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達方略:企業爲什麼存在?

仁達方略:企業為什麼存在?

導讀:企業本質是什麼?企業為什麼存在?仁達方略董事長王吉鵬先生曾作專文提出:企業本質是使命,引發了各界探討。本文是仁達同學、海融心勝企業文化研究者陸斌冰老師的新作,文章自企業文化管理的角度,闡述了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命,使命即是企業文化的基礎,企業使命本質上是企業負有的滿足各方需求的責任;並探索了企業使命的內涵、外延及建設思路。邏輯嚴謹、觀點鮮明,善於引用案例啟發思考,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特此推薦!

仁達方略:企業為什麼存在?

京瓷創立的第三年,員工們提出了集體交涉,要求企業給予未來的保證。稻盛和夫以此為契機,認真思考企業存在的意義,將企業存在的目的從“為了讓稻盛和夫的技術得以問世。”變成“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闡述了企業存在的理由和經營的目的。這個案例經典在於:企業使命的思考是逼出來的,是必須的,不是可有可無裝點門面的。不管是否有使命宣言描述,對企業使命的思考是繞不開的問題,本文有助於全面深刻地思考企業使命。

寫文章講求開宗明義,對於企業來說,“企業為什麼存在”,即存在的目的,構成了企業文化的基礎,一般稱為“企業使命”(企業目的,企業目標,企業宗旨,經營理念等)。企業使命看似一個哲學問題,實際上關係到企業的根本,名正才能言順,言順才能事成。假設醫生脫離了“救死扶傷”的使命,就沒有了存在的根基;同理,企業使命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出發點,直接影響了企業決策、戰略選擇和經營行為。

使命宣言作為企業使命的溝通工具,一個優秀的使命宣言,至少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引領:表明企業方向,引領企業發展

第二,定位:指導企業決策,集中企業力量

第三,承諾:控制運營平衡,匯聚各方支持

第四,激勵:激勵全體員工,持續提供動力

軍人的存在是為了保家衛國,醫院的存在是為了救死扶傷,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企業使命在這個意義上幾乎等同於責任。筆者在此通俗概括為兩個問題:“為了誰?”和“你是誰?”。

“為了誰?”:滿足誰的需求?

馬克思揭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同理,企業並非抽象的獨立存在,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係,構成了企業的本質。這種關係實質體現在企業對各利益相關者需要的滿足。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客戶、合作者、社會和員工。

(一)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及其需要

仁達方略:企業為什麼存在?

1. 利益相關者經典模型及需要分析

(1)股東及其需要

常見的表述有投資者、股東。是指企業的投資人或出資者,是法律意義上企業的所有者,依法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等權益。

股東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對資金的安全和績效回報的關注,獲取紅利,持續盈利水平、資源利用率,工作安全性等短期或長期需要。

(2)客戶及其需要

常見的表述有客戶、用戶、顧客和消費者。客戶是指通過購買企業服務和滿足某種需求的群體,這種需求的滿足體現為產品和服務的實際價值,包括生理需要,情感需要,便利、有用的信息等價值。

因此,客戶的需求可以理解為貨幣價值的最大化,即好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及合理的價格。

一般意義上客戶既是價值的消費者,又是付費者。在互聯網等領域,會產生用戶和客戶分離的情況,比如搜索引擎:客戶是為廣告服務埋單的商家;用戶則是廣大的使用者。對於平臺模式的企業來說,需要為供應商和顧客雙方服務,傳遞價值,因此供應商和顧客都是平臺企業的客戶。

(3)合作者及其需要

隨著平臺化的趨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合作者變得越來越重要。常見的稱呼有合作者,供應商,經銷商及行業夥伴等,既包括企業的上下游供應商和分銷商,也包括了行業內相關合作單位。

合作者的需要時公平的待遇和值得信任的關係,以期得到發展的機會和收益。

(4)社會及其需要

社會的概念非常廣泛,廣義上說包括人類、國家、世界、社會等概念;這類需求的前提是,社會永遠有進步的需求,追求真善美的需求永無止境。因此,企業有理由花畢生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社會永無止境的需求。

狹義來說包括政府、社區、地區、公共利益等企業的大環境。狹義的主體在宏觀和微觀上向企業提出需要。積極需求包括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為地區發展提供支持和稅收,承擔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等。例如富士康僅鄭州廠區就直接間接提供了50萬就業機會,帶動了60%的地區出口。保健需求是指減少企業負面影響,例如環境保護問題、安全問題等。在最近的報告中,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後又加了一個“美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今後能否滿足環保需求可能會悠關企業的生死。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有一些其它需求的提出,例如二戰時豐田曾被要求製造軍用卡車。

(5)員工及其需求

包括了運營班子、管理者和員工。常見的提法還有僱員、勞動者、同事等。企業由人組成,企業的決策和管理離不開經營者,生產和運營離不開員工。企業中的人作為自然人,具有正常人的需求和動機,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

仁達方略:企業為什麼存在?

第一類是生存需要:包括了物質和安全需要。物質需要體現在工資、福利等物質、經濟回報上,來滿足個人和家庭生存的需要。安全需求表現為人身安全、職業穩定和一定的積蓄保障。

第二類是社交需要:包括歸屬和尊重的需要。每一個個體都希望在企業中找到認同和被接受的感覺,得到企業關懷,與同事和夥伴建立友誼,包括和諧的同事關係、工作滿意度。尊重需求體現為希望能勝任工作並有所建樹,得到他人獲得正面評價,從而產生他尊和自尊,舉例來說有職業價值、成就感等。

第三類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發揮人的潛能。因為絕大多數人很難有自我實現的機會,通過崇高的企業使命,使員工具有使命感,為平凡的工作賦予偉大的意義,從而使組織實現和員工個人自我實現相統一,達到感召和激勵的效果。

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了企業所在的環境,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關鍵在於以上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達到平衡。因此,企業使命不管是否被表達都是存在的,企業是一個複雜的多功能的,以滿足各方面需求為目的的存在。

(二)企業使命要素的緯度

每個企業存在的價值,都有兩個緯度可以來考慮:經濟使命——社會使命。經濟使命是社會使命的基礎,社會使命是經濟使命的歸宿,兩者互為補充,才是一個完整的企業使命。

1. 經濟使命和社會使命

(1)經濟使命:

任何一個企業的生存,都離不開盈利,盈利的企業賴以存在的基礎。《基業長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將使命定義為“企業盈利以外的存在的原因”。這個定義的基礎並沒有否認盈利的正當性,經濟使命的完成,成為更高層次使命達成可能的基礎。儘管企業宣言裡表明經濟使命有點尷尬,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否認盈利的正當性未免虛偽。卓有成效的經營者都應該承認盈利的正當性,比如對效率、效益的尊重,創造財富等,京瓷哲學中 “光明正大的獲得利潤”是經營理念的核心條目之一,傑克·韋爾奇則稱為“贏得業務”。

(2)社會使命:

經濟使命是達成社會使命的基礎,企業需要,但不能只追逐利益,原因是盈利只是一種手段,就像人不能離開空氣和水,絕不能說空氣和水是人生存的目的。一個人賺錢,往往是一種更深層次目的的手段,例如孝敬父母,使家人幸福等。對於企業來說,在盈利的基礎上,達成例如提供就業、推動科技、報效國家和促進人類文明的價值,成為企業存在的根本理由。

2. 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互動邏輯

企業如何看待利益相關者,如何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

(1)客戶

客戶是商業的本質,相比其他類型的組織,絕大多數企業通過客戶為價值買單來獲得收入發展和生存,客戶只會對那些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進行付費和埋單。通過客戶的付費使得企業生存和發展,即所謂“客戶是衣食父母”。

(2)員工

員工是企業運營的主體,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滿足客戶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由員工提供,因此,員工是滿足付客戶服務的主體。如今,人才越來越決定企業的興衰,無論企業是否在使命宣言裡明確提出對員工的承諾,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該對員工做出關注,履行企業對員工的責任,以期最大限度地獲得員工的支持。

(3)企業(使命的主體)

企業通過管理行為,實現員工對於物質、社交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通過利潤的再分配滿足員工的物質需求,通過群體接納和關懷獲得社交需求的滿足,企業為平臺提供為員工創造機會、提供自我實現的平臺。

如圖,三者的關係可以描述為:員工的需求由企業(經營管理者)滿足,企業對員工負責;企業的需求由客戶滿足,客戶是企業的根基;客戶的需求由員工滿足,員工對客戶負責,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到底是“客戶第一還是員工第一”是一個邏輯有問題的問題,因為他們的主體不同,員工第一是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要求,因為沒有員工產生價值妄談客戶滿意;客戶第一是對員工的要求,因為只有員工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客戶才會埋單。

(4)股東

股東是企業的基礎,從根本上說,沒有股東也就沒有企業。股東的需求來自企業的經營收益,從結果上說,沒有員工為客戶提供價值,企業也就沒有價值,因此為客戶體現價值,為員工提供動力,是實現股東價值的條件。股東追求的是結果,聲明股東價值不會對任何人具有激勵和引領作用,因此明智的股東明白只要員工和客戶得到保障,自然能實現股東價值。

一般情況下認為股東和員工需求是對立的,本質上是統一的。極端的例子,華為的股權政策,直接將股東需求和員工需求合二為一,成為華為人”奮鬥“的基石,因此華為的奮鬥者文化一般企業很難學會。

仁達方略:企業為什麼存在?

(5)社會

社會是價值的最終受益者,廣泛意義上說,任何對客戶產生的價值最終都能成為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德魯克把企業組織稱為是社會的“器官”。他指出,企業要正常運作,就必須對社會做出貢獻,這樣,企業才有存在的價值,社會也會因為企業而受惠,企業的存在都是為了社會某個需求的滿足或職能的完善。挖掘價值背後對社會產生的意義,成為了讓使命更有感召力和崇高的常用手段。

不管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不存在對錯。但為了突出激勵、引導、匯聚和指導四大作用,使命宣言描述中應當關注對象,對他們的需求做出相應承諾。對內進行激勵,持續提供員工、股東支持的動力;對外進行承諾,獲得社會、客戶的認可和信心。

仁達方略:企業為什麼存在?

2. 關於各利益相關方使命描述的案例

(1)五個方面:(蒙牛宗旨)

對消費者:提供綠色乳品,傳播健康理念

對客戶:合作雙贏 共同成長

對股東:高度負責 長效回報

對員工:學習培訓 成就自我

對社會:注重環保 回饋大眾

筆者注:這裡的“客戶”應是指供應奶源等合作伙伴。

(2)四個方面:(萬科使命)

我們的宗旨:建築無限生活

對客戶,意味著瞭解你的生活,創造一個展現自我的理想空間。

對投資者,意味著瞭解你的期望,回報一份令人滿意的理想收益。

對員工,意味著瞭解你的追求,提供一個成就自我的理想平臺。

對社會,意味著瞭解時代需要,樹立一個現代企業的理想形象。

(3)三個方面:(日航使命)

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同時為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務,提高企業的自身價值,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貢獻。

(三個方面較為普遍,筆者以此為案例,可與開頭京瓷哲學做對比,日航哲學在稻盛的京瓷經營目標基礎上,把顧客項寫入其中)

“你是誰?”:如何滿足各方的需求?

明確企業的服務對象後,如何滿足各方需求?能夠為這些對象做些什麼?即回答“你是誰?”這個問題,從而確定企業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大義名分”。比如廚師和裁縫都為客戶服務,但他們的服務產品、核心技能是迥然不同的。彼得·德魯克認為定義一個企業不是它的名稱、規章制度和章程,而是它的使命,只有界定了使命和組織目的的企業,才能制定出明確、現實的經營目標。

1. 關於企業“我是誰”的幾個維度。

(1)客戶和業務範圍

企業的客戶是誰?我們的業務範圍在哪裡?

第一個問題是,確定企業的業務範圍,即回答“誰是我們的客戶?”(誰不是我們的客戶)。客戶群體可以是小學生、女人、中小企業或是某個地區的人等等。不同的客戶群體認知,會產生不同的業務範圍的認知,從而明確業務領域,引領企業發展。

華為使命是中明確提到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和信息解決方案和服務”,確定了華為業務的範圍。在《華為基本法》第一條作如下描述: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

明確核心業務範圍,有利於企業堅守業務領域,集中力量,減少因外界誘惑而導致盲目擴張和資源濫用,引起力量分散,避免因“不務正業”導致的經營失敗。

(2)價值、服務與產品

客戶認知的價值是什麼?相應我們提供什麼樣的產品?

第二個問題是客戶的需求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價值認知?什麼樣的價值能符合他們的要求?繼而確定企業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客戶提供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賦能企業改變營銷、銷售和經營的方式,從而實現客戶與用戶的互動。圍繞這些價值,衍生出核心電商、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創新項目等產品和服務。

使命中對客戶價值認知,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引領企業發展方向。如迪士尼的任何產品和服務,包括電影、樂園等都圍繞“讓人們快樂”的使命。

(3)能力與優勢

企業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有什麼優勢?

繼而,企業有什麼特殊能力來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決定了企業的核心能力。例如廚子的核心能力是廚藝,裁縫的核心能力是布藝,也就是企業用什麼能力來贏得業務,獲得生存空間,用馬雲的話就是“你有什麼?”

匯川技術的使命宣言突出以“領先技術”來推進工業文明。圍繞領先技術,贏得市場,用技術為客戶創造價值,幫助客戶成功,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乃至工業文明的進步。

(4)理念和特色

企業的認知理念是什麼?即什麼認為是有價值的?

並不是每個企業都會明確核心業務,有企業,則會宣稱一些價值,而圍繞這些價值,引領企業發展。例如一些集團公司,控股公司。

對於百度,“簡單”是其認知價值,這是一種信念,大致可以理解為,企業認為簡單是有價值的,認可這種價值的即是我們的客戶。通俗講,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有人需要救護就算不在醫院裡,醫生的身份會感召其挺身而出。百度使命對應其公司的核心價值觀“簡單可依賴”,這種富有公司特色價值觀的使命宣言,標明瞭企業的身份“簡單創造者”,定位從信息媒介到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明晰了企業“為了誰”的需求而存在,明確企業在社會中的身份“你是誰”,如何滿足各方的需求,也就明確了企業存在的根基,即企業使命。在使命的引導下,實現明確方向、指導決策、匯聚支持和凝心聚力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