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偉大的抗戰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中具有獨特地位,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將為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抒寫新的篇章。本文以弘揚抗戰精神為出發點,從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反抗外敵侵略取得徹底勝利的精神動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時代寫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三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新時代弘揚抗戰精神的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28年中,從紅船精神的揚帆起航,歷經井岡山精神的星火燎原、長征精神的偉大遠征、延安精神的艱苦奮鬥、抗戰精神的民族獨立,到西柏坡精神的“兩個務必”,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抗戰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反抗外敵侵略取得徹底勝利的精神動力

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歷史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繼承性、先進性和獨特性。

民族性。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中華民族真正凝聚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打出了一場讓敵人膽寒的戰爭,打贏了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迸發出的驚人力量,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

繼承性。抗戰精神根植於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澱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斗爭中,將自強不息的剛健品德、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氣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行了歷史繼承和時代昇華。眾多英雄人物和英雄群體,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用實際行動傳承了民族精神,譜寫了愛國主義新篇章。

先進性。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全面發展壯大的重要階段。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站在全民族的高度,倡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每一個共產黨人必須發揮其全部的積極性,英勇堅決地走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戰場,拿槍口瞄準日本侵略者……為保衛祖國流最後一滴血”,這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當時,毛澤東同志集全黨智慧,結合中國國情,針對“亡國論”和“速勝論”,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科學完整地解決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獨特性。一方面,在抗日戰爭中,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積極參與,支援祖國。抗戰精神融入了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愛國愛鄉的崇高品德。另一方面,抗戰精神也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抗日戰爭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抗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時代寫照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擔綱先鋒、砥柱中流,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戰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正是因為“有新的人、新的政黨、新的軍隊和新的抗日政策”,抗日戰爭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為抗戰精神的凝鍊形成注入新的活力。

抗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的具體呈現。

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以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面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共中央連續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為日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第二次宣言》等一系列宣言和決議,深刻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號召全國民眾奮起驅逐日本侵略者,極大地喚醒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

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地團結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鑄成了全民族抗戰的堅固長城,使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得以堅持和發展,直至取得全民族抗戰勝利。

中國共產黨積極開闢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爭,是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在物質條件和武器裝備極度落後的情況下,開闢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爭,牽制住了大量侵華日軍主力。中國共產黨是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是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抗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堅定“四個自信”的源頭活水。

堅持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道路自信”。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集中全黨集體智慧的基礎上,系統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創造性地提出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為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指明瞭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和前途,有力地指導和促進了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

提出並堅持正確方針路線,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信”。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洛川會議上正式確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並通過了徹底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實踐證明,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指導下的獨立游擊戰爭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創建鞏固敵後抗日根據地,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制度自信”。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積極貫徹執行“三三制”原則,從政治上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極大地激發根據地軍民的抗戰熱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所展現的新氣象,讓世界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希望在延安”。

領導抗戰文化建設,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裡拿槍的軍隊,還要有文化的軍隊。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抗戰文化領導工作,大力加強抗戰文化建設,積極建立抗戰文化統一戰線。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發表後,抗戰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繁榮,猶如時代的號角,催人奮進,猶如鋼槍鐵炮,振聾發聵。

抗戰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進入新時代,抗戰精神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和時代魅力,弘揚抗戰精神,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抗戰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體現。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時代。抗戰精神有助於理想信念的堅守,有助於國家、社會與個人三重主體之間關係的價值認知,有助於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石。

抗戰精神是實現國家層面價值的歷史基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是基於對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深刻反思。“落後就要捱打”是近代歷史給予中國人民的沉痛歷史教訓。從追求民族獨立到實現國家富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有對抗戰精神的歷史傳承,又有其現實指向性。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傳承抗戰精神,就是要激發民族認同,增強民族自信,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實現提供歷史佐證與精神支撐。

抗戰精神是涵養社會層面價值的思想資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根植於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價值追求。對國家與民族而言,自由即為國家獨立自主、民族平等交往。抗戰的勝利使中國以獨立自由之姿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當今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抗戰精神、回溯抗戰歷史,就是要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價值,使人民深刻理解感悟自由與平等的可貴,體察公平與法治在維護社會秩序,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

抗戰精神是涵養個體層面價值的最高表徵。“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準則涵養於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價值詮釋。在民族危難、亡國滅種之際,中國人民以崇高的道德責任與道德行為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出了最高層次的價值詮釋。在14年的抗戰歷史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將全體中華兒女凝聚起來,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彰顯了愛國主義的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抗戰精神,就是要將其作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體層面價值的精神載體,引導人民對國家、社會、他人所持態度與應盡職責的深層思考,培育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抗戰精神不僅是中國人民堅持長期抗戰並贏得最後勝利的寶貴財富,而且重鑄了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

抗戰精神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創新發展的精神成果。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在謀求革命而實現自強,不斷探索民族復興之路。抗戰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敢於直面現實的科學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犧牲、敢於勝利的愛國情懷、必勝信念和堅強意志,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解放運動不斷拓展、不斷深化而形成的一座民族精神的歷史高峰。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空前覺醒和高度昇華。一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震撼了無數中國人的心靈,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鬥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抗戰精神所集中體現的更高層次的民族認同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是中國人民能夠長期堅持抗戰、最後取得抗戰勝利的精神支柱。

弘揚抗戰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我們必須牢記歷史,尊重歷史,正視歷史,不斷深入研究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

抗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最深刻的歷史記憶之一,已成為中華民族之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象徵。弘揚抗戰精神,就是要繼承和發展革命文化,不斷激發和強化民族精神,充實和提升其時代內涵,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簡介:李宗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