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能讓孩子年齡越大離體育越遠!爲啥?

决不能让孩子年龄越大离体育越远!为啥?

在日前結束的2018年擊劍世錦賽上,中國隊僅獲一枚銅牌,中國擊劍協會主席王海濱將中國擊劍的現狀解讀為“寒冬”。而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在這個炎熱的暑期,體育培訓市場中的500多家註冊擊劍俱樂部裡,3萬多名18歲以下的會員將擊劍培訓推向高潮。

决不能让孩子年龄越大离体育越远!为啥?
决不能让孩子年龄越大离体育越远!为啥?

作為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主要來源,體校系統依然是中國競技體育的支柱。不過,由於較早開始大強度的專業訓練,“無法兼顧訓練與文化課”是體校學生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也導致很多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到體校。針對體校“招生難”,北京市東城區體育局副局長馬力編了一個順口溜:“學校不放、家長不讓、孩子不‘想’,出口不暢。”

傳統的路越走越窄,競技體育人才的選拔模式也勢必會經歷一個轉型期,一方面需要傳統體校破除“重體輕文”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生源,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培訓機構全方位提升訓練水平,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競技體育尖端人才,彌補萎縮的傳統體育人才庫。

决不能让孩子年龄越大离体育越远!为啥?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能否成為高水平體育人才未來可期的“藍海”?筆者認為,這需要打開“體制外”向“專業隊”輸送人才的出口。唯有如此,才能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人才培養,也才能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儲備的問題,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應該放開所有社會組織,把比賽形式構建好、比賽體系構建好,公平地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去參賽。

構建一個開放式的選拔系統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賽”,對於體育培訓機構來說,將催生一片“藍海”,而對於體制外運動員來說,進入國家隊,也將成為現實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