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的一举

高瞻远瞩的一举

言克敏(时任46军136师后勤部政委)

高瞻远瞩的一举

1949年8、9月间长沙、湘潭相继解放,正当部队继续南进,运筹衡(阳)宝(庆)战役的时候,四十六军党委分析形势认为:全国将很快解放,我军也将很快迈入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为此,需要迫切提高部队的文化素质。遂决定成立《四十六军军政干部学校》,面向社会招收青年学生入伍。这样做,一来可以改善干部的文化结构;二来可为今后的文化整训准备骨干和师资力量。

军校是在以轮训基层干部为主要任务的随营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随营学校在株洲外一个言氏宗祠内。言氏宗祠,颇具规模,是一个外族禁入、本族人难进的冷清森严的神圣殿堂。但是,自随营学校进住后,特别是改办军校后,报到的工作人员、好奇打听消息的群众、意欲报名的青年学生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并且,祠堂的禁忌一打破,门户一打开,也就关不上了。军校随部队开走后,祠堂随即成了农会、民兵和村政府办公和举行集会的地方。要不,这个大祠堂谁进得来呢?!

军校的校长政委是由詹才芳军长和李中权政委兼任的。实际负责的是副校长孙守荣同志和副政委杨文献同志。孙副校长后来到哪里去了,搞不清,杨文献同志到136师相继担任团、师政委后,转业到吉林省委当工交政治部主任去了。

军校组建后,立即派人分赴长、株、潭三市招收了第一批学员。衡邵一带,招收了一大批。前后组成了十个队,其中两个女队,八个男队,共有1千余人,绝大部分是初、高中学生。军党委还选定衡山,作为办校地址。校部住在衡山城内,十个队分别住在城南的师范学校内和城北的一个大寺庙里。衡山,背靠南岳,面对湘江,交通方便,人杰地灵。江轮上下通达,粵汉铁路,顺江而过。衡山还是当时“四野”政委罗荣桓同志的家乡,而南岳在抗战时期,是叶剑英同志举办抗日游击战争干部训练的地方,选在这里办校,实在太好不过了。

军校是以“抗大”为榜样的。学员主要是学习政治、改造思想,以期初步树立革命人生观、世界观。其次是学习一些军事常识如集合站队、站岗放哨、内务制度之类,以便尽快养成一个”兵”的样子。此外,还要帮助当地群众挑水、打扫卫生等等。还抽出时间,养猪种菜,帮助地方运送公粮等;这样做,既增强了劳动观念,也增加收入,改善了伙食。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学员们实际地学到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认清了我党我军的宗旨;当兵的自豪感越来越强了。我们一入校,就学唱了“抗大”校歌,但是随着自豪感的增强,学员们情不自禁地把校歌的头一句,唱成了“湘江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随着学习的深入,阶级觉悟的提高,“从军革命”的决心,也进一步坚定。女同志自动剪去了心爱的长发和大辫。与我一同入伍的王敏同志,更是一个”激进派”,为了表示自己义无反顾的革命决心,干脆剪了一个"尼古头”。事后看来,她这样做,非“年青人火热的心”的一时冲动。她确实坚定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在朝鲜前线,她爬坑道,钻地堡,为战士演出,搞战地宣传。停战后,部队大批女战士复员转业,她愉快转业到地方,当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小学校长。后来,她又梅开二度,再次”参军",随夫去了北大荒一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不过,这次参军,已经不是光头稚嫩的”小女兵”,而是一个开始霜染双鬓、不穿军装的“老战士”了。

一九五0年五月末,军校结业了,我们绝大部分学员分到战斗连队当了文化教员。一九五一年,军委决定,全军开展文化大练兵,我们这批人,正如军党委当年所预想的那样,成了部队文化学校的老师。后来,部队一年多的文化学习,许多战士摘掉了文盲帽子,相当数量的指战员达到了初中水平,确实为后来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我们这批教员也教学相长,深受战士优良品质的感染,思想感情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战士们又成了我们的老师。后来我们又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渐浙变得成熟起来。成了基层干部和机关干部的重要来源,不少人相继成了师团领导千部。有些同志在转业到地方之后,又成了地方上的党政干部,有的则成了专家教授,有的成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企业家。军校结业时,也有少数人,分配做了其它工作,但殊途同归,都为部队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和我一同入伍的刘群坤同志,后来成了兰州军区第一陆军医院的副院长。

军校从举办到撤消,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她的影响,则远远不止一年,她是四十六軍在湖南办的一所学校,她的学员,早已分布到解放军很多单位和全国许多地方,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因此,她的影响,也就远远超出了“四十六军“和“"湖南“这两个范围。

举办军校,已是50年前的事了,现在回顾起来,愈益觉得,当时那样做,确实不失为一个高瞻远瞩之举。她成了培养干部的摇篮,使一大批青年学生成了我军的一批好干部,先后为部队建设和国家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有的担任了重要职务,就是那些因所谓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问题,受到不正确对待或冲击的同志也都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他们身处逆境,还是那样初衷不变,终身无悔。事隔多年,久别重逢时,这些同志,几乎仍是异口同声地说:“想起那些受委屈的日子,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但毕竟是军校把我们招进了军队,引上了革命路,投进到了党和祖国的怀抱。而且,现在早已雨过天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如果由于我们那段不幸,今后能够避免历史的某些曲折,让后人能行进在平直的坦途上,那还算我们做了一种特殊的贡献呢?!”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豁达的海量啊!现在,不仅军校已不在,就连主办她的四十六军,也不在编制序列了.但是,正如四十六军被整编撤销,四十六軍却永留史册一样,军校也会将永远在军队的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