

而對此,段祺瑞卻試圖以所謂的軍事優勢來對抗輿論民心,非常的剛愎自用。

第二,在直皖大戰醞釀以及雙方訴諸武力的整個過程中,日本由於中國國內不斷高漲的反日反皖浪潮以及英美等國的牽制,在皖系最需要支持的時候被迫採取了中立立場,對段祺瑞而言,這幾乎就是皖系崩盤前的釜底抽薪。

第三,皖系軍隊雖然裝備精良,但成軍時間卻很短,段祺瑞的學生兵是既缺乏訓練,更沒有真正經過任何陣仗,統兵將領也多是昏庸無能之輩,實屬只會紙上談兵毫無實戰經驗可言的繡花枕頭。而直系軍隊則訓練有素、屢經戰役,尤其是統兵大帥吳佩孚,素以能征善戰而聞名,實屬當時國內第一流的軍事強人。

兩者相比,段祺瑞不僅矛不尖,盾也不堅。

第四,在直皖大戰正酣、勝負未分時,奉系張作霖突然出兵助直攻皖,這一刀捅下去,直軍聲威大振,而皖系則隨即一蹶不振,直至步步後退,丟盔棄甲——

總而言之,巔峰時的段祺瑞就像廟堂上的一個牌位,一打就倒,而他自己反是沉醉其間,膨脹不已。

再具體說,巔峰時段祺瑞幾乎就是個剛愎自用的政客,而非審時度勢的軍事強人。

而逐鹿之事,政客終將是看客,只有軍事梟雄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最終的結局只能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著樓塌了。


黑句本


一句話就是在內鬥中走向巔峰也在內鬥中走向衰落。

首先皖系軍閥是在北洋軍閥集團的分裂過程中興起的,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成許多派系,主要包括皖系、直系和奉系。

當時實力最強的是段祺瑞和馮國璋。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而馮國璋則駐守江南重鎮南京,雖然略遜於段,但掌握很大兵權,因此雙方實力相當。

當時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出兵問題,引起了府院之爭,張勳趁機復辟,段祺瑞以退為進,打垮張勳,重掌政權,自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迎馮國璋為總統,對德宣戰。

在此時,南方舉起了護法旗幟,段祺瑞出於借鎮壓革命擴大自己勢力,排擠馮國璋勢力的目的而主戰,馮國璋企圖勾結西南軍閥排擠段祺瑞而主和,最後,段祺瑞迫不得已而辭職,從此段、馮二人矛盾日益尖銳,逐漸走向對抗。

辭職後的段祺瑞並不甘心失敗,鼓動軍隊繼續主戰,又借用日本勢力向馮國璋施壓,馮國璋無奈,又復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這一回合,皖系佔了上風,直系宣告失敗。

段祺瑞東山再起,一手炮製兩個機構,一個是督辦參戰事務處,目的是借日本裝備,訓練自己的嫡系部隊,掌握軍權,一個是安福俱樂部,目的是操縱國會選舉,把持政權。

這一時期段系可謂達到了鼎盛時期,他的軍事已經有了三個師四個混成旅的兵力,分佈在北京、察哈爾、河南、直隸、山東等,之後又伸張至外蒙,南方上海、福建、浙江軍閥都依附於皖系。

在混戰中皖系走向衰亡,自從分裂為兩個軍閥集團後,兩派水火不容,逐漸走向戰爭,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直系軍隊號稱討逆軍,由吳佩孚率領,皖系軍隊號稱定國軍,段祺瑞任總司令,結果就是皖系出師失利,直系取勝。

段祺瑞移居天津日租界,安福俱樂部造解散,遣散邊防軍 ,除浙江督軍盧永祥外,其餘均垮臺。從此,皖系一蹶不振,日漸衰落,北京政府中,直系代替了皖系。

直皖戰爭中,皖系只有浙江督軍盧永祥在傾軋中保存下來,但他控制的是上海等富庶地區,這對帝國主義和直係軍閥搜刮不利,於是便發生了齊盧之戰,盧的失敗,直宣佈了皖系軍閥的最後的最後一隻力量的消失。

之後,在直奉戰爭中,由於派系平衡,段祺瑞一度都復任國務總理,但這只是兩大派系相妥協的產物,沒有軍隊的段祺瑞只能周旋於兩大派系之間,段祺瑞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難於施展的邊緣,便辭職去天津日租界做起愚公來,從此退出政壇,也標誌著皖系的終結。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段祺瑞:“北洋三傑”之一, 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一生三造共和,號稱“六不總理”,生活樸素,清廉如水,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控制了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勢力範圍遍佈皖、魯、滬、浙、閩、陝。

袁世凱死前為平息國民的怒氣,緩和南北雙方的政治矛盾及北洋體系繼續掌控話語權,由黎元洪為總統,但段祺瑞實際掌控北洋政府,北洋體系為保證自己絕對的政治地位,只有抱團取暖,此時北洋體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分裂.

黎元洪貴為大總統,但段祺瑞對其政令視為空氣,並對是否對德宣戰產生糾紛,最終被架空的黎元洪憤然辭職,馮國璋入京任代總統。不肯甘居人下的馮國璋與段發生“府院之爭”,由此北洋體系開始分化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而他重用的人以安徽老鄉為主,故稱為皖系。同理,馮國璋是直隸人,故稱為直系。

段祺瑞時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而馮國璋則駐守江南重鎮南京,雖然略遜於段,但掌握很大兵權,因此雙方實力相當。

1920年7月,直奉聯軍討伐徐樹錚,段祺瑞命令皖系軍隊反攻。14日雙方戰爭正式爆發。21日,直奉聯軍攻入北京。

直皖戰爭之後,發生了齊盧之戰,盧永祥盧戰敗,宣佈皖系軍閥的最後一隻力量的消失。

在直奉戰爭中,由於派系平衡,段祺瑞一度都復任國務總理,但不久認清形式的段祺瑞辭職去天津日租界做起愚公來,從此退出政壇,標誌著皖系的終結。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作為一名著名的“親日派軍閥”嚴詞拒絕日本邀請其前往東北組織傀儡政府後,為國人所尊重。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於上海。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碼字、原創不易,如喜歡請點贊、轉發、留言!祝您幸福!


美麗青春您真痘


段祺瑞在北洋軍五虎將中當推第一,深沉機智,少言多慮,為人正直,深得袁世凱賞識,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任其為陸軍總長,統帥全軍,又忌其志大,又重用馮國璋等人,駕空段祺瑞,袁世凱要稱帝,段祺瑞反對,失去了北洋軍的支持,又招致全國各界一致反對,於是吞金,段祺瑞執掌的北洋軍接管了國民政府,從此被稱為北洋軍政府,喻其不合法,黎元洪當總統後,北洋將領張勳率辮子軍殺入北京,扶溥儀復辟,是段祺瑞首發檄文,聲討復辟,派軍隊天津誓師,討伐張勳,再造共和,自此掌握北京政府實權,任國務總理,然此時北洋軍與北洋政府分裂為兩派,一派以祺瑞為首的安徽派叫皖系,另一派以馮國璋為首的河北山東派叫直系,直系與黎元洪合作,控制了政府,皖系控制了國務院,於是就有了北洋政府的主旋律一一府院之爭,直系對皖系獨攬大權不滿,就讓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就挑動南方各省獨立,反對黎元洪,於是爆發了直皖大戰,經過妥協,段祺瑞重掌實權,再任總理,下令恢復《臨時約法》,跟隨日本,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這只是個立場,段祺瑞發起了護法戰爭《臨時約法》派北洋軍進攻南方各省,讓直系部隊進攻,皖系部隊負責接收,引起直系吳佩孚的不滿,護法戰爭停止,當時直系勢力,高於皖系,有三十萬軍隊,佔據八個省,皖繫有二十萬人,佔有皖,魯,閩,贛四省,吳佩孚調兵北上,要與皖系開戰,段祺瑞欲連奉系對直系,反為奉系所賣,直系擊敗皖系,將段祺瑞逐出北洋政府,其軍隊也歸了直系,沒有了軍隊,也就退出了歷史,段祺瑞只重權謀,不重作戰,大凡這種單純的政治家,終歸會失敗。


縹緲孤鴻影45


段祺瑞走向沒落主要由兩個方面,一個是失去民心一個是軍事上的失敗

段祺瑞為搞自己的嫡系部隊向日本借了很多錢,也從日本進口了很多武器,甚至連馬匹都從日本進口的。段祺瑞還以北京政府陸軍部的名義向先後借了總額高達3200萬日元的軍械借款,除此之外,日本向段祺瑞政府提供1400萬元,用於編練三個師,另加200萬左右的附屬機關開銷。日本怎麼可能會好心幫助段祺瑞,段祺瑞與日本來往的如此密切,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懷疑:段祺瑞一定和日本人有什麼見不得光的私下交易。無論是北洋軍閥內部還是南方敵對勢力,甚至學界都對他失去了信任。再加上巴黎和會外交上的失利,讓段祺瑞徹底失去了民心。

面對段祺瑞的狼狽局面,直系的曹錕(直隸)、奉系的張作霖(奉天)、陳光遠(江西)、鮑貴卿(吉林)、孫烈臣(黑龍江)李純(江蘇)、

王佔元(湖北)結成了七省反皖同盟,以清除皖系徐樹錚為藉口,聯合發動了倒皖戰爭。直皖戰爭實際只進行了一週,段祺瑞就下了臺,皖系剩餘軍閥勢力或是解散或是被吞併,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其中有一個人物的倒戈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吳佩孚。吳佩孚對段祺瑞的對日政策很是不滿,甚至怒不可遏,曾懟段祺瑞:愛國之心,人人皆有。我吳佩孚對曹使(曹錕當時任直魯豫巡閱使)聽令,對總統(馮國璋、徐世昌均呼籲和平)聽令,獨獨不聽賣國之段祺瑞的令。再加上,吳佩孚在奮力拿下湖南之後,段祺瑞沒有湖南督軍的頭銜給首要功臣吳佩孚,吳佩孚對他痛恨有加。於是吳佩孚不在南下幫助段祺瑞“武力統一”,反而北上,驅逐段祺瑞。


國家人文歷史


無奈刪減版重發!

以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之興盛,主要有段祺瑞的“三造共和”和徐樹錚收外meng 為標誌。所謂三造共和,第一次是指1911年底段祺瑞領銜前線將領,逼迫清帝遜位,前提是建立共和制並以袁世凱為大總統。第二次是指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並因此被袁免職雪藏,段的不支持,是袁世凱稱帝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次是指1917年張勳復辟,擁立清朝廢帝溥儀稱帝,段祺瑞馬廠誓師,很快驅除了辮子軍,恢復了共和。徐樹錚編練西北邊防軍,再1919年逼迫外m 王公取消了自治。這幾件事是皖系興盛之標誌,當然,段祺瑞此間多次出任國務總理,掌握北京政府實權。



皖系的衰敗,差不多也是有這樣幾件事為標誌:一是直皖戰爭的失敗,這是最為根本的,因為軍事失敗導致軍閥的本錢就沒有了。1920年,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以曹琨吳佩孚為首的直系之間召開大戰,主戰場在京南琉璃河、松林店一帶,短短不到一週時間,在秀才將軍吳佩孚指揮下,皖系大敗,段祺瑞下野。



二是徐樹錚被殺。徐樹錚號稱小扇子軍師,“合肥魂“,深受段祺瑞信任,他在直皖戰爭失敗後逃亡,1925年回國後,被馮玉祥安排的刺客殺害,這也是徐樹錚樹敵過多的結果,但是徐樹錚之死,老段傷心落淚。



三是 “三一八慘案“。1926年3月18日,學生遊行到段祺瑞臨時執政府門前請願,段祺瑞於1924年大總統曹琨被囚後被請出山任臨時執政府執政。軍警悍然鎮壓,打死學生多人,魯迅先生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文章,並稱這天是民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據說,軍警開槍鎮壓段祺瑞並不知情,得知消息後曾跪地大哭。但是慘案激起了民憤,段祺瑞黯然下野,從此淡出政壇,直到1936年去世再未涉足政治。


文綜史組


段祺瑞巔峰的時候就是袁世凱死時讓他出任國務總理。所謂的皖系是因為首領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北洋派系皖,直,奉中,因為段祺瑞接任國務總理成為所謂的北洋正統。

關於皖系的沒落,就不得不提一下直皖戰爭。1917年的時候,皖系軍閥首領,國務總理,國務總理段祺瑞,以對德宣戰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訓練參戰軍,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引起的直係軍閥和奉系軍閥的不滿。直係軍閥首領曹錕,吳佩孚和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聯合起來,準備對皖系用兵奪取北京政權。

1920年4月,曹錕在保定召開了八省代表會議組成反皖聯盟。吳佩孚率軍北上,張作霖率軍進入山海關。段祺瑞面對,直奉聯合,於是將所率部隊改為定國軍,自任總司令,反抗直奉的聯合攻擊。


直系為討逆軍,吳佩孚為總司令。直奉兩軍東西兩路迎戰皖軍。皖軍兩線作戰,很快失敗。段祺瑞苦心經營的部隊,在四五天內幾乎全軍覆沒,段祺瑞被迫辭去了國務總理職務。直奉軍隊進入北京城郊,直皖戰爭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