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发改委公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0条”

市发改委公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0条”

企业项目落地实现“一网办理”

近日,市发改委公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20条工作措施,从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优化提升投资环境、全面推进信用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四大方面,提出20条“干货”,全力服务企业投资项目快速落地,确保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得下、建得快。

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投资是关键,大项目支撑是重点。扩大有效投资检验着一个地方的发展理念、营商环境、干部作风。“过去抓发展、引项目、促投资,主要靠减税让利,靠拼资源、拼政策,现在远远不够了,更多的是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为构建良好投资发展环境,市发改委立足自身职能,提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20条工作措施。“我们要从项目审批开始,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确保各类投资项目‘无障碍’快速推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市发改委加紧从“企业开办”“获得信贷”“不动产登记”“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办理纳税”等6个方面设计20个左右指标,建立包含省评价指标和威海市特色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开展营商环境评价,针对反映的共性问题,集中攻关、重点突破。据悉,自2019年起,威海市将每年定期对各区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并发布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促进各区市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做实效果,让企业、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更加便利。

在优化提升投资环境方面,威海市将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在厘清市、县事权基础上,按照“能放则放、宜放尽放”的原则,对各区市发展改革部门有能力承接的审批事项,市发改委将全部下放各区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精简手续、压缩时间”是优化提升投资环境的直接目标。为压缩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威海市鼓励企业或项目合并编制项目申请报告、节能报告、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以往,企业在申报立项时需要分别编制三个报告,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要组织多次评审。为压缩项目审批时限,我们鼓励企业‘三文合一’,在项目申请报告中包含有关规定要求的内容即可,做到三个报告一次性审批。”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推行“一网办理”,让企业落地手续进一步简化。今年6月20日,威海市正式实现政务服务平台与省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互联互通,企业和项目在立项申报时,只需在威海市政务服务平台上提交一次,实现企业项目落地的“一网办理”。根据“20条”措施办法,下一步,威海市将着力推动市县两级发改部门均通过市政务服务平台开展核准(审批)项目网上联审联办、全程网办服务。同时,开辟快递邮寄申请材料通道,项目信息网上申报网上赋码,让行政相对人“只跑一次”或“零跑腿”。

信用监管是加快形成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市场环境的有效举措。在推进全市信用监管“一张网” 、部门联合奖惩的基础上,威海市通过编制信用应用清单的方式,将信用承诺和信用核查、信用报告嵌入行政管理服务流程,对无失信记录的主体,实行非关键性材料“容缺受理”;对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的主体,实行“现场领证,事后检查”的便捷化服务。此外,立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投资管理核心数据库,将所有固定资产投资立项信息全部入库管理,形成科学统筹、纵向联动、集约共享的项目管理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