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戲劇舞台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戲曲頭盔製作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大師

▪ 匠心如金 ▪

用一輩子的時間

做好一件事

用一生的付出

傳承百年技藝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從兩三歲跟著父親裁剪紙樣,到十幾歲繼承父業,如今已到花甲之年,“戲劇頭盔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省晉劇院戲劇頭盔設計製作師梁翠雲已經和戲劇頭盔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她現在成為省內唯一的戲曲頭盔製作大師。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戲曲頭飾被梨園界稱作盔頭、頭盔,是中國傳統戲曲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頭盔製作是一種民間手工技藝,是七十二行裡的一種。

梁家做這行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從爺爺梁在全誤打誤撞學習這門手藝,創業起家,到父親梁光銀調入省晉劇院,成為戲劇名家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等的“御用”師傅,再到梁翠雲經過不斷創新,成為頭盔製作大師,梁家的手藝一直在戲劇屆享有盛譽。

從小耳濡目染,梁翠雲對這門手藝格外熱愛。1977年,父親病逝,還不到20歲的梁翠雲女承父業,成為製作戲曲頭飾的第三代傳人。上世紀80年代,晉劇事業贏來新的發展時機,梁翠雲隨之被調入省晉劇院。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面對壓力,梁翠雲始終兢兢業業,無論排什麼戲,時間多緊,她都按時完成。同時,她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按照戲曲的需要對頭盔進行大膽改良。

“以前頭盔都是差不多大小,很多演員戴著不合適,對錶演有很大影響。我就開始琢磨,怎麼能讓演員戴得更舒服、合適,怎麼能做得更美觀、新穎。”梁翠雲不僅堅持純手工製作,還能做到量身定做,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細節上盡善盡美。她設計製作的頭盔得到了文化部的表揚。

傳統戲曲頭飾製作在她手中又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4月17日,記者來到梁翠雲位於太原市南中環街的家中。她正在忙著製作呂布頭盔,只見珠翠閃爍,美輪美奐,這是一個來自甘肅的訂單。她的家裡,到處堆放著製作頭盔用的麻紙、鐵絲等工具。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先把麻紙用麵糊一層一層裱十張左右的紙片,曬乾畫圖後用小刀裁下來,再用骨膠、鐵砂組合起來,一片一片組成形狀再上粉,然後上立粉,上油漆,粘銀箔再點翠……製作一個頭盔,需要近二十道工序。” 梁翠雲說,頭盔製作工序繁多複雜,快的要一週,慢的要一個月,極其考驗耐性,正所謂慢工出細活。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靜下心來,梁翠雲經常保持一個姿勢良久。“現在我眼睛不太好了,腰和頸也經常不舒服。” 雖然嘴上這麼說,她卻依然沒放下手中的工作。

“有些製作人為了圖省事而偷工減料,演員即便戴上水紗、網紗也疼痛難忍,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梁翠雲說,“製作的時候,心裡要裝著演員,哪怕自己費事,也要讓他們戴著舒服一點。”她做的頭盔都是“活口”的,適合不同的尺寸,演員們戴上從來沒有喊過疼。

採訪時,正遇上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的學生來取定做的頭盔。梁翠雲仔細為他們試戴,並叮囑他們好好保護。“我和別人的想法不一樣,人家是覺得用壞了,自己能有更多訂單。我希望自己精心製作的東西,能用得久一點。” 梁翠雲說。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正因為過硬的技術和負責的態度,晉劇名家苗潔、謝濤等演員指定要她做頭盔,來自全國各地的劇團、很多學戲的學生也都慕名而來。

“頭盔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內容,也早就與我的生命深深地融為了一體。”對於未來,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梁翠雲說會一直堅持下去,製作出更精美更適合的行頭。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山西戲劇舞臺上一多半的頭盔,都出自她之手

目前,由於戲劇頭盔需求量縮減,加上製作費時費力,利潤低下,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年輕人微乎其微。梁翠雲有兩個女兒,但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在業餘時間跟著她學一學。為了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梁翠雲打破了手藝不外傳的傳統,她希望能找到心細手巧的徒弟,將自己的手藝毫無保留地傳下去。

當問到梁翠雲招收徒弟的要求時,她說:“首先是要喜歡;其次要有悟性,心靈手巧;第三還要專注,有毅力。”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交流和學習頭盔的製作工藝,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讓這門老手藝煥發出新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