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石雕:石雕有兩種,一種是圓雕,一種是浮雕。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介紹的四種石雕手法,剔地起突、壓地隱起、減地平鈒、素平陰刻。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剔地起突:亦稱“剔空雕”,也就是現代石雕所說的“高浮雕”或“突雕”。浮雕凸起面超過200mm以上,去地。這是石雕構件表面突起較高、層次較多、起伏較大的一種雕刻技法。高浮雕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徵更接近於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採用圓雕的處理方式。由於高浮雕高高突於石面,清晰明朗,很富有立體感,因此所雕刻的各種動植物形象也就生動傳神,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壓地隱起:即淺浮雕,浮雕主體突起甚少,浮雕去地,凸起面60~200mm,各部位的高點不超出石面以上。有邊框的雕飾面高點不超過邊框的高度, 飾面可以是平面,亦可是多種形狀。有的所雕的圖案也凸起於石面,但起伏的高度不如高浮雕,其凹下去的“地”大體是在一個平面上。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減地平鈒[sà]:

雙稱“平浮雕”,減地,就是將浮刻花紋以外的“地”鑿去薄薄的一層,“平鈒”就是剷平。浮雕凸起面不超過60mm。有的這種雕刻技法所雕刻的凸起的圖案和雕刻面所在的凹下去的“地”都是平的,所以也被成為“平雕”。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素平線刻:現在所說的平面陰線刻,不去地,刻線深度不超過0.3mm。這種雕刻技法風格俊秀細膩,線條流暢圓和,既可用於雕刻寫實的花紋圖飾,也可用於雕刻寫意的花紋圖飾,多用於石質較好的石材上。這種雕刻技法雕刻出的圖案花紋主要用於主題雕刻以外的“空地”上,位於次要位置,增加了整個雕刻的層次感,主要起襯托紋飾的作用。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不減地浮雕:即以粗深的陰線勾勒出紋樣的輪廓,並將線槽兩邊緣打磨的圓潤光滑,這樣紋飾就會在光與影的反射下形成了一種凸起的錯覺,但實際並沒有真正剔地去料。將其命名為“不減地浮雕”就是針對減地(或剔地)浮雕而言的。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臺明:中國古建築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從形式上分為普通平臺式和須彌座兩大類。

小式建築的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大式建築的臺明高為柱加斗栱高(臺明上皮至桃尖梁下皮)的1/4。

臺明由簷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簷,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簷的4/5或簷柱徑的2倍,大式臺明出沿為上出簷的3/4。

有些大式建築的臺明前邊還增加一個比臺明低一階沿的“月臺”。月臺本來為“樂臺”,屬於建築臺基的一部分,是舉行宗教祭祀活動場所。大型建築的臺明還附有臺階、欄干等臺基構件。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露臺•樂臺•月臺:殿基階臺前的平臺稱為露臺,也叫樂臺或月臺,為了祀奉和朝拜或禮樂演出需要而設。露臺比殿基階臺低五寸(約15釐米)即一踏步的高度。寬度約為殿基寬度的三分之二。露臺為四方形,圍以欄杆,上鋪的石板叫地坪石。在臺的前、左、右三邊均設有階沿(臺階踏步)。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素平臺基:

臺基面磚為磨磚對縫砌築,屬於幹擺磚臺基。例如山西平順天台庵臺基。

●壓闌石磚砌臺基:用磚砌基牆,以壓闌石(階條石)壓頂。例如五臺南禪寺、佛光寺、芮城廣仁王廟大殿。

●隔身版柱式臺基:在臺基壓闌石與土襯石之間的臺腰部位,用短柱分隔成許多格子的臺基。短柱稱“隔身柱”,凹下的格子板稱“陡版”。例如濟南柳埠神通寺。

●組合式臺基:由多種形式臺基組成多層臺基,用於重要建築。例如北京故宮太和殿三層臺基就屬於組合式臺基。

●斷砌造臺基:大門為通馬車而將中間一間的臺基不修,使正中間的室內地平和室外地平標高一樣的一種臺基。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疊澀座臺基:即須彌座式臺基,除了建築臺基外,還多用於佛臺。由多層半圓(混稜)或方形線角(直稜)組成,並在上、下疊澀,中間形成平面,這段平面稱束腰。在束腰部位設隔身柱形成隔身版,在隔身版中雕壺門,並在混稜上刻蓮瓣,直稜上線刻卷草唐紋圖案。

●須彌座:由佛座演變而來,指上下皆有枋、梟(弧形凸面)、混(弧形凹面)、束腰的臺基,形體與裝飾比較複雜,一般用於高級建築。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梟:剖面呈凸面曲線狀的石或磚。

●混:剖面呈凹面曲線狀的石或磚。

●束腰:須彌座上梟與下梟間退進的直立部分。

●金剛柱:把須彌座的束腰轉角處的角柱雕刻成基本圓柱,附以力士神、如意,或分上中下三段式的瑪瑙柱形。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圭腳:清式須彌座的最下層部分,整個須彌座高度分51等份,圭腳高度為10等份。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椀花結帶:須彌座束腰處雕刻的由交錯纏繞的花草加上兩端的飄帶組成的紋樣。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踏跺:即臺階,也叫踏步,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於臺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它不僅有臺階的功能,而且有助於處理從人工建築到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傳統建築中的踏跺形式還有垂帶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等,根據建築的大小制式不同而定。高寬比一般為1:2,特殊情況下可1:1。

●硯窩石:相當於臺基下的土襯石,踏跺臺階之最下一級,埋在臺階底下基礎石,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與臺基的土土襯石齊平,用以抵抗臺階推力。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土襯石:置於臺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須彌座圭角之下,圍臺明外沿一圈所臥砌之石條,與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平頭土襯石:垂帶象眼之下,在臺階硯窩石與臺基土襯石之間之石。

●陡版石:

臺明階條石以下,土襯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間直立的石件。實為攔土牆外層鑲嵌的圍護石板。

●壓闌石•階條石:臺階最上一層平面為四周一圍的條石,清代稱階條石,宋式稱壓闌石。宋代在壓欄石以下,角石以內,一般砌磚,清代有時鑲石板,稱陡板石。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垂帶石、垂帶踏跺:

垂帶是在踏跺兩側由臺基至地面斜置的條石,在踏跺兩旁並隨踏跺的方向傾斜而下,其寬厚尺寸同階條石,與明間兩側簷柱中線對齊。有垂帶的臺階稱為垂帶踏跺,這種臺階須在下面放置一個稱為“硯窩石”的較長的條石,以承託垂帶,硯窩石上表面較地面略高或與地面齊平。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如意踏步•如意踏跺:有的臺階不做垂帶,踏步條石沿左、中、右三個方向佈置,人可沿三個方向上下,這種臺階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於住宅或園林。

如意踏步形式自由,有的將踏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規則形狀。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象眼•三角石:位於臺階兩側的三角形部分,吳稱“三角石”。宋、元時砌成逐層內凹的形式,明代以後則用平砌。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砷(shēn)石:於石欄結束處,阻止欄杆不使下滑。另為優美形象,作為欄杆盡端處理,多刻花紋。

●門枕石: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等,是門檻內外兩側安裝及穩固門扉轉軸的一個功能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門枕石一般都是長條形的,一頭在門外,一頭在門內,門內部分是承託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中間一道凹槽供安置門的下檻,門內部分上面有一凹穴叫海窩,供門軸轉動之用。門軸的上端由聯楹木固定,下端落在海空內。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部分是承託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一般做成抱鼓石樣式。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抱鼓石:又稱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鏍鼓、石鏡等,一般是指位於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制構件,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託於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發展了宅門的功能構件門枕石,其等級是由門的等級決定的。

一種是以徽派祠堂宅門抱鼓石為代表的樣式,稱之為“螺蚌抱鼓石”,因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勢,很像一隻螺或蝸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揹負的厚重外殼。另一種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門為代表的樣式,稱為“如意抱鼓石”,中間為由兩個橫放的仿錐鼓與下部的方形錦巾組合的如意形而得名。抱鼓石鼓頂的“獅子”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據《營造法式》:將圓鼓上部雕成獅形者,叫拉獅砷或挨獅砷。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滾墩石:獨立柱垂花門的柱礎,兩端做抱鼓,中間鑿一栽立柱用的上下貫通的透明椎眼。狀如兩個連在一起的圓型門鼔石,起穩固垂花門木柱,並有裝飾作用。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坐檻:同坐闌,園林建築中的石欄杆,形體低而寬,沿橋側或月臺邊佈置,可兼作坐凳。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闌杆•勾闌:即欄杆,由望柱、尋杖、闌版、盆唇和地栿等構成。縱木為闌,橫木為幹,為楯,唐時合稱“闌楯”,宋代稱“勾闌”。一層闌版為“單勾闌”,二層為“重臺勾闌”。勾闌以構造不同可分為望柱型、尋杖型、直欞型、欞型、實板型、靠背型等。以使用位置可分為臺基欄干、柱間欄杆、平座欄杆、扶梯欄杆等。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望柱型勾闌:勾闌的終端以望柱界定。

●線腳:在加工石料的邊線部位做出各種形狀的腳,稱為線腳。其中,圓形帶弧的稱為圓角線,方形的稱為方腳線。線腳的作用有二:一是起到裝飾作用,使構件更加美觀;二是提高構件外形的柔和度,使構件的口角不易破壞。常見的石料線腳為捏角線,用於欄杆扶手上口及欄杆的四角。

●階臺:北方建築臺基或臺明吳式稱階臺,由土襯石、側塘石(外牆石材)、鎖口石等組成。

●階沿:即臺階,或踏步,一般對照正間(當心間)寬度開設階沿。階沿兩邊各置一塊三角石名為“菱角石”,北方叫“象眼”。菱角石寬同踏步。階沿每級高4.5-5寸,(12-14釐米)寬為高的2倍。

●包頭:在階臺轉角處,石構件之間的連接不宜採用似類木結構的45度割角做法。大都採用包頭做法,即拐角處橫向和垂直兩塊交角的石條分上下各部分直角相互交叉銜接。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柱礎、柱頂石、鼓磴:木柱下墊的石塊、或方或圓,造型多樣,或素方,或精雕。雕刻柱礎以蓮花和覆盆狀最為常見。主要作用是承載上部的荷載,防止地面溼氣對木柱的侵蝕。

●磉石:承柱礎鼓磴之方石,是鼓磴下面的基礎石。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分心石:較大型禮儀建築其中央開間的正中,由階條石至檻墊石之間還會縱向放置一塊條石,稱為分心石。

●檻墊石:墊在門檻下邊的條石,與門檻平行,上皮與地面或臺基表面齊平,墊於門檻下石塊,施置的方向與建築面闊方向一致。

●過門石:由門檻下穿過之石。

●角柱石:角柱石是臺基四個轉角處的長方體石柱。清代時因為臺基變矮,所以角柱直接放置在階條石下面而不用角石。除了臺基處設置角柱石以外,牆體轉角處或建築墀頭部位均可設置角柱石。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角石、角獸:角石是宋式臺基中所用的構件,它位於角柱石之上,壓闌石之下,比角柱石大,略呈正方形。角石上常雕刻有龍、鳳、獅子等形象,稱作“角獸”。元代以後漸少,至清代時的臺基上就沒有了這種構件。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埋頭:

又稱臺明的角柱石。位於臺明轉角處階條石之下的石件。

●腰線石:牆體裙肩最上一層,以石代磚,多用於山牆圧磚板之間。

●挑簷石:山牆墀頭梢子部位,以石代磚,橫著伸出簷外之石。

●石牆帽:牆頂部用石製成的帶拔簷的牆帽。

●砷石、門枕石、抱鼓石:立於大門外兩側的石件,依其形狀分為方形和圓型兩種。上如鼓形,下有基座,用於門第時,置於將軍門旁,其後座安裝門檻處,即安裝大門的門臼。砷石置於石牌坊時,有紋頭砷、挨獅砷兩種。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幞頭鼔:帶有雕刻的方型門鼔石。

●挨獅砷:砷石雕刻有獅形,其背連於砷石,該砷石稱挨獅砷。有的砷石並未雕獅形,只是外形與挨獅相似,亦名為挨獅砷,大多用於石牌坊夾柱或旗杆的夾杆石之處。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尋杖:在欄杆中的長條形扶手。宋以前多為通長,僅欄杆轉角處及末端結束處立望柱,後被望柱分為若干段,位於望柱之間。

●欄板:宋時寫作“闌版”,在欄杆中位於望柱之間,起裝飾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有“尋杖欄板”和“羅漢欄板”。一層闌版為“單勾闌”,二層為“重臺勾闌”。

●望柱:在欄杆中位於闌版盡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分柱頭、柱身兩部分。對於同一建築,官式建築只採用一種樣式,地方風格可採用多種樣式。柱身一般做兩層池子,柱子總數應為雙數。柱頭的式樣很多,因雕刻不同,有石榴柱頭、蓮花柱頭、二十四節氣柱頭(柱頭有二十四道紋路,如曲形火焰狀)、素方柱頭,盤龍柱頭、蹲獅柱頭等。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羅漢欄板:不掏空欄板,只用欄板而不用望柱,比欄板欄杆更為簡潔、素雅,欄板的兩頭以抱鼓石結束。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牙子石:大式甬路兩側砌築的條形石件。

●溝門:院牆的排水孔。

●溝露:用石製作的地面排水孔。

●帶水槽溝蓋:排水溝的石蓋,表面帶利於排水的凹形排水槽。

●石溝嘴子:城臺上部的排水構件。

●輦道•御路:坡度較平緩的一種慢道,用以行車,常與踏跺組合在一起。後主要起裝飾作用,在其上雕刻雲龍水浪壽山福海等圖案。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陛、陛石:陛指特別高的臺階;鋪設在臺階中央或御路中雕刻有龍鳳圖案的石塊叫做陛石。

●丹墀、丹陛:古代宮殿不是平地起殿,都需坐落在臺基上,臺基上的臺階稱“陛”,臺階和臺階之間的緩衝平地稱“墀(chí)”。古時宮殿的臺階多塗紅裝飾,所以稱為“丹墀”和“丹陛”。由丹墀和丹陛組成的臺階長坡道又稱“龍尾道”。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龍尾道:當坡度較長時,可將坡道做成平(丹墀)、坡(丹陛)相間的的折線形登高坡道形式,而這種長長的逐步上升的坡道,形如微起伏的龍尾,故稱龍尾道。龍尾道多用於高大建築之前。南北朝到五代時稱龍尾道,例如大明含元殿前的龍尾道,宋以後稱“慢道”。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石雕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