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這裡是歐洲最偏僻的地方,一連串被Minch海峽分隔的島嶼綿延200 多公里,在浩渺的大西洋的懷抱中與蘇格蘭一衣帶水。人類曾經頻繁光顧此地,在此生活、繁衍、爭奪。但終究大自然趕走了喧囂,讓這片冷酷仙境安靜地守候在世界的盡頭。這裡,正是那個神秘而奇幻的島嶼——赫布里底群島。

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赫布里底群島(Hebrides)被小Minch海峽(Little Minch)分成內外兩部分,共由大約500個島嶼組成,它們常年被暮靄和雲雨籠罩,驚濤拍岸,風捲雲舒,變化莫測,氣象萬千,就算世界上那些最為出色的船長,航行至此也不敢掉以輕心。前一秒還如絲如幻般綿延的藍色紋波,轉瞬便化身為青色巨浪,洶湧而來。

赫布里底群島隸屬蘇格蘭Eileanan Siar行政區,“Eileanan Siar”之名來源於古蘇格蘭的蓋爾語(Gaelic,亦稱蘇格蘭凱爾特語,是蘇格蘭最古老的語言),本意為“西部的島嶼”。如今在這一地區的26000 名居民中,有60% 的人還在使用蓋爾語,島上所有的道路標誌都使用雙語。不過,由於蓋爾語很難發音及辨認,因此只有在赫布里底群島本土的學校才會被教授。

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悅音之洞

1772年,英國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經赫布里底群島前往冰島時,造訪了狹小的Staffa島,並在小島的西南部發現了“最非凡的石柱(the most remarkable pillars)”。現在人們才知道,它們是6000萬年前“炸開”北美海盆的巨大火山爆發留下的。

班克斯的探險隊沿海岸前行時,高聳的玄武岩柱顯現出一個個奇觀。而芬戈爾洞(Fingal’s Cave)則被公認為是其中最具震撼力的景色。芬戈爾是詹姆斯·麥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的史詩體詩歌中的英雄,這部史詩再現了一段歷史傳奇,點亮了人們對於英國北部的這片自然景觀如霧裡看花一般的遐想。

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芬戈爾洞是一個巨大的海蝕洞穴。入口處比石柱林立,高約六層樓,深70米左右,洞中激盪著海水沖刷岩石的迴響。說蓋爾語的島民懂得巖洞發出的回聲,給它取名為“Uamh Binn”,意為“悅音之洞”。1929年,德國作曲家Felix Mendelssohn及其同伴Klingmann在旅行時途徑此地。後者寫道:“碧綠的波浪湧入樣貌奇特至極的洞穴,數不清的石柱令巖洞內部看起來彷彿是一架管風琴,幽暗且充滿迴響,廣闊的灰色海水一意孤行地在巖洞中進退。”最終,Mendelssohn在其從旅途伊始便開始構想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中創造出了 “最純美的浪漫曲風”。“與之相比,”班克斯說,“人類建造的宏偉教堂和宮殿算得上什麼!”他的史詩作品也令這處巖洞成為了必須“到此一遊”的著名景點。從18世紀後期至今,這裡已經吸引了無數的遊人。

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Staffa島上的玄武懸崖,夏日野花叢生,這為附近海域覓食的海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休息點。2001年這座小島已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晚春的暮光定格在間夾著無數碎貝殼的白色沙灘上,細沙徐徐,芳草萋萋。在暮色映襯下,天之盡頭,唯見藍色輪廓。

冷酷仙境

凱爾特人、維京人、蘇格蘭人和英吉利人,都曾為了統治這片海岸而兵戎相見。但是今天,僅有數十個赫布里底群島的島嶼上有人定居。有些地方蠻荒至極,即便是最堅強的人也很難與其長期抗爭。St. Kilda位於大西洋大陸架上,屬於赫布里底群島的外圍,由一小簇島嶼和樹立在海中的岩石柱組成,整個島嶼被奇特的火山和懸崖所圍繞。這裡是歐洲西北部海鳥的重要繁殖地,擁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珍貴海鳥,特別是角嘴海雀和塘鵝。

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St. Kilda島上雜草叢生,高低不平的斜坡曾是當地人主要定居點,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圍著石牆的小片土地。當地人曾在此處種植燕麥和大麥等農作物,既能免受海風侵蝕,又能防止家畜偷吃。蜂箱狀的石屋不但可保存食物,也可用存放島民賴以為生的幹煤塊。??

1852年,聖基爾達島上的36名居民——約佔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寧願千辛萬苦移民澳大利亞,也不願繼續留在島上。1930年,島上僅剩的幾戶人家向英國政府請求遷至別處。他們如願以償,乘船駛往蘇格蘭大陸。

如今,St. Kilda島的海鷗在懸崖上空自由飛翔,人類不過是偶或一到的不速之客。

即使在群島中最大的島嶼Lewis島,居住人口數量也在減少。Lewis島最西邊的烏伊格灣地區(Uig Bay),距波浪滾滾的大西洋約一英里左右,即使漲潮時分,也平如明鏡,夏日天空的倒影清晰可見。

一個世紀前,烏伊格灣還有3400左右居民。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農業和漁業的黯淡前景,以及城市生活的誘惑,當地人口還急劇減少,目前僅剩幾百位原住民。

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英國少年的蠻荒之島

Lewis島的行政中心Stornoway向西大約13英里,Callanish巨石陣是當地最負盛名的人文奇觀。巨大的石柱交錯樹立在蒼穹之下,據推測,這些石陣很可能在大金字塔完工之前就已經在此屹立。5000年前,人類就已在島上定居,從事農耕、打獵、捕魚和建築活動。外圍的石柱高約3.5米,中部的石柱則高達4.5米。同遠在南部的巨石陣一樣,這個直徑13米的石頭圓圈,是在方圓數公里內都能看到的重要儀式中心。而這些用來當作祭碑的巨石,本身已經有了30億年的歷史了。早在6億年前,北大西洋開始形成時,正是雕刻了鋸齒狀岩石的神奇力量把歐洲,北美洲和格陵蘭島逐一分開。

62年前,英國少年邁克爾·羅伯森(Michael Robson)因為一冊精美的畫報,毅然放棄了重複的城市生活,撲向了這片蠻荒之島。利用學校和工作時的零碎假期,邁克爾的足跡踏遍了赫布里底群島,甚至包括千百年來無人一至的彈丸礁石。

冷酷仙境,歐洲盡頭

16年前,邁克爾最終在Stornoway定居,並向世人公開了他探索赫布里底群島的全部資料——圖書、手稿還有地圖。他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保持著常年在戶外活動的人特有的瘦削體格。他的藍眼睛目光堅毅,記憶也十分清晰。然而他已不再年輕,打著手勢講起赫布里底群島的故事時,他的雙手會偶爾顫抖。但他從未停止尋找那些“荒涼”、而對於他卻是意義非凡的地方。“赫布里底群島的精髓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體味。可是恐怕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領會了。”邁克爾意味深長地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