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瑯最爲熟知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宋元明清銅器,以宋元明清瑞獸銅器、擺件為主,兼有高品質掐絲琺琅,豐富多姿,各有其長,輪奐精良,為大家盡展銅器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清乾隆 掐絲琺琅三羊開泰圖鎮紙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掐絲琺琅工藝大約在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紀傳入我國,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論》中稱之為“大食窯”。由於製作工藝複雜、技術要求嚴格、成本較高等原因,掐絲琺琅在中國誕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壟斷,秘藏深宮,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此銅胎掐絲琺琅三陽開泰紋鎮紙,寓意吉祥美好,材質精良,做工細緻精巧,色彩明豔潤澤,氣度雍容,實為乾隆朝掐絲琺琅中的佳作。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琅瓶爐三式

古人好焚香,焚香之時,置爐、瓶、盒三事。一般爐放置於中間,兩旁置箸瓶、香盒。箸瓶用於放置銅箸或銅鏟,香盒則用於儲存線香。“三事”一詞一說出自於《紅樓夢》,而已爐瓶盒成組作為香具,則可早至明代中期。至清代,則所用材料更為廣泛,可見銅、玉、掐絲琺琅、漆器等品種。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琅寶相花紋象腿八方洗

掐絲琺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稍有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而乾隆時期製品雖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後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此拍品足美,鎏金藝高,釉質彩亮,形象飽滿,工藝精湛,花紋雅緻,觀賞及收藏價值兼具。且手感沉重,器型規整,具有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頗顯皇家氣質,為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年宮廷造辦處生產的掐絲琺琅佳品。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明 銅胎掐絲琺琅鏤空夔龍紋海棠形獸鈕四足燻爐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此件掐絲琺琅纏枝蓮蓮紋大燻爐體形碩大,造型沉穩敦厚,雄渾靜穆,屬工藝精湛之品,極為罕見。整體形制端莊穩重,鎏金燦然,掐絲流暢,填釉飽滿,釉色鮮豔、純正,線條優美,構思巧妙,雍容華貴,窮工極巧,盡顯皇家宮廷器物之華貴威儀。此類燻爐為宮廷重要陳設用器,常置於宮殿內用作燒炭取暖或點燃檀香。且保存完好,極為珍罕。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明 銅胎掐絲琺琅外纏枝蓮內獅子大碗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碗造型碩大,望之氣勢恢弘。整器取傳統官窯器之標準形制,造型敦厚端莊,將繪畫藝術與琺琅工藝完美結合,掐絲琺琅技術極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豐富多彩,同時又注入了明王世繁縟之花紋,鎏金輝煌燦爛,彰顯其皇家富貴風範。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明 銅鎏金觀音坐像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現有石雕或木雕造像,往往常見尺寸較大者,根據文獻記載,金銅佛像亦不乏有六尺以上的作品,但因為歷經北魏、北周和唐代的三次滅佛運動以及戰亂,經濟蕭條影響,金銅造像屢遭破壞,銅質造像常被溶解後再利用。因此早期留下的多為二十三公分以下的小尊佛像。可見金銅佛造像的鑄造深受當時社會經濟的影響。因此目前國內外都少見大尊金銅造像。本尊即為其中一例。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明 銅佛手大香薰

燻爐呈佛手式,體態碩大,長度為47釐米,高度為27釐米。銅材厚重敦實,呈現烏黑色,包漿深沉古樸,悠久雋秀。用三個小佛手瓜作為整個燻爐的支撐點,設計巧妙。燻爐的造型擷取自然界的植物佛手瓜,而其優美的造型猶如一隻婀娜的佛手,似在拈花。佛手根部鑲嵌一枝幹四處蔓延,使得大佛手上又滿掛小佛手瓜,枝幹迂迴,樹葉翻轉,皆栩栩如生,而局部花葉、小佛手錶面紋理,均以陰線細細刻畫,十分精細。燻爐頂部配有佛手式鏤空蓋,落“宣德”年款。佛手為長壽之物,與“福”諧音,常與石榴、桃組成“三多圖”,即“多福、多子、多壽”吉祥圖案,在宮廷中被廣泛運用。該佛手香薰形體碩大,製作工藝難度較大,應為大殿陳設之物。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明 銅錯金銀甪端大香薰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甪端,似豬,或雲似牛。角在鼻上。出胡林國。沈約在《宋(書).符瑞志》曰:「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耶律楚材謂為旄星之精靈,靈異如鬼神。」端,亦作“貒”。

宋元明清銅器中的精品賞析,掐絲琺琅最為熟知

燻作甪端形,精銅鑄造,器身局部採用錯金銀工藝裝飾,精工細作,巧妙絕倫。器物造型古樸大氣,神態憨實。色澤紅褐深沉,包漿醇厚質樸,入手敦實,古雅怡人。此類甪端燻爐深受皇室青睞,因其敞開獸口,青煙湧溢,時時警惕君王需廣納諫言,亦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兩代均為皇家所重視,內府專置有司負責製造事宜,以供內廷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