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來臨!房子也能做養老金來源?

近日,有媒體報道,意在補充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金融產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也就是“以房養老保險”,將從目前的試點擴大到全國範圍開展。

養老本就是民生敏感地帶,搭上房子升級為關係到“身家”、“性命”的買賣。2014年7月1日,保監會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正式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這意味著保險版“以房養老”正式開閘。“以房養老”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後來推廣至很多發達國家,但這一商業模式在中國卻沒有得到供需雙方的熱捧。

“以房養老”來臨!房子也能做養老金來源?

“以房養老”在中國遭遇的水土不服,既有先天的觀念不和,也有後天的培育不足。在中國居家養老仍是主流的養老模式,“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時間被撼動。同時“養兒防老”滲透到家庭財產繼承層面,把房產抵押作為老人的養老金來源,需要整個家庭代際之間的理解和共識。

相比於傳統思考方式的衝突,房價波動是更加現實的難題。和國外的房產價格增長的幅度相對緩和不同,在試點城市幾乎都存在房價升高的心理預期,出於投資人的投資決策判斷,把預期中未來會上漲的物權來置換當下的養老收益,並不符合最基本的投資收益邏輯。

這便造成了供需兩頭都不熱的狀態。“以房養老”的雙方都覺得參與其中似乎並不划算。老人擔心自己活得不夠長從而得不償失,保險公司的焦慮在於參保人壽命,也在於道德風險和房價下跌。在保險公司眼中不確定因素太多,房產價值如何計算、房屋產權如何確定、人的壽命有多長都還沒有明確的算法。加上法律、監管面的政策真空,使得這樁買賣並沒有被主流養老群體接納。

一方面是“以房養老”難發育,另一方則是市場真空的客觀存在。在中國目前的養老保障格局中,除了財政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就是“養兒防老”式的家庭互助模式。兩者都有侷限,但兩者又很難被第三者取代。如今,養老金吃緊的消息頻頻被曝出,四位老人一對青年夫婦的家庭結構日趨固化,老齡化社會趨勢加深,在政府養老、自助養老之外,市場上迫切需要一種成熟有效的養老手段補充。

這種補充的養老保障需要來自商業的力量填充,也需要市場化的手段進行進一步優化。但更需要在獲得消費者認可之前的政策推手。美國最初探路以房養老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因為老人平均壽命拉長,銀行擔心必須支付的生活費超過房產抵押的價值不願加入。此後政府介入,支付超過貸款額度的生活費,接受度才提高。政府角色補位,解決房產價值迷茫和產權糾結,監管措施配套落地,關係到如何給“以房養老”添柴加火,更關係到市場化養老能否破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